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这个话题更加众望所归——从“育分”回归到“育人”,让所有的孩子、家长和老师们眼里有光心里有爱,这个过程既是理性价值的重塑,也是人文生态的滋养。
目前,闵行14个街镇集群办学的导向和优势非常明显,越来越好的口碑成为一个地区居住选择、人文标识甚至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这样一种共识对于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来讲也是极大的利好。比如2023年七宝镇集全域之力推出了“童心圆”家校社协同育人项目,实施过程展现了社会共育、企业反哺、学校响应、家庭参与的联结力和协同力,也对全区层面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个千斤顶如何撬动、铁三角更加牢固、大合唱更加响亮给予了一定的启发。
目前,各个街镇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推动力度、发展水平以及落地成效还是存在不均衡的,特别是在优势资源怎么去实现最大化地盘活和利用、需求和服务怎么去实现精准化地评估和匹配、平台阵地怎么去高效化地运转和迭代等方面,优化和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因此,正视差异,缩小差距,进一步发挥好街镇区域优势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和探索有待进一步深化。
1、营造环境,进一步推动区域创新实践。结合闵行推进紧密型学区和集团建设的大好时机,鼓励街镇积极开展实践创新,比如梅陇镇成立的两大家校社联盟、古美路街道推出的“古小美家课堂”、紫竹高新区联合华师大闵行基础教育集团开展的“紫竹心驿站”家庭教育工作坊等。各个街镇结合自身优势可以长袖善舞,也可以创新创造,甚至可以跨界破圈,区域主导下的多元补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校的主体责任以及家长的参与动能,为协同育人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学校生态和家庭氛围。
2、做实机制,进一步固化常态长效格局。区域化统筹协调家校社协同育人关键还是要靠机制管长久促长效,建议从四个方面下功夫:首先是完善更加成熟的资源共享机制,实现所有参与主体能够主动分享、达成共享、促进共生;其次是建立兼顾托底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重点项目推进、难点环节突破等工作稳步有效;第三是要配备专业的骨干引领机制,组建专家型的指导团队或顾问团队实现领路领航;第四是因地制宜建立评估激励机制,比如七宝镇围绕着“思想引领、组织机制、实践体系、队伍建设、共育成效、强镇峰值”等六大维度初步建立了区域综合评估体系,体现了“一口管理”和“一体推进”的理念。
3、做强服务,进一步深化赋能体系建设。协同育人牵头万绪,最重要的是体系搭建和服务供给中的多主体参与,通过要素整合、服务衔接,最终实现服务均等化、公益性、可及性的目标。建议各个街镇在实际推动中,着力改变碎片化、分散化、单一化、重复化等实际状况,用最好的资源、项目和平台,去实现因人、因地、因时服务赋能的最佳集成。另外,建议街镇可以把部分资源和项目分享出来实现跨区域统筹,目前随申办上的“五育融合云空间”已经初具规模,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体验之后也感觉很给力,一些街镇的项目也通过这个数字化共享平台实现力受益的最大化和高效化,这样也有助于形成“线上+线下”多元多层赋能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