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602042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新形势下服务闵行区台资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建议
编号:0602042委员姓名:郑芸
提案
背景:
问题及分析:
意见和建议:

     台资企业作为闵行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为闵行乃至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产业能级的提升、内地企业的快速成长以及网络时代经济模式的变革,闵行台企面临着各种机遇和重重挑战。在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台企的定位和作用,服务台企实现共同发展,成为闵行转型战略中不能回避的问题。

一、闵行台资企业的优势

闵行的台资企业主要集中于食品、电子、婴童、机电等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慧高电子、丽婴房、台尚、桂冠等一批台企落户闵行,带来了全球领先的管理方式和代表新的生活方式的生活产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伴随闵行经济定位转变的步伐,台企的组织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

1.注重品牌形象。台企基本都会将品牌经营作为最主要的转型经验,无论规模如何,一般来说都拥有耳熟能详的品牌。

2.发挥文创特长。丽婴房、台尚、麦可将等台企尝试将部分厂房转化为文创园区,适应闵行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

3.专注优势主业。在闵行创业的台企以生产型制造业为主,多年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基础,在细分市场内形成了自己的口碑和生存能力。

4.宜业乐居闵行。相比上海其他区域乃至全国其他城市,闵行为台企提供了综合性价比较高的生存和成长环境。

5.形成自服务产业。方便台企、台胞在上海和闵行的工作生活,台企群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自循环服务系统。

二、闵行台企发展困境

   1. 共性问题。(人工)成本上升、(办公区域)租金高企、全球化经营中的外汇管制、镇/区/工业区三者之间关系的理顺、地区间执法差异、品牌经营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产品竞争力和商业模式面对互联网新经济等种种困惑和无奈。

2.土地权益的先天不足。对于早期(第一阶段)进入上海的台企而言,当初模糊的土地契约如今成为悬在头上的利剑。

3. 政策信息的透明与推送。政府的政策、法规庞大复杂,台企在了解、解读、执行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4. 台籍员工生活问题。很多台企面临居住成本高;子女入学难;再就业难等问题。

三、新形势下服务闵行台企的政策思路

(一)调整基本管理原则

台企具有经济和政治的双重属性,考虑到台企众多,全面负责引导可能性不大,可以考虑以下的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和社会分离,社会的管理交给社会机制,同时可委托部分有想法、有资源的企业参与管理网络;二是经济与统战分离,将大量市场化运作的中小企业归为一般性民营企业,对重点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植政策,采用一事一议的原则。

(二)支持产业重新布局

结合闵行区的新定位和发展总部功能、研发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转型趋势,支持台企重新布局部门结构和区域结构。转型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腾笼换鸟,也不是驱赶前期入驻群体,而应使转型过程更加平缓和人性化。

(三)合理引导空间转型

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选择性延续初始功能以符合总部型和创新型要求;二是整体置换搬迁进入无争议地块;三是转化为准商业地产以满足总部型要求;四是开发运营文创园区满足空间文化和优质文创产业的引进;五是建设台湾青年双创空间回应国家战略和两岸需求。

(四)适度解决台胞问题

从经济角度来看,吸引一些真正愿意在上海追梦的台籍年轻人来闵行扎根,不仅符合经济利益,也是两岸关系发展的长远大计。而台胞再就业的问题未来将从经济问题转化为社会问题。对于台胞的医疗保险、子女入学等方面要求,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明确符合资源水平的健康权和子女教育权。

(五)切实发挥台办职能

台办作为政府职能部门,为台企提供一口式服务和多条线协调,建议在均等服务的基础上,对重点企业予以特别关注,对于事关这些企业重大切身利益的业务,比如土地批租协议、补偿协议、土地会诊、搬迁协议等,可考虑由台办作为第三方参与(加盖公章),实现对关键企业转型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跟踪,在区、镇、工业区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发挥关键作用,在国家和市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中发挥沟通和解释作用。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