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是国家“双减”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之一,也是实现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方面,闵行区开展了一系列改革实践,取得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重难点问题没有突破,包括:学校对课后服务的认识还有偏差,课后服务的内容供给尚有不足,课后服务的有效机制有待完善,等等。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在当前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我们认为有一个重要问题要解决,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2021年中央印发的文件《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提高课后服务质量。……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2023年教育部等18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指出,要把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各地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不断提升课后服务的吸引力。”闵行区中小学科学教育一直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明日科技之星”等比赛取得好成绩,名列全市前茅。但是还有一块短板急需补上,这就是课后服务中的科学教育需加强。
为此民盟闵行区委建议:在中小学课后服务中加强科学教育,不断巩固双减成果,切实推进科教融汇,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播撒科学种子,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奠定基础,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奠定基础。
一是要提高站位,进一步提升对双减政策和科学教育的认识。课后服务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重要途径,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后服务中加强科学教育,是服务国家战略,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建议区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价,引导各级中小学校和教师深刻认识到,课后服务不只是增加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更在于真正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化。要有意识地引导区内中小学校加强科学教育,以此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助力闵行实现教育强区建设。
二是要把课后服务和课堂教学以及作业设计进行一体化设计,确保科学教育落实落地。建议区教育部门指导、协同各中小学校,要强化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要落实好新课程理念和要求,在课后服务中加强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和德体美劳的培养;有效提高作业设计水平,强化对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探究式学习的探索。既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探索兴趣。这样一体化设计,课后服务的功能作用才能得到有效发挥。尤其是在课后服务中加强科学教育,要在时间保证、活动内容和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紧紧围绕功能定位,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是要积极探索高质量科学教育资源供给的有效机制。闵行有丰富的科创教育资源,“大零号湾”科创策源功能区,马桥人工智能小镇,交大等优质高校资源,各类科创园区汇集的众多科创企业、科研院所、航空航天资源等。这些科学教育资源多样且分散,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力量,要多方联动,通过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科普专家讲师团、推广“菜单式”科普资源服务,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建议区教育主管部门联合区科委,进一步加强区内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要健全第三方机构进校园机制,统筹利用社会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建议各校切实强化科学副校长配置等相关保障机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至少结对1所具有一定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
四是要不断完善课后服务开展科学教育的有效方式。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在“请进来”方面,可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科普大篷车、科技节、科学调查体验等活动。在“走出去”方面,可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同时,要发挥科学教育阵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好闵行4所“全国首批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7所“闵行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校”的作用。包括:积极开发人工智能校本课程,加强人工智能这一最具前沿性的科学教育;加强“云科学”服务平台,开发线上系列主题课程;开发科学教育研学路线,打造系列精品科普研学线路;组织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场所,开展学科融入式、场景体验式实践学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