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沪闵公路自南向北,过了春申塘便进入莘庄镇域,沪闵公路春申塘北岸沿线为莘庄镇最南端,可谓莘庄城市副中心的“南部门户”。
近年来,随着春申塘北岸滨水绿道断点的逐步打通,莘庄镇沿线小区居民增添了一个安全亲水、健身休闲的好去处。在春申塘北岸沪闵公路东西两堍,滨水绿道和公共绿地无缝衔接,并新建、改造了多处休憩长廊、游乐器材、亲水平台等便民设施,将“家门口”的空间有效利用了起来。
“还岸于民”,沿线小区居民成为最大受益者。漫步其间,却存在一些不和谐画面,在春申塘北岸沪闵公路西侧公共绿地,草坪上、跑道上,散落多处新旧焚烧的痕迹。溯源历史,这片土地上曾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春申君庙,也称春申庙,在当地人心目中一直作为精神寄托而存在。1958年,因沪闵路拓建,春申庙被拆除,庙前树龄约300多年的银杏成为遗存。这棵银杏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枯萎,枯树矗立原地。
虽然春申庙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但它在一些当地老人心中的地位依旧不减,在一些特殊日子,他们在春申庙原址前烧香祈福。一度有自行搭建的铁皮房子,供奉小型佛像;铁皮房子被拆除后,枯树前成为祭拜地,民众自行摆放香炉;如今,枯树已被砍伐,只剩树桩,绿地整体改造一新,在此烧香祭祀依然如故。由此可见,民间信仰是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组织、参与祭祀神祇的活动,不是简单的一声禁令就能叫停。
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上海一直非常重视春申君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和传承,而闵行区无疑是春申文化符号最深厚、最广泛的地方,曾有春申道院、春申君庙、春申阁,现有春申塘、春申路、春申桥和春申文化广场等。从地图上看,无论是春申君庙,还是春申塘、春申路、春申桥,都集中在莘庄的“南部门户”区域。
除了春申文化,这里还有鲜为人知的红色记忆。1941年,春申庙小学在春申庙内创办。同年3月,开办不久的春申庙小学内发生一件大事,中共松东地区支部在此建立。抗战时期,莘庄乡镇一带均属松江县,当时人称“松江城东”。中共松东地区支部是松江城东建立的第一个党支部。根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松东地区支部在七宝、莘庄、新桥、颛桥、泗泾等地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的活动,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这些都是莘庄深厚底蕴的见证,也是增进新老莘庄人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的桥梁。为此,建议在莘庄城市副中心建设过程中,将“南部门户”新形象的打造,和春申文化、红色文化、方言文化相结合,使之成为来到莘庄首先映入眼帘的“内涵”担当。
1、请专家考证、确认春申庙小学原址,整理“中共松东地区支部”史料,通过雕塑、碑牌等形式在原址上进行艺术化表现,让更多后人了解这里曾有过的烽火岁月,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2、尊重民间信仰存在的客观现实,让民众有正常的渠道寄托情思。以春申庙原址前残留的古银杏枯树桩为载体,设置春申庙历史沿革简介,提供可以摆放鲜花用以祭祀的案台,并在醒目处提示“文明祭扫、严禁焚烧”。古树残骸成为景观并非没有先例,最著名的是曲阜孔林内的子贡手植楷,为孔子去世之后其弟子子贡亲手在孔子坟墓旁种植的一棵楷树。康熙年间此树被雷击焚毁,仅存树干,后立碑建亭以示纪念。再古老的树木也有腐朽的一天,这旷世的师生情谊却永久流传。赋予春申庙旧址前古银杏枯树桩以纪念意义,既能传颂春申君开疆拓土、兴修水利、造福一方的故事,又能合理疏导当地民众祭祀的情感诉求。
3、随着时代发展,有些莘庄方言几近消失。结合这片绿地现有休息长廊,改造成莘庄方言文化走廊,选取有代表性的莘庄方言展示其中,兼顾表现梅花元素、钩针编结、传统灯会等莘庄地域特征,增加绿地的趣味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