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老年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构建具有上海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老年教育体系,参与各类老年教育的人数超过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40%。 据2022年底统计数据显示,闵行区户籍人口126.70万人,平均期望寿命83.67岁,作为上海市的人口重镇之一,全区积极推进“四级教育网络”与“三类学习点”建设。截至2022年底,已设立1所老年大学、14个社区学校以及587个居村委办学点,其中60岁以上学员人数仅3.64万人,占全区老年人口9.04%,老年教育覆盖率距离全市的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随着全区人口深度老龄化趋于常态,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我区老年教育的资源供给能力、课程品质以及文化内涵均提出了新的挑战。
1、资源供给有待提高 老年大学线下课程与师资力量有限,加之在校学习的老年人多数不愿毕业,导致学校招生人数距离老年人的需求仍有一定距离,而社会办学往往又受限于成本与盈利能力的制约,难以提供普惠型老年教育产品。城乡、区域间老年教育发展尚不均衡,不同街镇之间,社区学校、邻里中心与老年大学之间在课程质量、师资力量以及教务管理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
2、课程质量有待优化 随着“60后”步入退休,老年人整体学历层次、经济水平将会有较大提升,对提供课程和活动的内容、师资以及成效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智能化通信产品的普及,远程教育的授课方式也逐渐向老年教育领域延伸,然而当下真正受益于数字化教育的老年人数仍然有限,当前许多智慧生活的场景对老年群体还不够友好。
3、人文交流有待推进 闵行区是上海本土文化和海派非遗的聚集地,闵行长者本身就是海派文化和本地风情的代言人。老年教育与闵行本土文化的融合度还有待提高,尚未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课程。除了区级老年教育艺术节,我们仍需构建多样化、品牌化、常态化的老年教育成果展示的平台,让老年人可以在家门口就讲好闵行故事和时代故事。
1、多元引导,提升资源供给能力 继续增加教育网点,探索不同供给主体之间合作机制,通过师资力量配送、课程运营补贴以及吸引公益平台等方式解决社会办学筹资难、招人难、盈利难的问题,积极推广普惠型老年教育机构,切实提高老年教育的供给能力。实现优质资源合理配置,根据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切实需求,统筹完善基层社区学校的教育资源配置与教务管理体系,通过老年教育联盟建设,让高质量的师资力量,尤其是高校教育资源下沉社区,实现全区老年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落地家门口的“15分钟学习圈”。
2、创新驱动,助力课程质量提升 一是要深入推进老年教育特色品牌建设,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提升专业程度,还要结合当下的时事热点,帮助长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培育特色品牌和教育项目。二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赋能老年教育,一方面进一步打造高品质的线上教室,扩大教育资源,另一方面要帮助老年人积极适应当下生活方式的智能化应用,让老年人觉得“好用”的同时还要“会用”。
3、人文传承,赋能老年文化交流 乡土人情是闵行老年人特有的情怀,要通过走访海派非遗传人,传承匠人精神,将闵行的民俗文化与老年教育进行融合与互动,形成独具闵行特色的教育品牌。同时,在传统教育课程之外要为广大的老年群体创办一系列“请进来,走出去”的交流机会与平台,通过文艺汇演、作品展示等方式传递闵行银发一族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让老年人在展示的过程中收获自信与快乐,助力于闵行人文之城的打造和本土文化与海派文化的推广。
爱学习的人永远不会老,革命者永远年轻!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并支持闵行终身教育、探索文化养老,让闵行的长者不仅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还能老有所学、老有所为,做最长寿的幸福老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