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参与各类老年教育的人数超过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0%。 据2022年底统计数据显示,闵行区户籍人口126.70万人,平均期望寿命83.67岁,作为上海市的人口重镇之一,全区积极推进“四级教育网络”与“三类学习点”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设立1所老年大学、14个社区学校以及587个居村委办学点,其中60岁以上学员人数仅3.64万人,占全区老年人口9.04%,老年教育覆盖率距离全市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随着全区人口深度老龄化趋于常态,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我区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能力、课程品质以及文化内涵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1、资源供给有待提高 老年大学线下课程与师资力量有限,加之在校学习的老年人多数不愿毕业,导致学校招生人数距离老年人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而社会办学往往又受限于成本与盈利能力的制约,难以提供普惠型老年教育产品。城乡、区域间老年教育发展尚不均衡,不同街镇之间,社区学校、邻里中心与老年大学之间在课程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务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2、课程质量有待优化 随着“60后”步入退休,老年人整体学历层次、经济水平将会有较大提升,对提供课程和活动的内容、师资以及成效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智能化通信产品的普及,远程教育的授课方式也逐渐向老年教育领域延伸,然而当下真正受益于数字化教育的老年人数仍然有限,当前许多智慧生活的场景对老年群体还不够友好。
3、人文交流有待推进 闵行区是上海本土文化和海派非遗的聚集地,闵行长者本身就是海派文化和本地风情的代言人。老年教育与闵行本土文化的融合度还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课程。除了区级老年教育艺术节,我们仍需构建多样化、品牌化、常态化的老年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就讲好闵行故事和时代故事。
1、多元引导,提升资源供给能力 继续增加教育网点,探索不同供给主体之间合作机制,通过师资力量配送、课程运营补贴以及吸引公益平台等方式解决社会办学筹资难、招人难、盈利难的问题,积极推广普惠型老年教育机构,切实提高老年教育的供给能力。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切实需求,统筹完善基层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务管理体系,通过老年教育联盟建设,让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校教育资源下沉社区,实现全区老年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落地家门口的“15分钟学习圈”。
2、创新驱动,助力课程质量提升 一是要深入推进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建设,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提升专业程度,还要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帮助长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培育特色品牌和教育项目。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老年教育,一方面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线上教室,扩大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帮助老年人积极适应当下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应用,让老年人觉得“好用”的同时还要“会用”。
3、人文传承,赋能老年文化交流 乡土人情是闵行老年人特有的情怀,要通过走访海派非遗传人,传承匠人精神,将闵行的民俗文化与老年教育进行融合与互动,形成独具闵行特色的教育品牌。同时,在传统教育课程之外要为广大的老年群体创办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会与平台,通过文艺汇演、作品展示等方式传递闵行银发一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老年人在展示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与快乐,助力于闵行人文之城的打造和本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推广。
爱学习的人永远不会老,革命者永远年轻!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并支持闵行终身教育、探索文化养老,让闵行的长者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做最长寿的幸福老小孩。
区教育局:
陈星言委员提出的“关于推进闵行区文化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会办意见告知如下:
区文化旅游局积极培育“颛桥糕会”等适老节庆活动,并推出适老美育课程,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九九重阳•颛桥糕会——“我们的节日”上海市重阳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已连续举办15年。活动自2015年起升级为市级民俗文化大活动项目,已成为众多市民的重阳佳节“必选项”。2023年颛桥糕会邀请本市各区及长三角地区糕点制作相关非遗项目16个,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18个,并在活动当日为关爱长者友好大使授牌,打造金婚纪念照片墙。活动还设置了多处分会场,其中,龙盛国际商业广场、颛桥万达广场更是推出了多种重阳爱老优惠活动以及重阳糕手作、插花、亲子互动等体验活动。在培育重阳节庆品牌的同时,区文化旅游局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打造“训”“赛”“秀”机制,开展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市民合唱大赛、浦江戏曲节等品牌活动,针对老年人设置中老年组别,让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推行市民美育项目过程中,聚焦全年龄段美育需求,推出适合老年群体的美育课程,成人工笔画、成人民族民间舞、中国传统插花、敦煌古筝课堂、钩针编结、沪剧成人普及等16门课程受到老年群体的欢迎,2023年共计服务380课时,参与量达5800人次。
下一步,区文化旅游局将继续举办颛桥糕会、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等赛事活动,为老年群体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聚焦老年群体文化需求,持续推出适老美育项目,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闵行区老年教育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坚持“问需于民”的理念,明确工作目标,贯彻重心下移,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满足区域老年人多层次、多样性的教育学习需求。不断提高老年教育服务能力,激发老年教育发展的社会活力,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制定《闵行区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十四五”规划》,全面构建区域老年教育网络,由原来的“社区学院—街镇社区学校—村居委学习点”老年教育三级网络,升级为“1+14+100+582+N”【即1所社区学院(老年大学)】,14个街镇社区学校,100个邻里中心学习点,582个村居委学习点,N个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老年教育五级网络。形成了集理论研究、服务指导、队伍建设、课程开发、信息集散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教育平台,拓宽了终身学习的能级和维度。10个街镇社区(老年)学校被评为“上海市街镇社区(老年)学校优质校”,占区域街镇社区(老年)学校的71%,位居全市前列。
一、新增景谷老年大学和兰坪分校
按照市教委倍增计划,在已有区老年大学基础上,2023年新增了景谷老年大学,2023年3月开始开班上课。景谷老年大学开设了书画、器乐、无人机航拍、茶艺、声乐、朗诵、智能手机、编织、英语、桥牌、摄影、舞蹈、太极拳(剑)等课程。并对功能教室进行了硬件改建,2023“乐学闵行”学习节上举行了景谷老年大学揭牌仪式。建设了“银龄梦天航空航天体验馆”,已列入上海市第一批智慧场景名单。“银龄数字生活体验馆”智慧场景已列入被市教委列入上海市老年教育智慧学习场景第二批认定名单。2023年9月,闵行老年大学兰坪分校揭牌,开设了绿植园艺、非遗手工制作、手冲咖啡、航空模拟飞行四大区域,开设经络养生、油画、咖啡等精品班级和乐器类班级以及部分手工课程。
二、培育各类学习点
扩大对老年教育资源输出、创新老年教育学习点建设。加强居村委学习点、养教结合学习点、社会学习点的培育过程化、学习课程化、学员志愿化、治理主动化。围绕学习点建设工作,特优学习点培植上,努力推进:抓队伍——注重学习对标;抓内涵——坚持四化驱动;抓融合——创新培育模式。
新增特色学习点5家,优秀社会学习点5家,养教结合优秀学习点1家,三类学习点特优建设11家通过挖掘和培育,已经定位学习点优势,新增社会学习点9个,新增居村委示范学习点8家。
对君莲、大华、马桥、新东苑快乐家园等敬老院进行资源配送,继续与中行、交行、农行合作,利用专业优势,为老年人普及金融、防诈等知识。聚焦特色,统筹资源,挖掘优势,提升培育品质,实现一点一特。
三、建设智慧学习场景
坚持因地制宜,打造主题鲜明的智慧学习场景。确立以闵行老年大学为总负责,以各街镇智慧学习场景为分点的“1+n”闵行区智慧学习场景建设整体管理框架。目前已建成闵行银龄数字生活体验馆、梅陇长者智能运动健康之家、浦江镇初心影像记忆馆智慧长廊、银龄梦天航空航天体验馆、江川银龄健康数字小屋,颛e智慧健康体验馆、马桥长者悦读健康之家7家智慧场景,进一步丰富课程和对智慧场景的使用。
四、丰富线上学习资源
继续利用市教委与市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发的全媒体学习平台金色学堂、乐学大讲堂、直播大课表、老年慕课等资源,构建了“线上线下、互联互通”的老年教育资源配送体系。远程学习点本着把学习资源送到居民家门口,送到老人的身边的宗旨,在教学点开展各类课程、组织收视观看各类线上课程。
五、老年教育助力跨越“数字鸿沟”
全面提升区域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聚焦数字化转型,在“搭建数字化学习资源”、“创建数字化学习场景”、“组建数字化学习志愿者队伍”、“构建数字化学习新生态”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六、建设“十五分钟学习圈”
织密老年教育网络,建设“十五分钟社区学习圈”。绘成了《闵行区老年教育场所资源地图》和《闵行区老年教育三类学习点地图》,为居民了解家门口的学习场所提供了便利。依托邻里中心开展“送课程、送师资、送团队、送活动、送资源、送服务”六送活动,活跃在全区100多家邻里中心的社区群众性活动团队500多个、社区志愿者2600多人,每个邻里中心月均服务3500余人次,平均每月开展养老、卫生、文体、教育等服务项目100余项。
七、推出适老美育课程
区文化旅游局积极培育“颛桥糕会”等适老节庆活动,并推出适老美育课程,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九九重阳•颛桥糕会——“我们的节日”上海市重阳民俗文化主题活动已连续举办15年。活动自2015年起升级为市级民俗文化大活动项目,已成为众多市民的重阳佳节“必选项”。2023年颛桥糕会邀请本市各区及长三角地区糕点制作相关非遗项目16个,传统技艺、传统美术类非遗项目18个,并在活动当日为关爱长者友好大使授牌,打造金婚纪念照片墙。活动还设置了多处分会场,其中,龙盛国际商业广场、颛桥万达广场更是推出了多种重阳爱老优惠活动以及重阳糕手作、插花、亲子互动等体验活动。在培育重阳节庆品牌的同时,区文化旅游局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打造“训”“赛”“秀”机制,开展市民舞蹈创作大赛、市民合唱大赛、浦江戏曲节等品牌活动,针对老年人设置中老年组别,让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在家门口就能参与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在推行市民美育项目过程中,聚焦全年龄段美育需求,推出适合老年群体的美育课程,成人工笔画、成人民族民间舞、中国传统插花、敦煌古筝课堂、钩针编结、沪剧成人普及等16门课程受到老年群体的欢迎,2023年共计服务380课时,参与量达5800人次。
下一步,区文化旅游局将继续举办颛桥糕会、市民舞蹈创作大赛、“乡音和曲沪剧邀请赛”等赛事活动,为老年群体搭建交流展示平台;聚焦老年群体文化需求,持续推出适老美育项目,让老年群体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八、加强合作共享
秉承“大教育”观,进一步深入推进闵行区社区学院(闵行老年大学)与新东苑快乐家园开展的合作工作,在为新东苑快乐家园配送资源的基础上,共同促进老年教育师资培育、信息服务、课程开发、活动平台、课题研究等各个方面的资源互通共享,不断探索老年教育合作模式,共同推进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
闵行老年教育共同体(区委老干部局、区卫建委、区教育局、区民政局、区体育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融媒体、区基金会、区文联、中国银行、花样百姓,共11家单位)打通文化、资源和信息壁垒,实现区域资源共享、共生、共创,尤其在老年人数字化学习生态方面,一起献计献策,资源融通,发挥“共同体”的共振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