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时任市长杨雄提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闵行要建设上海南部地区科技创新中心。”的希望,2016年初闵行区率先制定建设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的框架方案,提出了1个建设目标(上海南部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2个着力点(提升科技支撑力、提升产业竞争力)、3区融合发展(大学校区支撑和引领、高新区块集聚和辐射、城市社区统筹和承载)、实现4大功能(研发机构集聚、产业创新引领、成果转化承载、创新创业示范)的总体思路。在空间规划上重点聚焦莘庄以南的“大紫竹”区域。前期规划建设的重点在于沧源路开放式创业街区建设,即以沧源路(上海交大西侧)、剑川路(上海交大北侧)为主轴的“T”型区域。未来南部科创中心将是闵行区转型升级、产城融合的重要支撑点和突破口,提前做好该区域规划将至关重要。
通过到闵行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南滨江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与紫竹科学园区走访、调研发现,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区域专项规划迟迟无法启动,主要原因有:
1.规划主体不清、规划思路缺乏整体性 老江川路是自江川路沿南边污水处理厂东侧向南至上海染料化工厂大门口转向东,穿过S4至紫竹园区二期。按照之前的管理范围划分,东段(S4以东)属于紫竹园区管理,西段(S4以西)属于南滨江公司管理(注:两家单位声称的管理区域有出入,重叠的地方位于S4以东,建筑码头以西部分)。该区域行政区划上隶属江川街道,但街道无权做规划,区规划和土地管理管理部门只是在“闵行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6-2035)中提到打造黄浦江发展带的蓝映两岸设想”,对上述区域的规划定位为“产城融合社区”,应该说大方向没有问题,但目前未介入该区域详细规划工作。
2.区域功能定位难确定 南部科创中心规划本身目前聚焦于剑川路、沧源路“T”型区域,对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地带战略规划缺乏功能定位;南滨江公司暂时未明确所负责的西段未来功能定位;紫竹科学园区对东段规划仅提出了“产城融合”的思路,提出“人才公寓+文体设施+商业商务配套设施”的设想,缺乏详细指标及相应的调研、需求的依据。
3.沿线低附加值、高污染企业关停或搬迁难度较大 老江川路是南部科创中心所在区域滨江地带临江道路,周边分布了诸多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企业或码头,以及破旧民舍,与南部科创中心定位极不匹配。例如:生活垃圾转运码头,目前负责整个闵行区(包括浦江镇、虹桥商务区)的生活垃圾转运,平均每天处置约2200吨,而且该码头投资1.5亿,尚处于边建设边运营中,不太容易搬迁。还有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和砂石建筑材料和煤炭上岸(康浦)码头、福集搅拌站(水泥)等均是空气(灰尘)污染的源头。此外,上海染料化工厂、污水处理厂搬迁及土壤修复也是比较大的难题。
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既是上海市战略,更是闵行区未来一段时间建设的重中之重,因此亟待启动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区域的专项规划,助力南部科创中心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1.明确“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区域专项规划”责任单位,尽快启动规划项目 建议由闵行区规划和土地管理部分牵头负责,南滨江公司、紫竹科学园区和江川路街道参与,形成专项规划小组,邀请具有国际视野的城市规划专家、相关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规划的调研和论证,确保规划符合“南部科创中心”发展战略。争取在2018年6月底以前完成功能定位及实施方案的制定。
2.启动高污染企业、码头的关停方案论证 由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牵头制定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区域高污染企业、码头的关停方案,具体包括建筑垃圾转运码头、康浦码头、搅拌站、染料化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并组织各有关部门、专家进行论证,最终方案提交区委、区政府办公会讨论后尽快执行,确保老江川路沿线滨江区域专项规划可执行。应特别重视上海染料化工厂、污水处理厂土壤修复工作,方案应该听取土壤修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3.逐步弱化老江川路生活垃圾转运码头的功能,减轻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老江川路生活垃圾转运码头是历史形成的,目前承载闵行辖区所有生活垃圾转运,因而对南部科创中心周围环境、道路交通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与世界级科创中心及国家及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不相匹配。但因为历史原因,目前该码头仍然投巨资建设中,彻底搬迁确有难度。区绿化市容局也已经注意到该问题的严重性,目前已有计划分散各区域的生活垃圾转运,未来打算建设华漕、七宝、浦江新的生活垃圾转运码头,但是,目前仅启动个别项目,进展太慢。因此,建议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与区绿化市容局、区环保局等部门对接,尽快落实新的生活垃圾转运码头的用地规划和环评,争取2018年全部启动新设的生活垃圾转运码头建设,逐步弱化老江川路生活垃圾转运码头的功能,降低其对周边环境、道路交通的影响。
附:老江川路周边现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