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闵行与浦东新区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新一轮生物医药产业布局的两个重要承载区,闵行正在加快构建产业、科技、人才等各方面完备的政策支持体系,着力打造成为辐射长三角服务全国链接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示范高地。但闵行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方面与浦东新区相比还有所不足,特别以虹桥“前湾”地区为例,定位建设虹桥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功能区,目前该区域已集聚信达生物、威高集团、云南白药、正大天晴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龙头企业研发总部,需进一步打响北部“前湾”生物医药产业品牌。
一是虹桥“前湾”生物医药的“金名片”还不够响亮。通过检索“虹桥”、“前湾”等关键词,与生物医药产业的关联性不强,特别是“前湾”两字,相对较多的检索结果体现在“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大虹桥前湾房地产销售”等内容上,对标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的徐汇“枫林路径”等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虹桥“前湾”区域生物医药品牌效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二是虹桥“前湾”生物医药的“外环境”还需要补齐。各家企业建有各自的产品展示中心,目前还缺少统一集中的区域产业布局、产品展示展销等功能区域,无法形成合力,虽然市、区两级政府也在综合考虑在该区域建设“上海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展览培训中心”但由于尚未明确资金来源,该项目未能及时启动。同时,由于该区域周边无医学与理工类高等院校资源,在“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局限。
三是虹桥“前湾”生物医药的“朋友圈”还需要扩大。虹桥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功能区作为三大生物医药产业承载区域之一,与其他两处区域之间的“上下游”衔接互补关系尚未建立,与周边的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以及市、区两级公立医疗机构在“产医融合”、“成果转化”的合作关系尚未能明确,区域内龙头企业之间协商议事、合作关系以及与中小型企业在“孵化器”资源的共用共享上还缺乏相应的机制。
一是聚焦“品牌效应”,打造长三角一流生物医药发展高地。对标浦东新区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的徐汇“枫林路径”等生物医药产业聚集区的建设经验,突出虹桥“前湾”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影响力。加强品牌宣传,将该区域打造成为面向全国,联通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的总部集聚区,形成响当当的生物医药区位品牌名片。
二是聚焦“产业要素”,厚植支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圈。聚焦“展培、研究、人才”等要素,加强产业发展的相关生态圈建设。支持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加快推进“上海全球创新医疗器械展览培训中心”建设,打造集高端创新医疗器械展示展览、培训认证、学术交流、创新研发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复旦大学医学院(虹桥院区)建设,协同联动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高校资源,全力打造“产、学、研、用”一体的产教融合示范点。依托区春申金字塔人才等项目,加大对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培养和支持力度,有条件可在住房、租房、子女入学入校等方面给与更多政策优势。
三是聚焦“资源互补”,强化生物医药产业上下游协同联动。以园区化、规模化、集约化为目标,统筹上下游产业资源,通过“闭门会”的形式,加强政策、资源、需求、市场之间的衔接,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设建立孵化器等形式牵头带动产业链发展,前瞻性探索未来产业新赛道;鼓励龙头企业获取FDA等国际权威认证,以集团化的形式探索产品出海服务机制。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和支持区域内医疗机构参与药品临床试验,推进细胞免疫技术、肿瘤精准治疗等高端学科关键技术临床试验,增加医疗机构参与产医融合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