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更多要求,尤其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尤为明显。语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语言交流的工具,更是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和社会认同的象征。
上海方言,尤其是沪语(上海话),作为吴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普通话的推广和其他社会变迁的影响而面临传承危机。为了更好地保护地方语言文化,上海市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出台了系列文化保护政策。然而,在现实中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上海方言在年轻一代中的消失
根据相关调查,上海的年轻人,尤其是90后、00后,已经较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上海话。尤其是在城市的核心区域,方言的使用频率急剧下降。许多家庭由于工作原因已经不再使用方言,孩子们通过学校教育体系和网络社交平台接触到的更多是普通话和国际语言,从而导致他们对上海方言的认知与情感逐渐淡化。
二、方言文化系统性传播途径的缺失
目前,上海方言文化的推广多依赖于文化艺术团体、方言爱好者协会等非正式组织,缺乏政府引导下的统一规划和系统性传播路径。虽然一些方言节目、影视作品和活动逐渐出现,但整体宣传力度不足,形式单一,缺乏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也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共识。
三、区域闲置商业楼宇资源未有效利用
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海一些区域(包括闵行区)出现了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商业楼宇,尤其是在一些商业中心和购物中心中(如闵行区内碧江广场、置业广场、满天星广场等),这些区域的使用率低,且缺乏创新和活力。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纵观国内外,不乏成功的方言文化保护案例。例如,成都通过方言脱口秀和方言歌曲等文化形式的推行,成功吸引了年轻一代对方言的兴趣;台湾地区通过方言电影、电视剧等方式,保持了闽南语和其他本地语言的活力;广东及香港地区的粤语作为日常使用语言不仅仍被年轻人广泛使用,还通过多邻国等语言学习平台进行国际化推广;新加坡则通过方言文化节等形式,鼓励年轻人使用方言与老一辈交流。
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创新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为此,特提出三点工作建议:
一、多方位、多元化的方言文化推广形式
为实现上海方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在多领域、多平台进行整合力量进行创新推广,有利于增加市民对方言的兴趣,又能创造出娱乐性和知识性并重的传播效果。
如结合上海方言的幽默和特色,组织定期的方言脱口秀节目,邀请本地知名文化人士、方言大师以及年轻人代表参与;通过短视频平台和直播平台,制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方言内容,例如上海话的日常用语、上海话歌曲、方言挑战等互动性较强的内容,吸引年轻人的参与,提升上海方言的使用频率;针对青少年开发适合其年龄特点的方言教育动画片,以轻松有趣的情节带动孩子们对上海方言的兴趣,通过亲子互动和家庭观影等形式,潜移默化地传递方言知识;推出上海方言相关的文创产品,如文创街区、方言书签、方言日历、方言卡片、方言T恤等,以产品形式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并借此传播方言文化;举办面向不同年龄层的方言讲述大赛、朗诵比赛、方言歌曲演唱会等活动,鼓励全社会参与其中,激发民众的方言文化自信。
二、区域闲置商业楼宇资源与文化传承的结合
根据以上多方位、多领域的沪语传播模式,可与区域内的闲置商业楼宇资源结合,打造方言文化传播的阵地,整合成为以沪语保护与创新为核心的创业创新工坊或基地。根据实际经济支持与资源供给情况,具体有以下几种可行模式:
在资金资源充足的条件下,在闲置商业楼宇内设置方言文化培训基地,组织上海话教学、方言传播团队、方言文创研发工坊等,吸引市民尤其是年轻人参加。通过定期举办讲座和主题活动,使方言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在资金资源允许的条件下,可成立方言传播团队,在区域社区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进行集中沪语推广与创新开发。同时,区域文化部门可以联合商场,推出方言文化主题活动(如方言文化节),利用特定楼宇空间进行文化推广。活动期间,商场可结合方言教学、展示以及方言相关文创商品的销售,促进商场消费并增强文化吸引力。
三、退休教师为代表的“白发工程”沪语教学
邀请闵行区内退休教师和方言文化专家参与方言传承工作,发挥余热。退休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可以以轻松、亲切的方式进行方言课程的教授。专家则可以对方言文化进行深入剖析,讲解方言背后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让学习者更深入理解上海方言的独特魅力。
在进行方言教学时,团队也可与教师、专家探讨创新更为年轻人接受的教学方式,如与其他传统文化体验结合的情境化教学——学习者可身着旗袍等民国服饰,在体验海派文化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历史文化的同时,了解沪语用词与表达,增加教学趣味;或结合互联网技术制作语言学习游戏平台,以闯关、微课等形式提升沪语教学体系性和创新性。
上海方言作为沪上独特的文化遗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通过创新的方式进行传承与保护。同时,结合闲置商业楼宇资源,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方言文化推广,带动整个社会对方言文化的重视和认同,进一步促进城市文化的多样性与活力,推动上海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