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闵行区也不例外。根据闵行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末,辖区内老龄人口约39.3万,约占总人口的33%,即每3人中就有1名老年人。随着人事用工制度改革和养老保险的逐步完善,老龄人口管理、服务由原来的单位负责过渡到街镇社区负责,可以预见,基层老龄人口管理、服务机构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座谈形式对吴泾镇、浦江镇、江川路街道和浦锦街道调研发现,目前基层养老管理和为老服务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1.管理人员配备不足、不均衡 从调研的2镇2街道情况看,截至2017年底每万名老龄人口配备的基层养老管理人员分别是:浦江镇2.42人,吴泾镇1.86人,浦锦街道2.08人,江川路街道0.41人。总体看,人手短缺,浦江镇虽然人员配备略高,但地域范围比较广,各镇、街道养老管理人员主要职责在于完成区各职能机构,如老龄事业发展中心、养老机构管理中心等交付的任务,工作量已经超负荷(据江川路街道管理人员反映,需要经常性加班才能完成这些规定任务),根本无力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
2.管理人员结构不均衡,专业背景不合理 多数基层老龄管理人员是转岗而来的,教育背景比较若,特别是只有极个别的具有社会工作背景,具有大学学历的多数出身于理工科背景,调研的2镇2街道老龄管理人员中无一具有医药学或心理学背景;年龄层次上看,近年逐步补充了80、90后人员,但也还有不少60后的,且即将退休,甚至还有50后的仍然在挑重担。
3.管理手段与智慧城市建设不相匹配 互联网背景下,很多管理工作本可以简化,提高效率和准确率,但目前的为老服务管理手段没能跟上信息化发展步伐,更与上海智慧城市建设不相匹配。调研发现,有年轻的基础管理人员想通过信息化平台对辖区老龄人口实施管理,但遇到阻力很大,一是没有足够的财力建设平台;二是相关部门如公安机关因保密需要,很难通过系统平台共享人口信息数据。
为了顺应闵行区老龄化社会发展的管理需求,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1.增加基层养老管理人员配备 建议区民政(老龄)部门联合调研各镇、街道的养老管理和为老服务实际情况,包括户籍、非户籍老龄人口及未来5-10年增量情况,按实际需要提出具体的人员配置指标,各镇、街道会同区编办补齐基层养老管理人员。
2.优化养老管理人员结构 未来的为老服务不应该只是在办公室里上传下达各种文件,而需要更多地到一线走访、调研、监督政策落实,及时发现为老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迅速解决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因此,要特别注意管理队伍年轻化、管理水平科学化、教育背景多样化,优先补充具有社会管理、心理辅导、医学相关背景的专业人才。建议在人员招聘条件里做出明确规定。
3.启动老年人口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试点 管理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是上海市早已定位为智慧城市,有必要建立区级的老龄人口信息化平台,对辖区内老龄人口进行动态管理。建议以比较成熟的街镇进行试点,从户籍老龄人口开始,试点成熟后逐步推广至全区,推广至居住在辖区的所有老龄人口,为闵行建设成生态宜居的主城区做出实质性贡献。当前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是平台由谁负责运行管理、如何防止个人隐私泄密?。因此建议初期平台由公安部门组织开发、管理,从原有户籍管理信息平台中开放老龄人口姓名、年龄、性别、所属居委会或小区及对口服务机构信息,这样个人隐私可以得到保护,打消公安机关的疑虑,区各级老龄工作机构可以随时调阅以上动态信息,以便及时组织好为老服务各项工作,比较理想的是能够根据人口细分的年龄结构提前做好3年、5年、10年的工作规划。时机成熟时再考虑转交区民政(老龄)部门负责运行,并做好与公安系统的接口,保证数据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