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近年来持续推动“书香闵行”建设,通过打造“城市书房”这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效补充了传统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不足。目前全区已建成运营城市书房39家,初步形成“15分钟阅读圈”布局。笔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发现随着市民阅读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及城市更新加速,对标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城市书房在规划建设、服务效能、可持续运营等方面仍存在相应短板,建议推进空间合理布局、创新工作机制、升级服务效能,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阅读环境和服务,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打造更有书卷气的城市,助力闵行建设更具人文温度的学习型城区,彰显闵行“幸福城区”底色。
(一)空间规划与区域覆盖失衡
1.空间布局与辨识度欠缺:城市书房选址集中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相当数量的城市书房依附于商业体内,这对其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定的制约,受场馆规模制约,也会使得其在周末等高峰期出现一座难求的状况,从而使得馆内缺乏合理的管理模式,而使得读者无法获得好的阅读感受。同时,部分书房有特色命名,也有部分书房命名机械,仅以“闵行区城市书房”加地址进行冠名,难以凸显地区文化特色,难以达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的城市更新目标。
2.区域覆盖差异显著:闵行区目前已建成39家城市书房,分布于14个街镇、工业区,其中江川路街道建成7家城市书房,形成市民满意的阅读空间“高密度服务圈”,其数量占全区总数近1/5,而华漕、浦江等街镇的城市书房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超过3公里,即使七宝、莘庄、梅陇等成熟社区,城市书房的覆盖率也较低,与“15分钟可达”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对标国际图书馆联盟颁布的《公共图书馆标准》,城市中每5万居民应配备一座公共图书馆,闵行区公共阅读空间总数距离国际图联标准有较大差距。
(二)资源配置与读者需求脱节
3.图书配给不足:城市书房的书籍配备完全由政府部门提供,单一化的服务供给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藏书量不丰富、种类不健全,文献资源集中在文史哲领域,有的读者指出城市书房的书籍“几年一个样,完全没变化”,市民需求度较高的“养生类书籍理念落后”,儿童绘本、科技前沿等品类书籍更新不及时、现实针对性不强,与市民对阅读丰富多元的阅读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
4.空间利用效率偏低:当前城市书房普遍存在“重建设轻运营”倾向。硬件上,部分书房未配备电源插座、无线网络不稳定等硬件缺陷,导致年轻读者流失。服务上,目前仅有闵行城市书房闵图馆一家提供24小时服务,其他城市书房运营时间均为10:00—17:00,非节假日时段平均上座率较低,部分书房沦为“自习室”,市民下班后想到城市书房阅读,却只能吃“闭门羹”。低效运行既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也削弱了城市“书香社会”建设的实效根基。
(三)运营管理效能不足
5.管理力量薄弱:城市书房以自助服务为理念,市民凭身份证或读者证刷卡进入,用自助借还书机归还、借阅所有属于上图一卡通系统的书籍,与此相应,城市书房运营普遍存在专业管理力量的结构性短缺。根据笔者走访调研,全区各城市书房的管理大多依赖社区志愿者轮值服务,部分城市书房实施3小时无人值守的“空窗期”。城市书房的工作人员缺乏图书分类、读者活动策划等基础技能,专业培训体系存在不足,管理模式较为粗放,折损公共服务品质,政府公共文化经费无法高效能转化为高品质的文化供给。
6.读者反馈机制缺乏:当前城市书房服务体系中缺乏读者需求表达机制,既无线上预约渠道,也未建立读者荐购制度,导致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与社区读者需求严重脱节。这种供需错位不仅造成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更削弱了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1.优化空间布局,实现精准覆盖。建立“15分钟阅读圈”评估机制,新建城市书房选址及规模,要以服务半径与城区人口密度为依据,重点向华漕、吴泾等薄弱街镇倾斜资源。考虑到社区原有的文化室、图书室,近年来逐渐丧失本来功能,建议在大型居住社区嵌入“袖珍书房”,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公园休憩点增设智能书柜,确保空间布局与人口分布动态适配,保障产业园区、大型居住社区居民阅读需求。
2.强化文化标识,提升空间辨识度。实施“一书房一IP”品牌计划,如浦江镇大治河南布点“闵行城市书房花田馆”,是首家开在村里的城市书房,与乡村农家书屋打通,营造乡村“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吴泾莲花馆主打科技时尚特色城镇风格,瑞和馆凝聚浦江非遗元素,新虹馆以“建筑可阅读”为主题进行软装与配书策划,益梅馆中西相融的海派复古风令人眼前一亮……建议城市书房的建设,在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挖掘本土文化基因进行主题化改造,在建立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导视标识的同时,试点“建筑可阅读”二维码工程,通过扫码获取书房特色馆藏、文化活动等信息,打造城市文化地标。
3. 拓宽读者参与渠道,破解结构性短缺。构建“需求采集-数据分析-服务改进”工作程序,设立年度专项购书经费并引入读者荐购机制,如开发“城市悦读”公众号或小程序,开通线上图书预约、荐购通道,将市民投票TOP100书目纳入采购清单,年度采购预留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市民书单购买。按各书房读者画像调整配书结构,确保儿童绘本、养生保健等热点品类更新率不低于30%;在商务区、科创园区书房增设“前沿科技专架”,联合出版社建立新书首发机制,进行相关文化活动,提升城市书房服务品质。
4. 创新运营机制,构建社会共治模式。制定“城市书房运营标准”,在部分需求量较大的城市书房试点错时服务,延长开放至22:00,这也需要大量专业人士加入运营维护。建议建立“专业馆员+文化社工+志愿者”三级队伍,每年开展图书编目、活动策划等专项培训。设立“阅读推广人”制度,参考闵行区非遗技艺传承的做法,通过发布“城市书房守护人”计划,招募志愿者团队和个人参与城市书房运营,以线上认领、线下值守、阅读分享等多种方式参与城市书房运营,并加以专业培训,培育一支可靠的、可持续发展的专业队伍,让更多人从城市书房的使用者变成管理者、推广者,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的闵行模式。
5.加强制度保障,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将城市书房建设纳入各街镇文化发展规划考核指标,明确人均面积、服务半径等刚性要求。组建由人大代表、市民代表、专家组成的监督委员会,发布年度“城市书房服务指数排行榜”,建立“问题发现-整改-反馈”闭环管理系统,通过线上问题征集渠道,实现问题限时办结,并将市民评分纳入考核,对优秀的城市书房给予资金倾斜,形成规划、建设、监管一体化的长效治理机制。
城市书房建设不仅要从无到有,还要从有到好。以满足市民公共文化阅读需求为核心,通过系统化推进空间优化、服务升级、机制创新,闵行区有望将城市书房打造为彰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特色,满足多元阅读需求、激发全民参与活力的文化地标,让书香成为城市软实力的生动注脚,为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贡献闵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