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0704055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加快推进闵行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编号:0704055委员姓名:邹旭华
提案
背景:

航空产业具有产业链长、辐射面宽、带动性强、附加值高等特点。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闵行区承载着航空发动机、航空机载领域研制的重任,正依托独特资源优势,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航空产业集群化发展。

一、闵行航空产业的发展现状

目前,闵行区共有航空制造及相关企业50余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0余家;集聚中国航发商发、商飞客服、中航机载、上电所、航空工业模拟器5家央企在内的一批航空链主企业,以及昂际航电、沃兰特航空等众多骨干企业和上海交大、华师大、上海电机学院等航空相关的专业,形成以央企龙头为引领、中外合资企业融入、民企活力焕发、高校助力支撑的发展格局。

问题及分析:

二、航空产业存在的主要不足

一是在产业布局层面,缺乏覆盖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场景应用等系统规划,各板块间衔接不紧密,相关配套设施和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二是在产业聚集层面,尚未建立集研发、制造、运维、服务于一体的航空产业园,创新资源分散,影响了产业优化升级和集聚效应(2023年闵行航空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6.69亿元,仅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三是在产业链推进层面,尚未建立政府、企业与高校间的一体化高效协同平台,各主体在资源配置、技术研发、市场开拓等方面缺乏有效合作,航空产业也未能与其他产业和领域充分融合,影响了产业链的竞争力和整体效能。

意见和建议:

三、建议

1.注重规划引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

抢抓航空强国战略机遇,积极落实市级相关政策,加强产业链细分和环节梳理,制定闵行区航空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一是凸显闵行航空产业特色优势,绘制商用发动机、机载系统、航空服务等产业链图谱,重点挖掘产业链缺失环节、核心关键部件项目,编制航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和项目准入控制标准,避免低端无序建设和同质化竞争。二是聚焦核心技术攻关,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以及中试熟化等平台,探索“闵行总部研发+临港试验验证”跨区域合作模式,推动闵行成为全球航空产品研制高地。三是依托虹桥机场及市域其他通用机场,结合重点商圈、园区、景区、医疗机构等,统筹规划固定运营基地、小型起降场、飞行服务站等航空基础设施及生活服务配套,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

2.促进聚集效应,打造航空创新产业园

把握“大零号湾”科技创策源功能区建设机遇,以吴泾和莘庄工业区为主要承载区,淘汰低效产业,释放空间,全力打造高端装备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航空创新产业园推动产业生态圈强在高端航空装备领域链主企业如中国航发商发、中航机载、商飞客服等带动牵引和需求引领作用,吸引和培育航空电子系统、新材料、检测、数字化技术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为高端航空装备制造提供材料性能检测、失效分析等技术支撑,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在数字经济方面,重点发展航空数字化仿真、智能制造系统、大数据与云计算、数字孪生与虚拟现实等数字化技术,通过数字技术与航空产业融合,实现产品研制、运营等环节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增强航空产业竞争力。

3.推进校企合作,加大人才引育力度

搭建航空类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头部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平台,研讨行业最新动态未来趋势,促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引领行业标准建设,提升高校专利与企业需求适配度。鼓励校企联合探索应用型航空产业人才本土化培养机制,与区内院校上海交大、华师大、上海电机学院、闵职业学院在课程建设、学科教学、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能工巧匠,推动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服务航空创新产业园建设联合制定航空人才招引目录依托“春申金字塔人才计划”政策实施“人才+项目”的引进策略,通过引进重大航空产业项目带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工作。

4.完善推进机制加强要素保障服务

借鉴成都市青羊区航空国创中心等经验做法,健全航空产业专班工作机制强化闵行国家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示范区政策联动效应,家和优质项目重要平台落户闵行在项目布局、土地规划、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支持设立航空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及市级产业基金参与航空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加大对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的资金支持支持举办航空展览会、供需对接会论坛等活动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集聚,加强合作与技术交流,融入长三角航空产业创新联盟产业集群,推动本区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