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五千年来,中华民族建筑经历了隋、唐、宋、元、明、清的发展,从简单实用到精美繁复的结构与形式相结合,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民族建筑典范。虽然我国已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古建筑保护体系,对现存的遗存古建筑进行修旧保存等工作,但这部分建筑仅占社会总建筑保有量的1%以下。闵行区以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为契机,对七宝古镇,邵家楼等历史故地进行修复整新,包括对马桥遗址的开发等等,都是对历史建筑的一种保护以更好的遗留后人,作为历史文化的烙印代代相传。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建筑行业快速发展,规模急剧扩大,对国民经济贡献巨大。现代建筑大多采用钢结构,框架结构,现浇、复合墙体,更加节能、环保、智能。但是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和风格,大踏步地退出建筑市场,这种急功近利式的建筑,大多数缺乏美感,,千城一面、复制复印、张冠李戴,不伦不类,高楼林立,民族建筑文化未深刻融入到研究、创作、设计中,导致建了又拆,拆了又建。不论是修复还是重建都离不开文化多样性,更不应该缺乏传承,城市建筑理应体现地方城市的精神价值。
就目前闵行城市的高速发展,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学校,亦是公共设施都以现代建筑为主,缺乏传统建筑文化的特点,也未将既往闵行发展史镌刻在公共建筑设施里。
以文化铸魂,促进高品质民生发展,让闵行成为宜居安居的,有文化归属感的城市。
1、在发展过程中对已经存在的历史建筑加以保存,赋予新的生命力,更新历史建筑的注释。
2、我们应当考虑在今后的各主体单位,比如学校,医院,有历史背景的企事业单位,在新建部分建筑的时候,政府相应审核部门应审批中该新建筑是否具有一定中国文化元素及单位历史特征的元素融入在其中成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比如像交通大学校区的众多新增建筑是否有其百年厚重历史的特征性建筑。
3、闵行作为上海一个传统工业区,如江川路,老闵行亲切的叫一号路,建议打造工业风貌一条街,让每个曾经生活过,学习过的人,以及将来的世人,都了解这条路曾为共和国所作的贡献。再如五号线延伸段废弃在即,强烈建议保留该段轨道交通,改造成闵行工业发展时空观光走廊,展现老闵行工业从过去到将来,继往开来。
我委将积极配合主办单位及属地,向申通地铁公司反馈相关诉求。
区房管局:
杨春辉委员提出的“关于通过建筑让城市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建议”提案已收悉,现将会办意见告知如下:
近年来,闵行区着力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建设、焕活历史建筑、点缀城市空间,为城市街区的建筑肌理生动描摹人文印记,主要做好两方面工作:
一、解码本土文化基因,让历史建筑与城市故事永续共生
为积极践行上海市“建筑可阅读”重要理念,闵行区精心推出2023年“海派城市考古之寻迹闵行”主题系列活动,充分整合文物建筑打卡、人文场馆观赏、非遗项目体验、旅游景区游览、解密游戏互动、文创盲盒抽取等多重元素,系列活动横跨4个月,涵盖5大主题,推出2条“最上海·闵行”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带游,足迹遍布闵行区博物馆、七宝皮影艺术馆、蒲汇塘桥、项家宅院、大零号湾图书馆、锦囊妙馆、马桥文化展示馆等十余个点位,近2000名市民踊跃报名,惠及80余组家庭,活动吸引近百万人次线上关注,带领市民群众共同阅读本土文物建筑、人文场馆等点位,领略闵行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情画卷。
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是上海体量较大的绞圈房,也是闵行区唯一一座修整完善的绞圈房;2022年,闵行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进行了移位保护,传统民居通过修缮重新焕发生命力。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闵行区围绕完成修缮的庞家南荫堂住宅策划开展《话说闵行绞圈房子——闵行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保护修缮项目纪实》直播导览,邀请上海方言学家、闵行地方史专家褚半农,闵行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修缮保护项目设计负责人沈晓明为公众讲述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的建筑特色及修缮保护中的故事,线上浏览量达4.63万人次。
二、更新文化客厅,让空间载体与城市叙事无缝融合
闵行区充分挖掘城市建筑中的闲置空间资源,持续探索城市更新中的文化植入路径,不断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一批解决乡村文化配送“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文化客堂间应运而生,一座座2.0版村民家门口“小而美”的新型农村电影放映示范点次第涌现,一间间无微不至、随处可及的市民美术普及教育课堂“一间美术馆”悄然铺开,一处处体现人、书、空间与生活四维融合的城市书房点缀了闵行“全民阅读地图”。
以一间美术馆为例,闵行区通过城市空间微更新,打造覆盖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闵行区图书馆、融信·上坤中心 先番城、颛桥地铁站等多元场景的“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充分释放艺术在形塑城市文化生态过程中萌发的生命力。其中,颛桥地铁站的一间美术馆点位日均服务客流约2.3万人次,打造人与城市同行、地铁与艺术共生的艺术候乘新体验。闵行区行政服务中心的一间美术馆点位高峰期日均承载人流量逾3000人次,严谨的政务办事环境摇身变为“文艺范”的公共服务地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不断扩大影响力和辐射范围,一间美术馆以文化力量赋予城市建筑蓬勃的生命力。2023年,闵行区范围内共有12家各具特色的一间美术馆落成并对外开放。
区文化旅游局对“关于通过建筑让城市文化可持续传承的建议”表示支持,我局将积极推动文化与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守护乡愁记忆、讲述本土故事、凝聚人文温度的幸福城区。
通过建筑实现城市文化的可持续传承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任务。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直观体现,承载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保护和修复历史建筑能够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而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则能促进文化的创新发展。江川路街道作为老工业基地为实现这一目标,按区规资局要求划定历史风貌保护区,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教育,鼓励社区公众参与,并利用科技手段提升公众对建筑文化的体验。通过这些策略,推动城市文化的可持续传承。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代表时参考。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上海市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妥善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得住历史、记得住乡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近年来,闵行区积极推动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融合发展,压紧压实各方责任,扎实推进历史建筑风貌保护、文化赋能历史建筑、城市建筑品质提升等重点工作,为城市建筑描摹生动的历史人文印记。
一、关于要对已经存在的历史建筑加以保存,赋予新的生命力,更新历史建筑注释的问题
(一)规划引领,让历史文脉传承好
通过多年来的不断探索,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建筑和风貌保护规划体系。一是在规划控制层面,涉及风貌保护区域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附加图则的形式落实各项历史保护和风貌管控要素。如七宝古镇、召稼楼古镇等区域,都已编制相应的风貌保护图则,对周边地块的建筑高度、材质、色彩等要素进行管控,确保历史风貌统一传承。二是在建筑保护层面,严格按照《上海市历史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做好对历史文保建筑的保护工作,如原颛桥老街地块中何家宅院、周家宅院、陈家宅院3处文物建筑,为配合老街城市更新,由市级层面编制保护方案并纳入控规,通过迁建保护的方式,实现保护建筑与现代教育建筑新旧结合,让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存续并焕发新生。
(二)文化赋能,让历史建筑可阅读
近年来,闵行区着力推动文化赋能城市建设、焕活历史建筑,为城市街区的建筑肌理生动描摹人文印记。一是解码本土文化基因,让历史建筑与城市故事永续共生。闵行区积极践行上海市“建筑可阅读”重要理念,推出2023年“海派城市考古之寻迹闵行”主题系列活动,结合文物建筑打卡、人文场馆观赏等,推出2条“最上海·闵行”城市文脉微旅行线路带游,足迹遍布项家宅院、闵行区博物馆等十余个点位,带领市民群众共同阅读本土文物建筑、人文场馆等点位,领略闵行独特的历史人文风情画卷。以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为例,2022年对其进行了移位保护,使得闵行区唯一一座修整完善的绞圈房通过修缮重新焕发生命力。2023年围绕其策划开展《话说闵行绞圈房子——闵行区文物保护点庞家南荫堂住宅保护修缮项目纪实》直播导览,邀请上海方言学家、闵行地方史专家等为公众讲述建筑特色及修缮保护中的故事,赋予历史建筑新的注释。二是更新文化客厅,让空间载体与城市叙事无缝融合。充分挖掘城市建筑中的闲置空间资源,植入文化客堂间、一间美术馆等功能,不断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能力。以一间美术馆为例,通过城市空间微更新,打造覆盖颛桥地铁站、闵行区图书馆等多元场景的“嵌入式”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影响力和辐射范围。2023年,闵行区范围内共有12家各具特色的一间美术馆落成并对外开放,以历史与传统文化力量赋予城市建筑蓬勃的生命力。
二、关于具有历史文脉的区域、和具有历史底蕴的单位,新建建筑应当挖掘历史、体现历史元素的问题
近年来,不断贯彻落实市规划资源局《关于提升城市品质加强建筑设计规划管理的若干意见》,积极引导建设单位挖掘历史文脉,不断加强新建建筑的文化传承。一是区规委会统筹引领。2022年成立区规委会,由区委书记、区长担任主任,邀请相关委办局、街镇主要领导以及规划、建筑、景观等多领域专家,共同审议重点地区、重点项目设计方案。至今已召开7次会议,审议36个项目的设计方案,切实提高了规划决策科学性和实施协同性,塑造与闵行厚重历史文化相匹配的高品质城市风貌。以马桥古胤项目为例,其中的安缦酒店以古建筑构件重新搭建了26座古宅,并将移植上千颗古樟树,整体打造了具有古朴韵味的酒店建筑和园林空间;商办建筑部分则充分尊重周边历史文脉,以体量较小、高度较低的单体建筑呼应当地城市肌理,充分融入了马桥历史文化。二是日常审批做实做深。以设计方案审批为抓手,常态化加强新建建筑的历史文脉传承,积极引导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充分梳理周边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历史元素,并落实于设计方案中。以仁济医院南部院区为例,通过对仁济西院老院区海派经典建筑元素的提炼,以现代与历史融合的手法打造具有历史秩序感的石材立面与钟楼,续写具有180年历史的仁济华章。
三、关于打造“工业风貌一条街”和“时空观光走廊”的问题
(一)关于打造江川路“工业风貌一条街”
江川路作为承载着闵行区工业历史记忆的道路,所传达的建筑风采和人文风情不仅延展着城市空间,也映射着城市的文化视野与内涵,将持续以凸显工业文化特色为目标,加强街区工业风貌打造。一是规划引领,加强对产业基地设计引导与要素管控。目前,市规划资源局、市科委正会同闵行区编制“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专项规划,根据阶段规划成果,江川路串联闵开发产业基地、大型生活片区、滨江科创片区等多样化功能区域,其中闵开发作为大零号湾重要的产业承载区 ,将凸显“制造”功能,打造量产基地,彰显工业底色。二是加强街道设计,增强街区活力,提升工业文化品质。后续对于江川路沿线地块的新改扩项目,将充分引导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加强对街道空间的整体风貌考虑,积极落实《上海市街道设计导则》要求,充分发挥区规委会规划、景观等领域专家的智囊团作用,探索通过具有工业特色的设计要素增强工业风貌,重点聚焦沿路建筑立面、指路标志、道路照明及雕塑小品等城市家具,进一步提升空间文化品质。三是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推进工业文化传承。江川路街道作为老工业基地,将积极按照历史建筑及风貌保护要求,加强工业遗产保护,推进工业文化传承。并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教育,鼓励社区公众参与,提升公众对工业特色历史建筑文化的体验。
(二)关于打造5号线支线“时空观光走廊”
根据区交通委反馈意见,经与市级部门沟通,轨交5号线支线在轨交23号线建成后的利用方案初步有两种设想,一是作为轨道交通车辆驾驶实训基地,二是利用已有高架结构改建为“高线公园”。目前23号线仍在建设过程中,计划2027年建成通车,5号线支线仍为既有运营线路,申通公司对其后续利用方案尚未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
为提升老闵行地区综合环境,激发片区活力,将持续对接市交通委及申通公司,积极争取利用轨交5号线支线现有高架结构,改建为“高线公园”,打造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同时鼓励结合大零号湾建设、闵行一号路、“四大金刚”工业历史、马桥遗址等,打造具有片区历史特色的“时空观光走廊”。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感谢您对闵行区城市建设与文化传承工作的支持与监督。接下来,区规划资源局将继续会同相关单位,持续以“通过建筑让城市文化可持续传承”为主线,不断加强现代主城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融合发展:
一是严格落实风貌保护附加图则要求和历史建筑保护条例要求,做好历史风貌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同时,不断挖掘老闵行工业文化,努力打造守护乡愁记忆、讲述本土故事、凝聚人文温度的幸福城区。
二是重点加强对新建建筑的品质把控,积极发挥区规委会专家智库作用,不断深化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梳理周边城市历史文脉、尊重历史元素的引导,打造融入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肌理的高品质建筑。
三是持续推进江川路的工业风貌打造,结合“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专项规划编制,以规划引领产业基地设计要素管控,以项目审批落实街道工业风貌提升。同时持续对接市交通委及申通公司,呼吁争取5号线支线改建为“高线公园”、“时空观光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