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703045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举办区民族传统文化节的建议
编号:0703045委员姓名:高志鹏
提案
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部署,准确把握党的民族工作新的阶段性特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社会基础、情感基础、文化基础,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伟力。闵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近年来取得了卓著的成效,精准的开展困难帮扶,系列文化活动轮番上演,多次获得集体、个人奖项,创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进步大氛围,但是相较于兄弟区,闵行区缺乏一台完整的高水平的文化盛宴,在民族工作品牌打造上略有欠缺。

问题及分析:

1、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以区民族和宗教办公室牵头为主,往往以困难少数民族同胞社会优抚工作为重点,同时开展的”家在上海花开闵行“系列活动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是缺少文化部门参与,参加者以街镇为单位,缺少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在全区范围内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民族团结进步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工作,需要各民族间互相了解、互相认识、互相关心,而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传统体育活泼有力、美食特色鲜明,我区缺乏一场具有全市影响力、文化体育融合,可持续举办的民族传统文化节,区域文化品牌打造需要进一步强化。

3、目前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者多为年纪较大志愿者和街镇统战干部,而志愿者受限于工作时间和年龄原因,在工作创新发展方面往往很难取得突破,街镇统战干部负责的统战工作条线和内容较多,在单一工作方面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造成民族团结工作处于小步慢走、稳中有进、落实为主、创新不足的状态。

4、现有区级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在街镇中形成了广泛的认识,但是参与者多为年级较大者,项目的设定均为简单易操作的趣味运动形式,高水平文化形式展示很难体现,在年轻人群体中很难产生吸引力,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向广和深的方向发展,不利于塑造活力与热情的工作形象。

意见和建议:

1、举办区民族团结进步文化节,可设定为两年一届或四年一届,开幕式以民族团结歌舞艺术展示为主,配以传统美食品尝、服饰展示、特色文化展演等。

2、参赛单位覆盖高校、街镇、企业、驻沪在闵机构等,开幕式环节各单位共同集思广益、共同奉献资源、齐心协力举办大家共同的节日。

3、区文旅局负责开幕式环节的项目筹备、经费编制、节目审核、场地准备

会办意见
区民宗办 :
配合主办单位,协同其他会办单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力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以及民族团结工作。
 
答复内容
答复结果:解决或采纳
高志鹏委员 :

高志鹏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夯实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基础,举办区民族传统文化节的建议”的书面提案收悉,感谢你对闵行区文化事业的关注与支持。结合近年来闵行区民族文化工作开展情况,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将江南吃货节打造成长三角融合发展、各民族文化美食交流的平台

江南吃货节”创办于2020年,每届活动为期一周,是集文化交流、旅游推介、美食体验、文创展售四位一体的复合型节庆活动品牌。江南吃货节聚焦餐饮、非遗、文创等江南特色展商,积极推动江南特色品牌发展,赋能文旅经济,现在已成为上海市乃至长三角地区的特色文旅品牌活动。

民以食为天,中华民族传统小吃历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很多传承千百年的小吃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南吃货节上,各民族美食齐聚:桶蒸糕是闵行颛桥地区的百年传统民俗小吃,名列上海市非物质遗产;作为七宝老街的名片七宝汤团的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具有民俗故事背景的腾冲美食“大救驾”、浙江美食西子团圆饼等更是将传统文化寄予在小吃之中加以传承,活动以多种形式传承民族传统文化,让广大市民游客在玩乐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吃货节期间,还开展了面向市民游客的专场旅游推介会,由淮南、衢州、云南永善、新疆等地带来各具当地民族特色的文旅推介会;闵行各街镇参展企业带来9场精彩表演,囊括了从淮南的寿州大鼓、衢州的折子戏、云南永善的民族服饰走秀、独具新疆特色的歌舞表演到苏州评弹、川剧变脸、海派点茶,不仅展现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也让闵行的市民游客通过江南吃货节的活动深入了解各地区的美食美景和文旅氛围,充分展示了美食与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将市民舞蹈创作大赛打造成展示市民风采、展现各民族风情的舞台

每年的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中都可以看到民族特色团队的身影。古美路街道的古美鸿雁舞蹈队,在蒙古族领队的带领下,团队创编了充满浓郁草原游牧感的蒙古舞《筷子舞》。来自虹桥镇的金达莱舞蹈队、美阿里舞蹈队则都是以跳少数民族舞(朝鲜)为主的特色团队。各团队近几年均积极参与闵行区市民舞蹈大赛以及上海市民舞蹈大赛等赛事活动,赞誉而归,深受市民喜爱,已成为闵行特色群文团队的一大亮点。

2023年,虹桥镇美阿里舞蹈队的广场舞《快乐节拍》获闵行区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二等奖;在2023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大赛中,该舞蹈队入围“广场舞百

强舞蹈队”并获得“梦想舞蹈团”称号;10月,受邀参加“虹秋之魅 舞之盛典”202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舞蹈大赛展演暨长宁区“虹桥之秋”文化旅游购物节盛典之夜,与来自上海、长三角、边疆民族地区乃至世界的舞蹈队、舞团进行文化展示与交流,展现朝鲜族舞蹈与舞者的多姿风采。

三、将闵博特色展览打造成讲述中国历史、呈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闵行博物馆持续挖掘彰显民族文化底色的历史资源,打造讲述民族文化故事、展现民族传统风俗的优质展陈。基本陈列层面,闵行博物馆在《国乐风华——中国民族乐器文化展》基本陈列中专门设置了“族乐锦绣——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展区”,通过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西南少数民族等乐器来展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我国共有民族乐器700多种,其中,少数民族乐器有近500种;少数民族乐器品种丰富、制作技艺多样,传统曲目浩瀚;这些乐器伴随着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劳动、节日庆典、民俗风情、人际交往、婚丧嫁娶等方面,如黎族小伙子用鼻萧和姑娘幽会,苗族、侗族人民在重大场合要使用芦笙,傣族青年用葫芦丝来传递情感等。展区中特别设置了多媒体装置,用以展示各种少数民族乐器演奏的有声画面。临时展览层面,闵行博物馆联合广西民族博物馆推出《穿越时空的鼓声——广西铜鼓文化展》临展。该展览展示了中华民族艺术瑰宝“铜鼓文化”,铜鼓是南方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二千多年。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独特的文化类型。

2023年,闵行博物馆推出《鄂尔多斯青铜器——来自黄河几字弯的青铜文明》临展。从十九世纪末叶开始,在我国北方长城沿线地带陆续出土了大量装饰动物纹,并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的青铜及金、银制品,统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闵行博物馆借展品150余件/组,展示中国北方地区青铜器的独特魅力以及北方畜牧游牧文明孕育、形成、发展、互鉴、融合的历史进程,让观众不仅了解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生活,而且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有更直观的认识。两个月展期内,接近15万名观众从上海各地前来观展。在展厅出口处,闵行博物馆搭建了蒙古包场景并提供北方游牧民族传统服饰装扮,让市民不出上海就能打卡蒙古草原同款造型。现场观展市民体验民族服饰装扮、蒙古包打卡的身影络绎不绝。

下一阶段,区文化旅游局将持续举办江南吃货节,积极引入各民族特色美食,呈现长三角地区和各民族特色文化;持续举办市民舞蹈创作大赛,让普通市民在参与市民舞蹈的过程中得到美的提升,让市民大众欣赏各民族特色舞蹈的过程中领略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加强沟通与交流,积极参与区域民族文化展示活动,协调现有区域群文资源,助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