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实施对学校、学生、家长和教培机构产生了深刻影响。教师不仅是“双减”政策落地过程中的基层执行者,还承受了政策落地后的巨大压力。在给孩子减负的同时,要为考虑为教师减负。
一、不减反增的非教学工作负担让教师身心俱疲。减负不减质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的备课势必更加用心。社会补习班没了,教师的课后辅导压力也随之增加。但多数教师对“双减”带来的教学重担并无怨言,倒是那些督导、检查、评比考核等非教学工作牵扯了教师大量精力。另外,现在还有各路工作都要学校配合落实下去,布置工作时也不管工作是否与学校、教育有关。各种APP推广、网络答题、问卷调查、社会上各种比赛推广等隔三差五地分派到学,要班主任老师落实下去,分散了教师精力。
二、随着课后服务的全覆盖和时间的延长,教师在校工作时间比原来大大加长。本来老师完成正常教学任务工作量已经很大,课后服务将老师的下班时间又延后了,虽然老师采取轮班制,但是不少老师一周起码两次小六点,周五还要开会到五点多,老师家里也有小孩,这种超长在校时间让老师身心俱疲。试想如果老师无心课后服务,最终学生也无法受益。
建议:1、减少形式主义的行政检查和督导评估。严格落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确保对中小学的督查、检查、评比、考核事项在现有基础上减少50%以上。
2、减轻社会事务进校园负担,严禁与教育无关的事进校园,严格执行进校园活动审核认定制度。
3、引入志愿者和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看护、督促写作业等一般的课后服务由可由学校所在街道的志愿者、家长志愿者等轮流参与,原则上每个家长志愿者一学期不超过1次,这样也不会加重家长负担。如果开设社团,也可统筹利用社会资源,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经费方面可通过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能够在学校获得更专业的学习,相信即便出点费用家长也是愿意的。如何科学地设置服务内容,明确收费模式和收费标准,则需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相关规范。
4、真正落实弹性工作制,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同时也可以为有志于提供更多教育服务的教师提供相应的奖励和补偿。
您提案中提到的背景与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首先是国家层面,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其次是市级层面,2021年8月30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双减”工作背景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通知,明确着力建设上海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其中有六项重点任务:继续加强学校作业管理工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建立培育课后服务支持体系、加快推进紧密型学区集团建设、推进落实全员导师制全覆盖工作,从任务中可见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配套的保障工作。
针对国家、市级相关文件精神,我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始终高度关注教师“双减”后的工作、生活状况。
自2021年7月,中办、国办发布《“双减”意见》之后,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闵行区规范落实双减工作,从“稳步推进”,进入“提质创优”阶段,已做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维度”、服务保障“全方位”。
首先,统筹开展行政检查和督导评估。
《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要求“教育督导机构对所辖学校应当每三至五年至少实施一次综合督导”,闵行区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所辖学校每五年实施一次综合督导。同时,在综合督导中加大统整力度,切实减轻学校评估压力,一是做好教育局行政科室、教育业务部门的评估统整;二是做好各类督导项目、评审工作统整,如统整学校发展规划、少先队专项督导、党建督导,优质资源委托管理评估等项目,上海市示范园、一级园评审以及上海市一级园和二级园的复验等工作;三是做好平台统整,深化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应用的学校办学水平督导评估模式和评估系统建设,完善平台学校端、评价端和管理端的功能,减轻学校填报负担。
《上海市教育督导条例》要求“根据需要就教育普遍性问题和教育重点工作等开展专项督导”,闵行区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对所辖学校开展专项督导,如防疫专项督导、“双减”“五项管理”专项督导等,绝不会对学校开展形式主义的督导评估,有效落实对学校和教师的减负工作。
其次,严格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落实进校园教育活动申报制度。除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外,未经教育部门同意,有关部门不得擅自进校园指导中小学校和教师开展相关工作,切实保障学校教师能够集中精力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再次,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拓展课后服务资源。
闵行区通过多部门联动机制,凝聚宣传、卫生、高校等,汇聚资源丰富课后服务课程。如《小手牵大手 急救我先行》课后服务之健康课程先后走进了田园外小和康城实验学校,由区复旦附属闵行医院实施课程,区融媒体中心负责微课录制,让课程惠及更多学校、学生和家庭。
后续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学区、街镇、社区等资源丰富学校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发挥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通过聘请退休教师或有资质的志愿者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探索“弹性上下班”等制度,缓解教师工作压力。
最后,有效落实教师弹性工作制和经费保障。对于学校课后服务,教师工作延长的实际情况,给予教师相应的津贴。闵行区财政部门已经落实经费保障,拟每年增加520元/生的公用经费和85元/课时的参与教师津贴,用于课后服务高质量开展。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2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