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701040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注“自然缺失症”群体, 在我区试点推广自然教育的建议
编号:0701040委员姓名:范晔
提案
背景:

一、背景情况: 

自然缺失症(nature-deficit disorder)是由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提出来的一种现象,即现代城市儿童与大自然的完全割裂,也有人对其给出自己的解释:“某种对大自然的渴望,或者对自然界的无知,皆因缺乏时间到户外,特别是乡野田园所致”,现实生活中,“自然缺失症”人群已经从儿童扩展到了成人。


问题及分析:

二、问题分析:

“自然缺失症”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危险而又常常被人们忽视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造成自然缺失症的原因主要有: 

1.父母出于工作因素,自己不再经常到户外活动。而更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很少让孩子独立外出体验大自然。

2. 在社区和城市中“可接触的”自然景观的缺失。很多公园和保护区都限制人们进入,或者是竖着“请不要践踏自然植被”的告示牌。建议孩子们“只能观察大自然,但不要乱踩乱折”,进一步地阻隔了儿童和自然的联系。这样做是为了保护环境,但最终对于人和环境关系的作用并不是积极的。真正的体验自然应该是将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人另行孤立为自然的旁观者。

3. 越来越多“宅在家里”的原因。随着电视机、电脑、游戏机和手机的迅速普及, 儿童有越来越多的“理由”蜷留在室内。

带来的后果主要有:

1. 儿童对于自然界缺乏起码的尊重。儿童不再理解食物的来源,不再认识家乡的动植物,不再对家乡的地理感兴趣。这不仅影响了未来一代的健康体质,最终将对整个地球的生态环境有巨大的影响。

2.忧郁症和注意力缺乏症上升。当孩子不再接触自然,会出现很多负面问题,比如压力过大无处释放,忧郁和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每周在自然界中度过静谧、放松的时光对缓解这些症状大有裨益。

3.在学校中,压力过大和注意力缺乏症会造成儿童各科学业水平的下降,以及创造力的下降(由于在自然中玩耍为主动的发现,而玩电子产品或看电视为被动的接受)。更有甚者出现跳楼轻生的现象。

4.少儿肥胖症、近视眼也有增加。相比在学校操场和教室里锻炼的形式,最有效的锻炼方式是在自然界中呈放松、自然及参与状态的活动。


意见和建议:

三、建议:

自然缺失症虽然不是医学范畴内的一种疾病,但仍需引起社会广泛重视。让孩子们接受正规化有指导性的自然教育,促进孩子释放天性,激发自身潜能,独立自由发展,培养遵循自然规律的健康心智,促进孩子个性化的成长。

1、在校园中规划出一块场地,设计成一个可以亲自动手的DIY园艺坊,置景中将有一面“材料墙”,将各种园艺的材料包、工具等放置止在“材料架”上;并且会抛砖引玉的根据课程主题搭建不同的园艺作品如:恐龙世界、海底世界、童话王国、我的梦想花园等。

分年级设计难易程度不等的兴趣课程,老师负责讲解植物知识部分,同时可以加入一些绘画、手工等艺术形式提纲挈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完成一个完整的当期主题园艺作品。

也可以设计团队作品,如“一米花园”,由7-8个学生共同讨论协商完成一个作品。还可以共同设计完成花园里的小花境,园艺小品等。

每次自然课堂就是学生们交流分享的时间与空间,每次课堂的结束其实才是他们真正养护植物、感悟生命的新的开始。

2、走出校园,让生命回归自然。如在浦江郊野公园,利用其有利的生态环保和水土等资源,建设户外体验营地。着重打造兼具观赏性、科普性、德育性和劳动实践性的自然教育体验课程。还可建设如蔬果种植区、鱼虫科普区、鸟食器喂养区、园艺景观造园、园艺师实操、户外拓展露营等实践基地。安排学生春秋游及冬夏令营等营地户外活动。为孩子们创造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的环境。

可以在有条件的学校,如重点中学、实验学校等优先推广带领孩子亲近自然的教育项目,进行多方向探索尝试,旨在让更多人了解自然教育,让更多孩子参与到自然教育中来,培养儿童的自立、自强、自信、自理等综合素养的均衡发展。


答复内容
答复结果:解决或采纳
范晔委员 :

闵行区教育局充分重视自然教育在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充分依托劳动教育来推动学生到大自然中锤炼心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逐渐形成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教育教学格局,有效指导和促进学生进入大自然参与劳动锻炼,营造区域良好的教育氛围,已开展的主要工作如下:

第一,区域部署,依托劳动教育让学生动手共脑多实践。区域结合《关于开展上海市“学生劳动教育宣传周”活动的通知》等文件要求,结合“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主题,以庆祝5月“劳动教育周”、9月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为契机,持续开展“共享课程进校园”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与线上课程学习和线下劳动共享课程。通过线上线下的农业知识科普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体验农事、学习农业种植科学知识;组织学生走进农业的生产现场开展系列活动,听取专家关于水稻知识的介绍;组织学生参观现代化的稻谷烘干、稻米脱壳、大米装袋等生产流程,现场体验手工收割水稻、学搓草绳、品尝喷香新米饭,引导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参与实践锻炼。

第二、资源统筹,形成联动机制,建立共建基地和课程。第一是建立区域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区域与十几家单位形成共建关系,其中上海航育种子有限公司、上海市正义园艺有限公司、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上海漫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鹤丰农家乐专业合作社5家单位挂牌为闵行区中小学劳动教育共建基地。第二是开发日常生活劳动、农业劳动、创意手工劳动等100门线下和线上课程,正式发布区域劳动实践指导课程菜单,成立首批闵行区劳动教育课程导师团,进一步拓展劳动教育渠道。

第三,创新形式,助推好家风建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第一是组织开展亲子劳动实践,发挥家庭、学校教育合力。各校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组织家务技能比赛,开展“中华小当家”主题活动等,如,浦江一小依托劳动教育校本教材鼓励学生参与家务劳动;金汇实验开展“跟着父母做家务”活动,鼓励学生跟随父母学习家务,建设良好家风;第二是培育亲近大自然的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和经验,如市劳动教育示范校浦汇小学,通过开设“我的植物朋友”劳动教育综合课程,建设了一年级师生参与“浦汇小菜园”的育种课程、二年级学生继续开展无土栽培课程、三年级学生花卉种植课程、四年级学生“我家小厨房”课程、五年级学生参与“植物创意坊”课程,助推学生健康成长。

范晔委员提出的“关于关注‘自然缺失症’群体,在我区试点推广自然教育的建议”的提案有针对性和建设性,我们教育系统

充分重视此项建议,要统筹规划,协调校内外教育资源,积极搭建有利于学生到大自然中参加各类活动的平台,引导学生在亲近自然、动手动脑锻炼的过程中舒展精神、亲密同伴和家人,促进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2年6月1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