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更是国家实力的象征与体现。在改革开放即将迈入40周年之际、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强经济实体之时,文化建设已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十九大上被多次重点阐述,这反映了万众对传承中华文明的渴求和创新中华文化决心。
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城区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对于闵行区的未来发展和城区地位尤为关键。闵行区自1950年代建立卫星城起,即被烙上了浓重的工业化印记;1992年撤县建区,经济生活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区知名度不容忽视。然而,闵行区似乎始终缺乏“影响力”、缺乏“文化气息”,这里的“文化”包括文化设施的布局、文化氛围的营造及文化事业的推广。
客观地说,闵行区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财力、精力不可谓不多,但却似乎总差一口气,成不了“气候”;很多闵行人最直接感受的是,在闵行几乎没有值得一去或经常光顾的公共文化场所。据不完全调查,闵行区较具规模且知名的公共文化场所不算太多,为大众熟知的有旗忠网球中心、闵行体育公园、浦江郊野公园、莘庄城市剧院、马桥文化遗址、闵行博物馆、闵行图书馆、韩湘水文化博物园;虽不比上海博物馆、上海图书馆、上海大歌剧院、上海马戏城等具国际先进水平,却各有特色、雅俗共赏。然为何不能广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趋之若鹜呢?本人认为造成现在这一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公共文化设施/场所布局的亲和力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性。以旗忠网球中心为例,尽管场馆设施齐全,而每年仅有一项固定的为大众熟识的国际网球大师杯赛,平时无其他明确的密集安排日程广为公布,周边最便利的公共交通(轻轨)也始终不具备,因此,一年也就热闹个几周,其文化生态发育当然就不温不火。
鉴于此,本人有如下四点建议:
规划布局规模性室内外文体活动现代化场所
闵行现有具一定规模的文体设施场所多坐落于莘庄、颛桥、虹桥等地,周边居民多显示出生活工作的“潮汐”特征,很多人的社会活动习惯仍在市中心等地,或是由于周边公共交通不便,大大浪费了社会资源,公共文体设施利用率不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身处老闵行、吴泾等地很多居民已生活了四五十年,他们的活动重心皆在闵行的老城区,这里的规模化的先进的文体设施或老旧或空白,文体生活也相当贫乏。根据闵行居民居住特点,合理规划、布局、建设具备一定规模的文体活动场所,包括差异化开发有特色的街区文化(如慢生活街区、文化论坛街区、书市古玩集会等等),为当地居民提供高质量、现代化的活动条件是当前闵行区文化建设的基础。
承接吸引不同规格、层面的演出赛事
充分利用现有或规划建设的文体设施资源,有方案、有梯度地承接和吸引不同来源、规格的演出、赛事。文艺方面,根据剧场、影视、广播、新媒体不同特点,引进不同形式的演出活动,如成系列的小剧场、见面会、音乐节、诵读沙龙等。体育方面,主动承接培植竞技类、群众性赛事,既然足篮排联赛、游泳冰上运动比较难,可以开发如乒乓、网球、击剑、射击、体操、棋牌、自行车等赛事,甚至是宠物大赛、定向运动、极限运动,开辟长久的专业运动和参与体验场所。重要的是“联赛”、“季赛”连续不断。总之,以闵行区的文体资源为基础,将各种文体活动、演出、赛事占满各个公共场所的排片单。
着力推广宣传制作城区文化事业地图
有了活动,更要加强宣传推广力度。多多采取社区、校区、厂区联动模式传播,吸引普通群众前往观摩参与;切忌“想参加的不知道、没资格”,却将机会给了那些社会生活丰富应接不暇的人们。要以将某文化演出赛事做成品牌、城区名片为目标,达到提到“事件”就能联想到“地点”效果。区政府应不遗余力地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场地使用、周边交通安保及衍生服务。同时建议专门部门对闵行城区文化设施、场所、活动中心等事业进行梳理、挖掘,花心思绘制一幅手掌地图,让所有知晓,发动全民前往。
支持鼓励文创企业在城区内生根、发芽、壮大
据知,已有很多文创企业落户闵行区,或独立运作、或抱团而治。建议在继续鼓励更多企业来到闵行的同时,政府能够出台更多优惠政策、措施,提供更给力的服务、条件,使这些企业萌发出的创意、生产出的产品能在闵行得以运用表现,而不是“墙内开花墙外香”;让这些文创企业能在闵行生根、发芽,乃至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