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指出,必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在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发展,职、住平衡、以区为主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为此我们建议从完善公共服务入手,优化闵行人口结构: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公共服务
深入了解职住分离人员的择业和择居需求以及不同产业人才的职住分离状况,为制定完善职住结合的优化人口结构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统筹兼顾“住在”和“职在”人员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健全政府-社区就业信息服务联动机制。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信息和中介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构建适应多样化的交通出行方式,改善拥堵节点,加强慢行环境建设,缩短居住地和就业岗位集中区域的通勤时间。其中包括:
1)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对外来人口而言,需要探索人口本地化的路径。首先,应探索使外来人口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度创新。一方面,在区内各大工业园区等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合理设置基本的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并建设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随迁老人的托老所、医疗机构等设施,以满足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外来人口相对分散的区域,则应充分利用各街、镇现有教育、医疗等资源,促使其向外来人口开放。
对本地人口而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则应强化区内统筹,积极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延伸、扩展。例如,在紫竹等高科技园区、高校探索校际合作、办学共同体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吸引名校以新校区、分校等形式入驻; 推进区内二、三级医院与街道、社区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实现医技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区际共享等。通过实现优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强化本地人口对闵行的归属感,从而实现覆盖更广的产城融合。
2)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转型策略
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适当超前配置,可以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引导非技能人口的职业技能提升,进而促进闵行人才结构的优化,助推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
例如,可以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通过配置职业培训学校、技师学院等多元化职业教育设施,鼓励科研院校对接、校企一体化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以保障低技能人口的技能化升级通道畅通。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非技能人口的针对性就业。
3)建设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
为适应人口的老龄化,建议从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圈和适应年轻人口的机会生活圈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符合其需求特征的两级公共服务设施。
在区内重要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建设符合年轻人消费需求的一站式、多选择、体验型的大型现代时尚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体,如包含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在内的区级商业中心,以及包含影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在内的文体中心。与此同时,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更多结合老年人群的空间活动特征,优先建设便利中心、老年会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护理服务站等侧重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满足其购物、医疗、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应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应建设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人口需求的特色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增强人们在闵行居住的幸福感,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城融合。
2、市级层面上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职、住分离的区域差异
健全差别化的区域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为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建议从市级层面综合评估后合理转移支付,不仅要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还应充分考虑职、住平衡状况的区域差异,对就业结构因通勤就业而弱化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合理的城市职、住平衡结构,是在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效率与城市交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之间寻求平衡。闵行“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主城区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相信,不断完善闵行公共服务,不断平衡和优化区内的人口结构,必将有助于我区加快建成上海南部科创宜业和健康、美丽、生态宜居主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