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其中要求“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在无急诊服务且诊疗量较大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行工作日门诊延时服务1-3小时。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地纷纷开设社区“夜门诊”,方便居民在家门口夜间就医。
事实上,这一轮社区医院门诊延时服务,上海落实的很早。2023年5月起,包括闵行区在内,上海多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依据辖区居民需求和资源供给能力,开始延长门诊服务时间。
夜门诊现状
自2023年5月起,闵行区社区医院普遍开展夜门诊服务,覆盖全科简易配药、中医、针灸、口腔等门诊,服务时间延续至晚上9点。然而,通过笔者实地走访和数据分析发现,夜门诊的实际利用率在不同时段和季节存在明显差异。
夜门诊的就诊量与医护实际反馈
实地调研发现的情况:经走访各家社区医院,与医生、护士和药房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据普遍反映,夜间8点后的门诊量寥寥无几,许多居民选择在7点前集中配药,夏季7点到8点配药病人零散有一些,晚8点之后门诊区基本空闲。
医护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部分参与夜门诊的医护人员并非住在医院附近。例如,有些医生住在莘庄,江川等地,却需跨区域到闵行浦东段工作,9点下班因为之前轮渡停运早,需要打车回家。甚至有极少数住的远的医护人员从嘉定通勤至闵行,通勤压力较大。此外,家庭医生群体反映值班后调休较为困难,原因在于:
1.家庭医生有固定门诊时间,如频繁因值班调休,会导致病人流失,进而影响长期的诊疗关系。
2.此类调休制度对医护人员的实际生活安排造成不便,长期如此安排,影响体能恢复。
夜门诊功能与居民需求的匹配度
夏季白天气温较高,居民确实更倾向于晚上就医,但主要集中在晚上4点至7点的时间段。冬季则相反,居民一般早早休息,天黑后气温降低,夜间出门配药的人数明显减少。真的急性病患者,冬天来社区医院无法解决问题,一般选择去综合性医院的急诊更能解决问题。
中医类夜门诊的治疗效果受时间影响较大。例如,三伏贴等中医疗法要求在阳气充沛的白天贴敷,晚上进行不符合中医理论,既影响效果也浪费资源。
部分居民对夜门诊的功能定位存在误解,认为夜门诊可以全面诊治疾病,导致一些非急诊患者选择夜间就诊,可能延误治疗或加重医护人员负担。
资源浪费与高成本
夜间门诊的运作成本包括电费(如中央空调的持续运转)、医护人员加班等支出。若晚8点后的实际就诊量低于预期,资源浪费现象较为突出。
医护人员负担较重
夜班值班后的调休在家庭医生群体中执行困难,这不仅影响医护人员的生活安排,还可能对长期的医疗服务质量带来隐性影响。
夜门诊服务效果有限
夜门诊以简易配药为主,无法处理复杂疾病或急诊问题,而居民对此了解不足,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资源占用或延误治疗。
1.根据季节调整夜门诊结束时间
建议根据季节需求调整夜门诊的结束时间:
夏季(6月至9月): 维持至晚上8点,以满足居民在晚间相对凉爽时间段的就诊需求。
冬季(10月至次年5月): 夜门诊结束时间调整至晚上6:30点或7点,以节约资源,避免过低利用率的运作成本。
2.优化夜门诊的服务种类
全科简易配药门诊仍保留,但应减少中医类夜门诊(如三伏贴、针灸等)在夜间的设置。在开始新的门诊种类时,建议有一个预开设期,根据科室排班是否顺利,一个月欲开设期内如果无门诊需求,不建议继续开设。
3.避免疗效不佳和资源浪费。
针对不同社区医院的特点(如是否毗邻居民区、是否靠近综合性医院急诊科),量身定制夜门诊的服务内容和时间安排。
4.通过数据分析进行精细化管理
卫生系统领导可拉取各单位夜门诊的就诊数据,分析不同时段和季节的就诊量,重点关注晚上7.30后的利用率情况,结合地理位置和居民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调整方案。
5.加强对居民的健康教育与引导
加大对夜门诊功能定位的宣传,明确其服务范围,避免居民误以为夜门诊可以处理复杂疾病,造成误导。
通过社区活动、医院公告等形式推广健康就诊理念,引导居民合理安排就诊时间,提升整体医疗效率。
6.优化医护人员的工作安排
根据调整后的夜门诊时间,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值班表,减少夜班压力,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工作积极性。
探索调休制度的优化,平衡家庭医生固定门诊时间与值班后的休息需求,避免病人流失或医疗服务断档。
尊敬的顾卫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根据季节性需求与实际情况调整夜门诊时间的提案”收悉,对提出的提案我们高度重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接到“关于根据季节性需求与实际情况调整夜门诊时间的提案”提案,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主动与委员进行交流,充分听取委员意见,认真领会提案内容。对照委员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进行工作梳理,整理形成《对区政协七届四次会议第0704057号书面意见的答复》。
二、具体办理情况
1月13日区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科依托信息化数据统计,开展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晚门诊统计调查分析,具体如下:
1.2019年,闵行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全覆盖开展“晚上延一延”。2023年5月,闵行区先在4家社区试点晚门诊服务至晚上9点,同年6月全区14家社区实现晚门诊全覆盖。同年10月,闵行启动晚门诊2.0版,14家社区结合自身能力和居民需求,在全科服务之外,分别打造不同的特色门诊。
2.自2023年全区社区开展晚门诊以来,以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推广介绍的经市级以上媒体报道十余次:2023年6月2日、2024年2月7日文汇报,2023年6月5日央广网,2023年6月5日、2024年8月14日上观新闻,2023年6月5日网易网,2023年6月6日、2023年11月3日、2024年5月7日新民晚报,2023年6月6日看看新闻,2023年11月3日腾讯新闻,2023年12月23日新闻晨报,2023年12月23日、2024年3月12日、2024年11月1日、2024年11月12日澎湃新闻,2024年5月6日“一网通办”闵行区人民政府政要闻动态,2024年8月18日搜狐网等;《创新社区“晚门诊”模式,升级助力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入选上海市《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第二批主题教育工作案例汇编》。
3.2024年全区社区晚门诊人次9.59万人次,同比2023年增加138.6%;自全覆盖开设到9点后,平均每月增幅73.68%,其中在中医特色门诊服务需求量增大的7—9月,增幅比例最为明显,分别为137.9%、86.4%、91.2%;2024年四季度平均每晚就诊人次(393人/晚)较一季度(312人/晚)增加25.96%;2024年全区8—9点就医人次达7115人次,平均每月服务近600人次,其中10-12月均达800人次。居民认可度逐步提升,社会效益和社会口碑显著增强。
三、针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1.贯彻执行国家、上海市为民办实事政策精神,继续做好做实晚门诊工作,充分考虑各社区居民的人群分类和就医习惯,由各社区充分调查研究后灵活安排晚门诊开诊时间,原则上保证夜门诊开设时间不变,服务内容根据季节变化和周边百姓需求定期调整,同时做好周边居民的告知宣传工作。
2.各社区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周边居民的就医需求,统筹安排包括中医、心理等特色科室开诊时间;对于需求量大的科室和时间段,在保证医护休息的前提下,做到应开尽开,充分保证居民的就医需求,对于持续就诊人群减少或需求不大的科室,可酌情关闭或灵活开设。
3.优化医务人员工作安排。鼓励设置住院服务的社区,在确保住院医疗安全的前提下,病房值班医生可兼顾晚门诊工作,统筹有效利用时间;根据医务人员的个人情况、工作经验和科室需求,制定科学的值班表,尽量避免连续长时间值班或频繁晚门诊,确保医务人员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在一定范围内提供调休、换班等灵活值班政策,以满足其个人和家庭需求;通过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建立关爱机制,加强沟通与反馈,建立激励机制等增强医务人员的归属感和满意度。
晚门诊分流了日间就诊压力,减少日间门诊拥挤情况,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给上班族、上学族群众提供同等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在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满足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平性和可及性。
感谢您对医疗卫生事业关心支持,对医护人员的关心关爱!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得到您进一步的指导和建议。
闵行区卫生健康委
2025年2月14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友东路358号923室 邮政编码:201108
联系人姓名:汤宇洋 电话:13917359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