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将“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2024年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指出,“鼓励发展与平台经济、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结合的物流新模式”,低空经济正成为物流新模式的重要载体和培育发展的重要路径,低空物流新业态迎来“超级风口”。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通过(2024年第11号)《通用机场管理规定》,规范了通用机场管理,促进通用机场安全有序发展,将于2025年4月1日起施行。2025年1月3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交通运输标准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促进低空经济发展任务明确研制无人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等标准,完善无人化物流配送相关标准,加快推动无人机创新应用场景规模化落地。2026年制定完成《低空物流配送,停靠点基本要求》国家标准,2027年制定完成2项国家标准《低空物流配送,运营服务规范》《低空物流配送,智能调度监管平台技术要求》。
上海市作为民用航空产业的“第一城”,近年来持续推动低空经济的发展,2022年发布《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提出在未来空间领域明确提出要布局“低空经济”。为了抢抓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机遇,上海市于2024年发布《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到2027年,上海建立低空新型航空器研发设计、总装制造、适航检测、商业应用的完整产业体系,打造低空经济产业创新高地、商业应用高地和运营服务高地,核心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在全球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中走在前列。同年《上海低空经济发展白皮书2024》发布。
一、空域-低空产业的飞行跑道
加大力度建设和完善相关配套,通用航空以直升机运行为抓手,以空域为核心,围绕“航空运营”、“航空服务”、“基地保障”、“试验试飞”等方面。通用航空所需硬件设施的建设,围绕吴泾工业区无居民区、不存在扰民及已有的空域资源,开辟江苏、浙江通用航线,设立起降机场(临时起降点),形成空域范围。同时,利用吴泾工业区特有的区位优势,可使无人机、evtol的作业半径大大缩小,解决无人机能源供给问题,为未来无人机、evtol的常规化运行做好铺垫。
二、场景-低空产业的活力引擎
“低空+物流”依托现有物流园区的产业优势,打造立体式的多式联运产业,集现代物流科技、国内国际商贸、综合配套服务等,形成航空、铁路、水运为一体的立体式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平台。“低空+旅游”依托通用航空资源,打造沿景观水系等区域低空文旅空中走廊,开展商业载人观光体验。“低空+应急救援”积极协同应急部门、专业医院和大型公益组织,利用自由通航资源,开展药品快速运输,医患快速转运等,全面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城市安全,交通执法等应用。“低空+载人交通”逐步开展金山区,五个新城,长三角区域城市间载人空中交通示范应用。
三、人才-低空产业的智慧核心
聚力打造低空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相关人才培训中心或者开设相应的专业,不仅有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机制,也要提供人才实习的优秀基地。还要汇聚广泛支持、延揽国内外精英英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并重,举办引才洽谈会,为现代化的低空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培养我国低空产业一体化、现代化发展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等。
四、市场-低空产业的生存土壤
市场需求是低空产业发展的生存土壤,强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是低空产业落地、壮大的核心驱动轴心,主宰着产业的规模与走向。据预测,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5万亿元。203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万亿元。
1.支持有条件的建设《低空经济科技创新服务园区》
园区聚焦低空经济领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做好企业服务,探索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汇聚众多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为科技研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实现低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园区同时协同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环境监测、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探索及融合,全面完善城市安全管理及应急救援体系。
2.合理布局低空物流配送停靠点
“低空+物流”作为多式联运体系中城市配送的最佳运输方式,无人机的续航问题延伸到无人机的飞行半径等特殊因素,配送停靠点的设置可规划在有区位优势且有物流条件的园区,使得无人机在“低空+物流”应用场景里高效运营。
3.合理布局低空旅游服务点
“低空+旅游”是低空经济中一项重要应用场景,无人机、evtol配套起降点的合理布局尤为重要,可结合城市老工业园区优化土地资源盘活,以及具备黄浦江旅空条件等要素,实现打造沿景观水系等区域低空文旅空中走廊,开展商业载人观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