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世界大变局中,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本,也是中华民族发展之源。闵行区拥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资源,除了历史遗迹、非遗项目、网红打卡地、传统节日活动之外,还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为核心的名牌大学资源。如果能将大学资源与闵行本地资源叠加,打造“传统节日+大学活力”的闵行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则可以焕发传统文化活力,从民众文化素质提升与商业产业链效益提升两个层面,打造创意文化闵行,扩大闵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
闵行区一直致力于传统节庆文化的推广,分别在莘庄、浦江、马桥、颛桥等地结合元宵、端午、中秋、重阳等四大传统节日与当地民俗文化,举办了“莘庄灯会”“召楼粽情”“月满马桥”“颛桥糕会”等节庆活动。而上海交通大学则拥有多元而富有活力的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如“水灯节”“龙舟赛”“中秋露演”“AI音乐剧”系列活动等,校园文化可谓丰富多彩,活力四射。然而走访调研显示,一方面常常是老人和家长们张罗着过传统节日,而年轻人并不感兴趣,另一方面高校智库和师生活力又好像独立在另一个世界,两方面尚未形成资源共享、校民联动的互惠机制,各自影响力均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闵行是现代上海之本,黄浦江与闵行相依相偎,“海上”一词既有历史感,又有现代性,以之作为焦点和轴心,将“闵行”和“大学”串联起来,则可形成“传统节日+大学活力”的特色闵行文化之旅,打造既古老又现代的海派旅游文化。经过前期走访调研,区、校双方均有较好的合作意愿,只是缺乏具体的共建方案和合作思路,因此,建议以某一个传统节日为尝试,试行区、校联动模式,成功后推广到四大节日,乃至多个节日的互动活动。具体建议方案如下:
建议一:打造“海上花千树”的诗歌元宵节。
将交大学生热烈追捧的“水灯节”扩展为“闵行元宵灯会”,大学师生出灯谜,儿童、学生等市民现场写小诗,商圈出灯笼和奖品,联动推文,有奖竞猜。核心理念“智”:宋代诗人辛弃疾《青玉案》表现的正月十五,穿透历史,画面仍鲜活而美好,它所表达的爱情与家国情是人生的永恒主题。提倡以家庭游、朋友游等形式,以“十五花灯”为聚焦点,以古诗文化、传统文学对接现实社交生活。
建议二:打造“海上竞龙舟”的擂台端午节。
上海交大有校内赛事水道,有专业龙舟教练,也有成绩骄人的龙舟师生团队。可以由大学队与市民队摆开擂台赛,并将赛事实况推向闵行公园乃至外滩露天大屏幕,各种媒体同时直播。核心理念“体”:以体育为表现形式,将屈原所代表的爱国情怀蕴含在龙舟竞技中,提倡全民健身,打造健康市民形象。
建议三:打造“海上生明月”的露演中秋节。
交大电院大草坪的中秋露演,美轮美奂,气氛热烈。户外草木花香,大型实景,就是最好的艺术舞台。核心理念“美”:闵行有黄浦江和东海入海口,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天然场所,最适合凝聚人气,展现古韵新风。
建议四:打造“海上又重阳”的视觉重阳节。
将暮气沉沉的敬老宴,因地制宜地挪到社区或学校的合适场所,快闪、AI互动、学生诗朗诵、小品滑稽戏,配合营养而简单的餐食,将敬老主题加以时尚诠释。核心理念“德”:不与时代脱钩的陪伴是最好的敬老,年轻而时尚元素的加入,是给老年人最好的礼物。
总结:四大节日为焦点主线, “传统节日+大学活力”的“海上”闵行文化之旅提倡:政府主导,大学生主创,商家主力赞助资金,将闵行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打造闵行乃至上海文旅特色品牌,带动相关经济的发展。
《关于传统节日与大学活力:开启“海上”闵行文化之旅的建议》的答复
(第0703067号提案)
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节日与大学活力:开启“海上”闵行文化之旅的建议》(第0703067号提案)收悉,现会办意见如下:
闵行区委宣传部高度重视发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制发《关于深化闵行区“四季风·人文美·修身行”市民修身行动的实施方案》(闵委宣〔2023〕22号),牵头全区各单位,深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立德树人的各类实践。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开展“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节庆主题活动。
根据工作安排,在2024年期间,将由区委宣传部(区文明办)牵头,分别联合莘庄、浦江、马桥、颛桥,开展区级“我们的节日·精神的家园”春节、端午、中秋、重阳节活动。
张玉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节日与大学活力:开启‘海上’闵行文化之旅的建议”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闵行区紧扣高质量文化发展、高品质文化生活、高水平文化供给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区校资源的有效叠加与优势互补,让文化不断浸润市民美好生活、凝聚城区人文温度,主要工作如下:
一、以传统民俗节庆活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区校合作的实践路径
自2007年起,闵行区开始举办“我们的节日”民俗节庆系列活动,营造文明健康、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莘庄灯会”每年以主题灯组分散放置在莘庄大街小巷以展现闵行风貌,过新年到莘庄赏花灯已成为周边百姓传统节日的必备活动;“召楼粽情”围绕端午节习俗,推动传统文化与浦江旅游资源实现有机融合;“月满马桥”将马桥历史文化和本地名人故事植入节庆活动始终,让市民沉浸式感受赏月怀古的别样文化体验;“颛桥糕会”作为市级重阳民俗节庆活动品牌,吸引全市及周边非遗项目共同参与,同步开展为老服务,让市民真切感受爱老、孝老、敬老的精神文明新风尚。其中,“2024莘庄灯会”日均观灯约4万人次,为莘庄商圈带来了更多的人流与热度。在线下观灯之余,区校联动推出一场“海上”闵行文化之旅,区文化旅游局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师生围绕“海上花千树”为主题开启一场线上诗词盛会,带领市民群众在诗品佳赋中遨游“莘庄灯会”,相关信息推送通过今日闵行等平台广泛传播。2024年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张玉梅教授在大零号湾图书馆为读者带来“东风夜放花千树——回首王国维三境界说”主题讲座,持续深化拓展区校合作新内涵新空间。
二、以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为目标,持续深化区校双向的良性互动
闵行区始终关注与区域内高校的交流互动,着力为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在非遗传承发展方面,闵行区非遗项目“古船模型制作技艺”与上海交通大学长期开展合作,代表性传承人杨生美潜心研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著作后复制出各种规格的上海沙船与汴河船,先后与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共同举办《不忘初心 扬帆起航》《“梦回汴京认归帆——<清明上河图>里的汴河船模特展》等展览;闵行区区级非遗项目“摄画制作技艺”保护单位由上海交通大学承担,在区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及学校财政支持下,该项目已完成传承基地建设、出版专著《交大摄画》并多次参与市级、区级各类文化展示活动。在美育资源发掘方面,上海交通大学程及美术馆经申报指导,于2023年正式列入上海市美术馆名录,该馆秉承“以美育美,以美育德”的办馆理念,推出了“四时佳兴与人同——程及美术馆馆藏展”“春到人间草木知——万芾绘画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为促进文化艺术交流营造了良好的环境与氛围。在文艺精品输送方面,2024年1月16日至26日期间,闵行本土历史题材原创话剧《大江北望》在华东师范大学内的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接连开展十场演出,服务覆盖全区14个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的市民群众近万人次,通过艺术的理念和方式带领观众回溯了上海600年前的“江浦合流”工程,以历史文化映照现实、远观未来,持续激活大零号湾“科创文化”基因。
下一步,区文化旅游局将以“关于传统节日与大学活力:开启‘海上’闵行文化之旅的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为契机,立足双方优质资源与实际情况,进一步深化区校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重点做好三个方面:
一是深度挖掘民俗节庆文化价值,丰富区校合作内涵。立足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组织高校师生通过多元形式参与“我们的节日——莘庄灯会、召楼粽情、月满马桥、颛桥糕会”四大民俗节庆系列活动,并通过各类媒体平台不断扩大活动宣传覆盖面,为传统节庆活动注入新鲜血液与活力。
二是精心推出本土文脉寻迹线路,拓宽区校交流渠道。积极响应“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深度挖掘区域文化内涵,组织开展融合海派文化、产业文化、创新创业文化等多种元素的“最上海·闵行”城市文脉微旅行活动,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衔接中增进区校间的交流互动,推动更多市民发现闵行、阅读闵行、感受闵行。
三是细致打磨特色品牌文化活动,彰显区域人文魅力。立足“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的区位背景与优质资源,持续打磨“上海国际吉他艺术节”“金平之夜”等品牌活动,形成一批极具辨识度和影响力、辐射周边居民和高校师生的特色文化品牌,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注入更多文化温度与活力。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莘北路525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戴可 电话:54957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