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搞得越扎实,教育强国步伐就越稳、后劲就越足。近年来,本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育人体系更加健全、评价体系更加优化、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但与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还存在差距,需要聚焦优质均衡发展、加强资源精准投入与保障、加大教师引培力度、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改革评价体系、完善体制机制和突破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上海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1、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与人民群众的普遍期待还存在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基础教育发展尚不平衡,“入园难”“择校热”等现象并没有消除,家长和社会教育焦虑依然存在,学生学习负担总体还偏重,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待更加迫切。
2、基础教育资源紧张问题依然存在。市区硬件资源紧张的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学校从设计容量每年级3个班级的班额,扩张到目前6个班级的班额,为了保证学生上课教室,将食堂、实验室、特色教室等重新装修为普通教室。郊区随着新城建设的持续推进,教育资源精准供给能力也面临较大挑战。学生家长对中小学午餐餐费标准过低,餐食质量不高,学生吃不饱、吃不好的反映十分普遍。
3、教师资源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持续关注。幼儿园师资主要存在编制紧张问题;初中学段由于中考改革,面临道德法制课和历史课教师数量短缺问题;高中学段由于实行“3+3”选考,学生选科的不确定性导致师资的结构性短缺和数量性短缺。同时,教师队伍的薪资水平在长三角地区已经被苏州、杭州等地市赶超,绩效工资在吸引人才和平衡存量教师之间有待建立突破性制度。教师专业性培养、培训不足,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数量及其在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上依然存在差距。
4、发现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的能力还有所不足。“唯升学”“唯分数”仍在一些教育主体中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学校教育效果;用人单位“唯名校”“唯学历”导向没有根本扭转,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造成困扰;舆论特别是自媒体炒作升学“重点率”“清北率”之风屡禁不止,加剧了家长教育焦虑和学校改革难度。受此影响,现行上海市高考和中考评价制度改革距离建构以校为本、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学校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推动学校育人模式创新,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和终身发展,培育有创新精神、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方面还存在差距。
1、多渠道多方位,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城乡、区域、校际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均衡配置。在新一轮城乡义务教育“五项标准”实施中,要充分考虑现阶段市民家庭生活条件平均水平,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学生在校生活所必需的环境,优化学生学习空间和资源环境配置。
二是注重软环境建设与优质师资均衡配置,深化实施新一轮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健全城乡义务教育联动发展机制;实施新一轮公办初中强校工程,抬高发展底部、提升整体水平,促进公办学校提质增效和民办学校特色发展,实现公民办学校协调发展;完善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强化专任教师跨校流动。深化数字化赋能高质量课程教学改革,促进资源共享、提升教学效益、满足个性学习。
三是强化紧密型、示范性学区集团建设,加强内部优质资源共享、教师有效流动和一体化评价,重点建设一批市示范性学区和集团,带动成员校进一步提升质量,全面提升每一所成员校教学质量。实施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引领计划、公办初中强校工程等“组合拳”,着力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
四是用好智慧教育平台,持续充实课程,融入智能技术,实施大规模因材施教,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均衡供给。通过深化普通育人方式改革和新课程新教材改革、深化实施高考综合改革,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
2、加大财政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一是修订中小学建设标准,提高用地指标和建筑面积,增加专用教室间数和功能用房,对已有主要用房增加使用面积,满足学校高质量发展功能需求。研究超大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方针政策下义务教育用地需求新路径,探索“容积率平衡”相关举措。在确保校园安全和满足工程规范前提下,积极开发学校楼顶或地下空间,促使学校建设“上天入地”。
二是坚持更精准的配置教育资源。守牢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底线,强化义务教育投入保障并向薄弱地区和关键环节倾斜,托高发展底部。督促各区聚焦郊区新城建设、入学高峰转移等关键环节强化资源供给,保障校舍资源需求。
三是加强对中小学午餐的精细化管理,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分析学生需求,利用套餐预约的手段,为学生提供更多和更精准的口味选择;将午餐与中小学德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爱惜粮食珍惜劳动的优秀品质。
3、加大引培力度,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一是进一步放开对优秀师范毕业生、成熟优秀教师的优惠政策,突破政策解决高层次人才落户、子女入学、职业发展等问题。
二是进一步提高基础教育教师的工资福利,建立绩效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确保教师收入逐步增长。改进绩效工资下拨方式,将总量核定按人均方式下拨改为两部分下拨,其中一部分为基本的、平均的收入,另一部分是专门用于奖励优秀教师。
三是进一步加强师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市教委层面针对学校管理者、区域学科骨干教师、全体教师统一开发市级培训课程资源;通过开展大规模的教研活动,组织全市教研员及骨干教师为全市教师开展各学科的深度研修;进一步优化数字教学系统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师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能力。
4、改革评价体系,推动育人模式改革创新。
一方面,围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解决问题能力,优化升级义务教育“绿色指标”评价体系,推动结果有效应用。完善家校社共育机制,加强宣传引导,合力营造健康的教育生态,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成就每一名教师。
另一方面,对标招生制度改革,从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学生综合评价等方面系统研究。继续深入探索高中个性化特色化办学新途径,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出台走班制背景下的高中建设与实践标准,提高课程设置灵活度,转变教学理念和管理观念,鼓励部分高中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优化普高和职高布局,促进两者在各方资源中的融合发展;聚焦国家与民族发展的新需要,以创新性、个性化及素质教育为核心理念,摒弃传统教育唯分数论、唯高考论的功利主义思想,为培育有创新精神、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而努力,推动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