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闵行区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与使用的建议
致公党闵行区委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被摆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贯彻国家创新战略,上海正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闵行区确立了“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发展主线,全力推进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加快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是闵行区实现“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发展目标的重要环节,造就一大批创新意识强、技术水平高的“大国工匠”,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统筹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去年底,全区企业高技能人才达3.2万人,在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技能和提升职工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作为上海市制造业重镇和现代高科技产业快速发展区域,闵行区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技能、创新性“大国工匠”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但是,当前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和使用还存一些问题:
一是认可度不高。社会普遍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历、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是积极性不足。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比较长期的过程,一些中小企业担心过多的培训竞赛影响生产,好不容易培养的人才又很难留住,因此只想“摘桃”,不愿“育苗”。
三是培训项目与实际需求不匹配。技术的进步、产业的不同、工种的差异,使得企业对于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千差万别,而社会统一培训往往注重课程的普遍适用性,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四是评价体系与培养体系不完善。区内企业数量大、类型多,在职工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和数据,目前的职工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技能人才数据库已无法适应这一发展态势。
为此,致公党闵行区委建议:
1、更好地营造尊才重才爱才的社会氛围
继续发挥财政、政策杠杆作用,鼓励区内企业、高校、高职学校联合,加强创新性高技能人才培养;探索高技能人才、尤其是低学历的高技能人才居住落户、子女就读支持政策。加强舆论引导,营造“重劳动、重技术、重创造”和“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提高高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从小开展教育,开设中小学职业教育课程,培养青少年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通过各方共同努力,逐步扭转当前普遍存在的重知识、轻能力,重学术、轻技术,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
2、加快建立全流程信息化人才评价体系
加快建设“功能强大、使用便捷、政企共享、效益凸显”的全区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高技能人才基础数据管理、培训学习、项目及资金申请、职业技能鉴定、高技能人才评价等全方位、全流程综合服务。
3、进一步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定制培训。政府部门应鼓励行业组织牵头定制个性化培训项目,使培训项目更接地气,满足企业个性化需求。强化考核。运用综合评估手段,结合补贴、奖励政策,引导企业主动做好人才培养工作。落实主体。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机制,在法律法规框架下稳定人才,推动职工从“要我培训”转变为“我要培训”。
4、构建高技能人才政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
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专门机构,整合区域国际知名院校、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高端制造业企业等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建立“政府监管、行业主导、校企合作、贴近产业”的高技能人才政校企联合培养新模式,确保实现 “十三五”全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2万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