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上海被列为全国垃圾分类试点城市。2011年,上海开始在部分小区实行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市从100个小区试点起步,截至2017年3月已分类覆盖近万个居住区,500万户家庭,6000余个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另外还有200万户的居住区实现了以“绿色账户”为核心的垃圾分类深入动员的“上海模式”覆盖,全市约180万户居民申领了绿色账户卡,实现了按户参加日常生活垃圾“干湿”分类的环保档案记载。从数据上看,可谓成果显著。
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协出现过许多关于推广垃圾分类、垃圾减量处理方面的提案,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也已连续7年被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加以推进,但许多市民对于垃圾分类的感受仍然是效果欠佳。我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首先在于分类本身造成的混乱。
近日,我在街头随机翻看了十多个标识清晰的垃圾箱,没有一个垃圾箱是完完全全分类准确的。干垃圾箱里都混杂着水果核、蔬菜皮以及剩饭等湿垃圾,而可回收垃圾箱里则混杂着其它垃圾,包括纸巾、塑料袋等,混杂程度各有不同。更让人疑惑的是,不同街道、不同小区里,垃圾箱的分类方法也不一致。
现在,走在大街上,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上海街头的垃圾箱都是有分类的,但不同地方分类却不尽相同。例如,附件1所示的这种分类基本不会产生歧义。
可有些分类会让人无所适从,例如附件2,拿着带有食物残渣的塑料袋或者是一块果皮,不知道往哪一个垃圾箱里扔才好。
还有些垃圾箱上没有文字,尽管有专业的区分标识(如附件3),但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其含义。我随机询问了过往的8个人,结果有5人不清楚标识所代表的意思,另有1人在仔细辨认后才分出二者的区别。
事实上,上海的生活垃圾已经强制分类执行《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规定的有害垃圾、可回收物、湿垃圾和干垃圾法定标准,但具体实施的时候,垃圾箱的设置往往不是完全按照分类标准实施(多数情况是只设其中2个),尤其在商场、街道等公共场所。
正因为不同单位在实施垃圾分类时的自由发挥,让人很容易产生歧义,认为垃圾分类是混乱的。垃圾的运输更是有很多地方混运,导致许多居民在看到自己辛苦分类后却又被运输人员混在一起,积极性受到打击。事实上,有些垃圾运输人员也有想法,他们认为居民的分类并不到位,后续处理也不是严格区分,所以混运也没什么关系。
因此,现在的垃圾分类实际上是在多个环节都没有做到位。但既然已经开始了近20年的垃圾分类试点,政府也在这方面投入很大,与其长时间的“吃力不讨好”,还不如集中力量做好这些环节,取得长效。为此,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做好垃圾分类和处置工作:
做好立法方面的顶层设计(这一点已经做得很好),强制采用统一的技术标准,首先让分类严格标准化,让上海市所有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统一、形象标识统一,这样,老百姓在全市范围内的任何地方所见到的垃圾分类标识全都一样,不会产生歧义。这是做好垃圾分类的基础和前提。
集中一段时间进行多维度的宣传,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要让上海所有居民都清楚分类的方法。
垃圾运输方面切实做到不同车辆运输不同类别的垃圾,例如,可以针对垃圾运输车使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别,每一种颜色的垃圾车对应一类垃圾(已经开始实施,可能还需要加大投入——这一点没有具体数据),同时,车辆上可以安装GPS进行监管,避免混运的情况。
开通垃圾分类举报电话,借助无处不在的监控系统进行监管。甚至还可以将个人和企业是否遵守垃圾分类措施纳入征信系统,对于多次违反的行为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
加大对垃圾减量化处理的科技企业扶持力度。目前,通过科技手段完全可以实现生活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例如,现在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可以将餐厨垃圾减量70~95%。对于这样的企业,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扶持,鼓励技术革新。
总之,垃圾分类及处置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全力支持,而且还会旷日持久。现在,整个上海市、区、镇/街道各级政府已经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在实施这项工作,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既然已经启动了这项工作,就应当努力做好每一个细节。公共场所垃圾分类的不一致,会大大降低其他努力的效果。
因此,做好垃圾分类,我认为应从规范街头巷尾的垃圾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