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底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学习型城市建设的意见》,通知中强调:为了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要精神,深化各阶段、各类型教育纵向链接、横向融通,强化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形成面向个人、适合个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体系和学习方式,协同推进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谱写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其中,深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有:促进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充分挖掘社区文化、科学普及和体育健身等资源的教育内涵,打造终身教育品牌。鼓励各类公共设施开发主题性、互动性强的教育课程和学习项目,提高面向市民的开放水平。
闵行区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统筹协调学习型城区建设,区科委、区农委等21家委、办、局发挥各自优势。学促办负责区域内的公共资源整合。尤其是在公共资源的利用上,满足闵行区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
2021年闵行区经过本市学习型城区建设实地监测,通过对区域内的终身学习服务满意度的调研,了解到本地区居民对于社区教育机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场馆、体育健身场馆的知晓度相对较高,而诸如农村田间学校、农村合作社等其他类型的学习场所市民知之甚少,仅占市民知晓的周边公共学习活动场所的2.1%。
专家建议:“闵行区学促委进一步加强城乡教育资源统筹规划,提升教育均衡程度,尤其是闵行农村区域仍占有相当比例的情况下,在学习型城区建设过程中,要关注学习型乡村建设的特色。结合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挖掘乡村建设特色和亮点,提高乡村终身教育资源配置和服务供给能力。”同时,建议闵行区增加和盘活终身教育资源配置,满足人口规模扩大带来的终身学习需求的快速增长。
截止到2023年9月,闵行区现有农业企业3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其中,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家,区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3家。2017年开始建成的上海航育种子有限公司、上海浦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上房园艺有限公司、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花裳园艺有限公司等7家田间学校,分别坐落在区内的浦江镇、马桥镇、吴泾镇、颛桥镇、华漕镇等地,为闵行繁荣区域内果蔬、粮食等农作物生产,丰富市民餐桌上的蔬果产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这些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农业科普工作,为青少年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场地和学习内容,接待过60万人次的参观、学习活动,开设各类农业课程7门。
上述田间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不仅仅是区级基础教育的农业科普基地,工作日可为幼儿园、中、小学提供参观、学农实践等课程。周末也能成为市民党建学习,农作物、花卉种植、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新型学习资源,为本地区的市民终身学习提供活动场所和课程教授服务。
闵行区科委、农委应汇同区教育局,三方协同,在共同打造区域内“三农”复合型人才培养、设立人才双向联动交流,开设实用人才培训基地的同时,为社区教育提供更为丰富的农业科普类学习资源。增进市民对区域内农业经济发展更多了解,促进农业知识、科学种植知识的普及,同时也能够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共同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的繁荣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资源整合,以及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耕。这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
闵行学习型城区建设监测报告中另外一项数据表明,区域内的农民的学习资源、学习形式与学习积极性大大低于企事业单位工作者,这也是与未能形成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充分利用好田间学校、农业科技教育基地、农村合作社,也是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目标。
建议区科委、教育局、农委开展三方联动,由科委提供农业科普技术讲授、教育部门做好青少年和成人学习课程设置、农委在确保农业合作社保粮保菜,仍有有余力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合作社试点拓展为终身学习服务提供场地、实践环境的学习资源,具体设想如下:
1、设置社会学习点。建议试点在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教育基地等场所设置社会学习点,为市民提供农业知识学习的场所。这些学习点可以是临时搭建的帐篷、露天教室或者室内空间,提供农业知识普及、种植技术培训等实践活动。
2、开展周末农业知识讲授活动。试点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农业知识讲座、农业科普展览、农作物种植体验等活动,吸引市民参与。通过这些活动,市民能够近距离了解农业生产,学习种植技术,增进对农业的兴趣和了解。
3、建立田间学校为主体的学习型组织。试点以科委农业技术专家为专业指导老师,田间学校里的种植专家为实践老师,配备不同农产品种植能手作为兼职教师,为市民讲授农业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孵化一大批农产品种植爱好者,为市民生活添光增彩。
4、建立学习型合作社机制。鼓励合作社成员之间相互学习、交流和分享经验,建立学习型合作社机制,通过内部培训、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成员之间的学习和提升。
5、为市民直供农产品。在社会学习点附近设置农产品直供点,让农业合作社的产品直接面向市民销售。这不仅能够帮助合作社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也能够让市民更加方便地购买到新鲜的农产品。
通过上述提案,希望能够为农业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推动闵行区教育事业和农业产业的共同繁荣。期待就在城区生活的市民积极响应和参与,让教育、科技和农业携手合作,共同开创市民幸福生活的美好未来。
对区政协第七届第三次会议
第0703062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公开属性:公开
区农业农村委:
黄晨委员提出的“关于多方协同,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市民终身学习点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将会办意见告知如下:
人文行走项目在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拓展终身教育内涵、丰富终身教育活动等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实践,形成了一批卓有成效的成果与经验形成了“闵行特色”。闵行区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之路,逐步彰显出品牌效应,人文行走修身学习点融文化性、科学性、历史性和教育性为一体截至目前已开发了64个区级点位,8条区级主题修身线路;23个市级修身学习点,4条市级修身体验线路。4条市级人文行走线路分别为“传承民族文化、品味非遗魅力”、“礼赞新时代、美丽乡村行”、“红色印记、魅力闵行”及“航天闵行、筑梦飞翔”。
其中代表闵行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线路包含了浦江镇革新村、浦锦街道丰收村、吴泾镇和平村、梅陇镇许泾村、马桥镇同心村、华漕镇赵家村。现有30家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71家,分别在区内的浦江镇、马桥镇、吴泾镇、颛桥镇、华漕镇等地,闵行区现有的田间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也大部分分布在这几个乡镇,这些机构除了可以为幼儿园、中、小学提供参观、学农实践等课程,后续闵行区社区学院、14个街镇社区学校,结合“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的形式,把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田间学校、科技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示范基地也可以开发成为新的“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线路,让广大市民在行走中感受乡村新貌、品读乡风乡俗、体验乡村文化。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前来“打卡”。给他们提供必要的技能和信息,使他们参与到社区生活中,并通过学习促进个体发展。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价值观和态度,从而持续不断地提高自我,推动学习型乡村建设。
“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线下行走学习坚持开放性和共享性相结合,通过发放宣传册或利用新媒体资源,让市民了解具体有哪些行走点;导学志愿者可以在现场直接讲解,也可线上开设人文行走直播课,通过视频、图片等对学习点进行讲解增加市民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实地行走深入了解学习线路和体验站点,以获得更加有深度、有内涵的体验。把“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落实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的实际行动。
以上意见供你单位统一答复提案者时参考。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4年2月26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七莘路400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林火生 李丽娟 电话:64921571
经商主办单位,已积极了解配合开展相关工作,主要有两方面:1.鼓励相关高校院系、农科院等的农业专家深入农业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小院”,由农业专家将先进技术带到农业企业实践,帮助农业从业人员提升技术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2.积极推荐农业专家成为科普讲师团成员,深入公众普及农业科技科普知识。
同时,我们也将配合主办单位做好职能相关的其他工作。
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4年3月6日
会办单位通讯地址:上海市闵行区剑川路940号 邮政编码:200240
联系人姓名:盛酉红 电话:021-64986253
对区政协七届三次会议
第0703062号提案的答复
办理结果:已经解决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黄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关于多方协同,共同打造美丽乡村市民终身学习点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研究,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为积极改善农村地区人员的学习需求,区农业农村已在本区布置了7所市级农民田间学校,基本覆盖了涉农街镇。目前各涉农街镇已基本实现“足不出镇可受教,点面结合成网络”的局面,基本满足区域性农技学习、农业科普就地就近实施的需求,但与终身学习、社区教育的建设要求存在差距。
为改善这一情况,区农业农村委积极与区科委、区教育局等会办单位保持面商沟通,并形成以下共识。
1、增加科普功能性基地建设范围
闵行区虽然现有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近百家,但受土地、人员等功能性限制,实际有条件参与科普、市民终身学习点的经营主体主要集中在市级农民田间学校、科普基地与示范社。
经排摸梳理,闵行区现有7家田间学校,5家区级以上龙头企业,3家区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除梅陇镇外,其他各涉农街镇均有涉及。后续将继续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申报市级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基地资质。此外,为积极赋能大治河南部新时代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将在该区域成立研学中心,后续可作为学生终身学习点。
2、合理布局学习点
目前社会学习点拟设置在农民田间学校、科普基地、示范社等场所,为市民提供科普、农业知识学习、咨询等服务,以田间为课堂、实践为手段,开展多样化教学。学习点要有效融合区教育局人文行走项目,积极探索,形成闵行乡村特色的“美丽乡村”人文行走主题学习补充路线。
3、形成教学团队与教学课程
区科委与区农业农村委将鼓励相关高校院系、农科院等农业专家深入农业企业,探索建立“科技小院”。由农业专家将先进技术带到农业企业实践,帮助农业从业人员提升技术能力,提升农产品质量。积极推荐农业专家成为科普讲师团成员,围绕专业特长与区域性学习需求形成教学课程,深入公众普及农业科技科普知识。
4、积极扩大影响力
通过开展周末农业知识讲授活动、纳入“阳台蔬菜”“宠物医疗”等公众认可度较高的课程进入核心课程等形式,形成终身教学点的宣传亮点。用好主流媒体权威性,形成核心形象,扩大终身学习点宣传。积极运用多方微信公众号、今日闵行、东方城乡报等主流媒体,用好移动互联等自发媒体,进一步丰富市民认知。
上海市闵行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4年 4月8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闵行区农业农村委,七莘路412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杨思甜 电话:021-5413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