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0703192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开设跨学科艺术疗育课程,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升级为心脑健康教育的几点建议
编号:0703192委员姓名:陈清华
提案
背景:

202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明确指出,精神健康问题是对年轻人福祉的重大威胁。精神健康问题影响全球七分之一的青少年,抑郁症是青少年生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

新冠疫情以来,上海市包括闵行区每年发生多起中小学生抑郁症自残或轻生事件,在校生抑郁症比例飙升,青少年心脑健康问题不容小觑。

问题及分析:

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一系列挑战:

1、“心”色变,心理疾病“污名化”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部分学生和家长认为在学校找心理老师做咨询就代表 “有病”,对确诊心理疾病表现出“病耻感”。或者认为心理疾病离自己很遥远,学生的表现只是青春期叛逆,无需干预。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异常发病机制可归为大脑的神经递质与脑结构变化,学校亟待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升级转型。

2、资源错配,心理健康重危机轻预防目前,各中小学设有专职心理教师,并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三级预警干预机制》。然而,这也导致大量资源倾注在心理异常的学生。如何打破学科界限,将心理健康前置一步,从“危机干预”到“日常疏导”,急需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找到更适合推行的普适方法,以覆盖更广泛的师生人群。

3、鞭长莫及,心理疾病根源社会化据《2022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原因有情绪压力、亲子关系、突发变故、缺乏睡眠、缺乏与真实世界联结而造成的无意义感、无自驱力等,这些已超出学校、家庭的能力范围。

意见和建议:

由此,建立学校家庭社会协同共育,发挥教育最大效能刻不容缓。为此提出三点工作建议:

1、开设跨学科艺术疗育课程

艺术疗育是心理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教育与治疗方式,在诗歌、音乐、舞动、绘画、心理剧等艺术媒介与活动中,帮助个体和团体实现释放情绪、缓解压力、转化认知、演练角色,从而达到疏解心理问题、促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20173月中国心理学会艺术治疗学组成立,已在部分大中小学予以实践,并取得显著效果。目前上海少部分中小学校尝试开展心理剧、绘画等体验工作坊,但没有系统的课程。

由此,建议闵行区教育局牵头,增设跨学科艺术疗育课程进入中小学。将艺术疗愈引入课堂,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日常中润物细无声的引导师生重视自我心理健康、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正确方法,将筛查、干预向前一步,并尽可能惠及更多师生群体。

每周可开展1-2课时系统课程,为期一学年,内容建议如下:

方法

课时

简介

音乐疗育

4课时

节奏节律与身心放松

音乐与正念冥想

舞动疗育

4课时

雀丝技法与团体舞动

拉班技法与创造性舞动

绘画疗育

4课时

绘画表达与投射性测试

水拓法与情绪流动

诗歌疗法

4课时

整合性诗歌与经典诵读

诗歌与成长故事分享

心理剧

4课时

即兴剧与一人一故事体验

角色法与心理剧体验

课程师资可分为全职师资和兼职师资。全职师资由闵行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各中小学相关老师进行培养。参与主体建议为各校心理、美术、音乐、体育、学生处等相关部处老师。经系统培训后,可具备独立教授全套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操技能。或采用兼职师资,由相关机构派驻具有资质的老师进驻各中小学授课。

2、以脑科学教育为载体,倡导“心脑健康”生活方式

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升级为“心脑健康教育”。

通过理解大脑在记忆、情绪、认知、青春期身心变化等重要作用,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解释心理现象以及心理异常发病机制,向家长和学生同步开展“心脑教育”科普,引导和帮助家长和学生共同塑造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中小学校面向家长和学生定期举办系列体验类课程、讲座、游戏、脑科学科研项目等,鼓励学生以探索星辰大海的热忱,制定自己的《大脑使用手册》,将“心脑健康”理念贯穿于日常。

3、以家校社共建为依托,打造协同育人平台

在学校,心理健康应当打破学科限制,使全体教师都具有较好的“心脑健康”素养。建议由教育局牵头,定期开展“心脑教育”主题师训,传递脑科学、艺术疗育等科学理念,并定期为教师疏导压力。

在家中,家长需具有基本的“心脑健康”知识,学习有效与孩子沟通的能力,并且保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可通过工作坊、亲子营、徒步活动等各类方式,倡导“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的终身学习理念。

积极引进社会力量的支持,让专业的社会组织成为校外教育的积极补充。例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从生涯教育出发,帮助孩子认识真实世界,寻找学习的正确目标,建立“意义感”;与科研机构合作,邀请科研专家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指导,让更多家长和孩子能参与了解目前脑科学的研究进展;链接更多社会资源,例如争取各类公益基金会的优质资源支持,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公益项目社会实践,培养社会责任感。例如:校内艺术疗育的有效模式和成果,可以推广到社区,通过高年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艺术创作作品可以输出到社区,为社区低年级家庭做出正向引导和借鉴。

通过家校社协同共育,打造积极的心理教育新模式,为广大青少年创造适宜的身心健康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