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602172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口结构的建议
编号:0602172委员姓名:韩震辉
提案
背景:
问题及分析:
意见和建议:

产城融合的核心在于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促进转型升级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2016年9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韩正曾指出,必须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在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推动公共服务城乡均衡发展,职、住平衡、以区为主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为此我们建议从完善公共服务入手,优化闵行人口结构: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公共服务

深入了解职住分离人员的择业和择居需求以及不同产业人才的职住分离状况,为制定完善职住结合的优化人口结构和人才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构建统筹兼顾“住在”和“职在”人员的社区公共服务机制,健全政府-社区就业信息服务联动机制。为居民提供就近就业的信息和中介服务,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构建适应多样化的交通出行方式,改善拥堵节点,加强慢行环境建设,缩短居住地和就业岗位集中区域的通勤时间。其中包括:

1)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施

对外来人口而言,需要探索人口本地化的路径。首先,应探索使外来人口能够平等享有公共服务设施的制度创新。一方面,在区内各大工业园区等外来人口密集的区域,应完善公共服务中心和工业邻里中心,合理设置基本的文化、体育和娱乐设施,并建设外来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机构、九年一贯制学校以及随迁老人的托老所、医疗机构等设施,以满足外来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在外来人口相对分散的区域,则应充分利用各街、镇现有教育、医疗等资源,促使其向外来人口开放。

对本地人口而言,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则应强化区内统筹,积极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延伸、扩展。例如,在紫竹等高科技园区、高校探索校际合作、办学共同体等一体化发展模式,吸引名校以新校区、分校等形式入驻; 推进区内二、三级医院与街道、社区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实现医技人员等优质医疗资源的区际共享等。通过实现优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强化本地人口对闵行的归属感,从而实现覆盖更广的产城融合。

2)采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转型策略

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适当超前配置,可以吸纳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同时应引导非技能人口的职业技能提升,进而促进闵行人才结构的优化,助推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

例如,可以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公共人力资源服务、重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通过配置职业培训学校、技师学院等多元化职业教育设施,鼓励科研院校对接、校企一体化办学、中高等职业教育联合培养,以保障低技能人口的技能化升级通道畅通。与此同时,还应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引导非技能人口的针对性就业。

3)建设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

为适应人口的老龄化,建议从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圈和适应年轻人口的机会生活圈两个维度出发,构建符合其需求特征的两级公共服务设施。

在区内重要商业中心、工业中心建设符合年轻人消费需求的一站式、多选择、体验型的大型现代时尚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体,如包含超级市场、大型购物中心等在内的区级商业中心,以及包含影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体育馆在内的文体中心。与此同时,在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应更多结合老年人群的空间活动特征,优先建设便利中心、老年会所、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护理服务站等侧重为老年人服务的设施,满足其购物、医疗、养老等基本生活需求,同时还应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无障碍建设。应建设适应不同年龄层次人口需求的特色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增强人们在闵行居住的幸福感,进而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城融合。

2、市级层面上的公共财政转移支付要考虑职、住分离的区域差异

健全差别化的区域公共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为实现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建议从市级层面综合评估后合理转移支付,不仅要以常住人口为基数,还应充分考虑职、住平衡状况的区域差异,对就业结构因通勤就业而弱化的区域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合理的城市职、住平衡结构,是在城市功能分区的空间效率与城市交通成本和环境成本等之间寻求平衡。闵行“十三五”规划,确定了到2020年初步建成生态宜居的现代化主城区的阶段性目标。我们相信,不断完善闵行公共服务,不断平衡和优化区内的人口结构,必将有助于我区加快建成上海南部科创宜业和健康、美丽、生态宜居主城区。


会办意见
区文化旅游局 :
在提案中,韩震辉委员提出“建设差异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级配体系,在区内建设包含影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体”的建议,对此我局梳理了相关公共文化场馆信息,具体如下: 序号 所属单位 场所名称 场所地址 相关设施 1 江川路街道 江川文化馆 鹤庆路366号 剧场(80m2)、多功能厅(50m2)等 2 新虹街道 新虹街道文体中心 宁虹路1122号 剧场(980m2)展厅(40m2)、昌硕文化中心等 3 古美路街道 古美路街道文体中心 平阳路256号 剧场(400m2)、多功能厅(390m2)、展厅等 4 浦锦街道 浦锦街道文体中心 浦锦路400号 剧场(20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5 浦江镇 浦江镇文体中心 叶家桥路296号 剧场(900m2)、多功能厅(40m2)、展厅等 6 吴泾镇 吴泾镇文体中心 龙吴路5533号 剧场(400m2)、多功能厅(40m2)、展厅等 7 马桥镇 马桥镇文体中心 青年路33号 剧场(位于一楼 45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8 马桥景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 富杰路296号 剧场(位于三楼 30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9 颛桥镇 颛桥镇文体中心 都市路2699号 剧场(40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10 莘庄镇 莘庄镇文体中心 七莘路326号 剧场(位于一楼 90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11 莘庄镇文体中心分中心 莘松路958弄瀑布湾道49号 剧场(位于四楼 120m2)、多功能厅、展厅等 12 梅陇镇 梅陇镇文体中心 高兴路108号 剧场(位于十二楼)、多功能厅、展厅等 13 晶城大居文化中心 兴南路387号 多功能室(位于三楼 245m2)等 14 七宝镇 七宝镇文体中心 沪松公路450号 剧场(位于八楼 1000m2)、多功能厅、曲苑等 15 七宝镇文体中心分中心 航新路228号 多功能厅等 16 虹桥镇 虹桥镇文体中心 万源路2800号 剧场(位于两楼 500m2)、多功能厅等 17 华漕镇 华漕镇文体中心 纪翟路550号(运乐路口) 剧场(500m2)、多功能厅等 18 莘庄工业区 莘庄工业区文体中心 申北路425号 剧场(位于三楼 270m2)、多功能厅等 19 莘庄工业区文体中心分中心 瓶北路479弄18号3楼 剧场(175m2)、多功能厅等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8-2019年将在颛桥镇、梅陇镇、马桥镇等地建设多家文体(分)中心,中心内一般会配置街镇级公共图书馆、影剧院、多功能厅等,全方位满足市民差异化、特色化的公共文化服务需要。
会办意见
区人社局 :
我局积极发展与产业升级相匹配的技能培训,有序推进全年培训指标,推动地方教育附加使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保障技能人才升级通道畅通,助推产业发展和产城融合。 一、质量并举,有序推进全年培训指标完成 2017年,闵行区结合市局下达的外来农民工1.95万名和区自定培训3万名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一方面结合街镇情况,分解指标,并加强日常指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实地走访街镇,听取意见建议,力求提高培训实效。截止当年11月底,全区共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9026万人次,其中上岗培训13000人次,等级工培训26026人次。 二、技能优先,推动地方教育附加使用 一是制度保障。建立区人社、工会、教育三方联动机制,形成会审制度,制定区、镇会审纪要模板及会审要点提示;组建街镇工作队伍,确定三部门均有专人负责,并组织多次联络员培训,日常工作通过培训微信群动态沟通。二是推崇技能。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经费,开展全方位培训,提升职工素质,经市、区审核通过2016年企业培训经费拨付资金近9000万,全市居前,其中职业技能类6243万,比重远超工会、教育、技术类。三是提升效能。在前期听取企业意见基础上,区层面制定了人社、教育、工会的类别目录及简易操作手册发给企业,并组团前往各街镇现场为企业演示、指导、答疑,极大提升了2017年企业培训计划申报效率。四是关注小企业,推动企业公共服务平台集中开展培训,服务好有需求的企业,2017年培训人数超过8000人。 三、点面结合,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三级联动,汇聚高技能人才激励发展。2017年9月,我区在民族乐器一厂召开了高技能人才座谈会,11月,莘庄工业区率先呼应组织高技能人才工作推进会,共同为高技能人才服务、交流提供平台。在形成区、镇联动模式基础上,我区不定期在企业、园区组织各项高技能人才活动,通过言传身教激励全区产业工人攻坚克难、自我提升,年底我区还编撰了区高技能人才书籍和宣传片。下一步,我区拟通过市局汇聚各行业、集团公司在闵行区的高技能人才,形成市、区、镇三级联动,辐射全区企业。二是政策引领,组织各项评审资助活动。深入开展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推选、审核、申报工作,2017年3人经区推荐获得市首席技师工作资助,8人获得区首席技师工作资助;指导区级高师带徒培训工作,当年上海电机厂联合上电教育培训师徒成功结对52对。同时,我区将获评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纳入区高级人才库,作为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联系对象。三是信息支撑,完善技能人才信息库。近年来,区人社局坚持以信息化开展高技能人才队伍日常管理,通过局职能部门日常走访座谈以及街镇排摸,做好全区高技能人才数据统计,逐步建立较为准确的信息库,动态掌握全区高技能人才状况,力争在各项工作中发挥引领作用。 四、层层联动,全力营造“崇尚技能”氛围 一是聚焦服务五百强企业。2017年7月,我区在吴泾镇、江川路街道、莘庄工业区连续召开三场区内五百强企业就业培训服务专题座谈会,与区内五百强企业进行了有效对接,了解企业面临问题及服务需求,并做好跟踪服务。同时,区人社局制作微信报道20余条,各类信息报送近30余条,多条被区委、区政府、市局信息部门及主流报刊录用;对外宣传在原有资料印发的基础上,思考更多形式的宣传方式,组建各类微信群、分行业开小型交流会、委托第三方了解百姓需求等,不断完善各类区级信息平台等,着力营造我区培训工作政府、企业、劳动者“三赢”的良好氛围。二是全面覆盖深入街镇。8月至10月,呼应区层面的五百强就业培训座谈会,区人社局深入各街镇,细化主题,开展符合企业需求、形式多样的“点单式”巡讲,包括企业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培训的讲座互动、就业培训政策主题沙龙活动及各类论坛演讲,共计20余场,各街镇相关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全区企业人事干部等共计3500多人次参与。三是精准对接重点企业。在区、街镇巡讲基础上,对有进一步需求的重点企业,区人社局开展“一对一”上门指导。实地走访上海航天局、上海锅炉厂、大金空调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爱登堡电梯股份有限公司等,对接使用地方教育附加经费开展培训、企业集中开展培训、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政策。 上海市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18年 3月5 日 会办单位通讯地址:莘北路168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朱春燕 电话:51518020
会办意见
区体育局 :
闵行区目前已有9个街镇级社区体育活动中心,37条标准市民健身步道、88个市民运动场、1344个健身苑点,103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近两年还将计划建设6个体育中心,其中位于中春路颛盛路的莘庄工业区体育活动中心规划8000平方米,目前已开工建设。2017年,为进一步满足江川路街道及周边居民公共性体育活动需求,将对原江川体育活动中心实施改建,计划三年内完成。改建后的体育中心将是闵行南部地区地标性建筑,体育中心场地南北设置有两个场馆(综合球类馆、游泳馆),可同时开展乒乓球、篮球、羽毛球、足球、健身、游泳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同时也可为闵行区本级及相关单位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提供服务。此外,在邻里中心建设过程中,积极融入场地设施、赛事活动、资源配送等体育元素,作为市民健身的有益补充。通过大量的体育设施建设、邻里中心的体育配送服务、学校体育场地的对外开放等各种措施,将极大满足市民特别是经济园区产业工人的健身需求。 闵行区体育局 2018年3月6日 会办单位通讯地址:莘东路540号 邮编:201199 联系人姓名:赵清剑 电话:64983338
会办意见
区教育局 :
根据《关于2018年闵行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闵行区2017年学前教育阶段招生工作意见》的精神,在闵行长期居住的来沪人员随迁子女,如符合在上海入园、就读的基本条件,区教育行政部门会根据区域教育资源情况妥善解决适龄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时,闵行区从2017年开始整体推进学区化、集体化建设,2019年底将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全覆盖,通过携手共进、优质资源辐射、引进高校等优质资源,整体提高闵行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此外,区教育行政部门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架构中高、中本贯通教育,产教融合,为区域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会办意见
区民政局 :
随着外来人口的增加,随迁老人的养老问题越来越突出,满足外来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是我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目前提供的养老服务 1、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就近便民的为老服务。 2、深入推进科技助老平台建设。 3、开展独居老人关爱工作。 二、下一步计划 1、继续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现状规划建设。 2、深入开展“老伙伴计划”工作。 (详见附件)
会办意见
区卫健委 :
详见附件
答复内容
答复结果:解决或采纳
韩震辉委员 :
非常感谢您的宝贵建议,为加快闵行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优化人口结构提供了解决思路。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民生投入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67%。锚固人口底线,人口结构逐步优化,2017年常住人口253.43万人,其中外来常住人口124.59万人,同比减少2.45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指20-59岁的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口比例)从“十二五”期末的35%左右提高至2017年的38.17%。尽管我区公共服务、人口结构不断改善,但由于人口总量大,人均公共服务投入水平不高等因素,离市民对均等优质的教育服务、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高品质养老服务等美好生活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您的提案对加快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优化人口结构,满足居民多样化、差异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切实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提供了很大帮助。现就您的建议作如下答复: 一、关于提升我区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口结构的总体考虑 我区将加快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立足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民生短板,切实增加公共服务用地,编制实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优先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选址和土地供应,鼓励使用存量用地或通过土地混合使用方式增加公共设施建设和服务供给。完善大型居住社区公共服务配套,到2020年,力争大型居住社区内“3+1”配套项目全面竣工。促进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优质均衡发展。到2020年,集团化、学区化办学覆盖全区10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公办幼儿园,新增基础教育阶段学校50所。建成华山医院(西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东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到2020年千人口全科医生数达到0.4人。推进闵行区博物馆新馆、上海海派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建设,社区公共文化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达到90%。建设百姓健身步道21条,各街镇社区体育活动中心实现全覆盖。以推进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建成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到2020年全区老年护理床位占户籍老年人口的比例达到1.5%。牢牢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底线,至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254万人以内,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将达到40%。 二、关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人口结构的工作举措 (一)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统筹推进闵行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保基本养老床位建设任务按计划推进。强化区养老机构管理中心职能,推动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探索推进养老机构设置护理型床位。促进社区居家共享机构优质资源,打造开放式、枢纽型为老服务综合体。2018年计划新增(转设)保基本养老床位1000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6家和老年人助餐服务点2个,完成4家养老机构失智、失能护理区域改造。另外,积极做好外来随迁老人的养老服务问题,依托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供就近便民的为老服务,开展独居老人关爱工作。 (二)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目前,我区有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家分中心、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截至2017年底,“1+1+1”组合签约居民数27.23万人,签约率11.69%;已签约60岁以上老人22.43万人,签约率达67.41%。覆盖全区的家庭医生服务网络已基本构建成型。以复旦、中医大等高校及其附属医院为核心,整合区内医疗卫生资源,闵行已建立8大医疗联合体以及2个专科联盟。2018年,我区将加快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管理评价,探索新型岗位管理和薪酬制度。拓展医联体内涵,夯实“华山-闵行皮肤科联盟”等专科联盟建设。创建复旦闵行公共卫生“康联体”。探索新型家庭医生管理模式,夯实家庭医生契约责任。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标准化建设项目。完成千人口配置0.33名全科医生目标。 (三)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自2017年起,我区全面启动学区化、集体化办学,到2019年底将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全覆盖,通过携手共进、优质资源辐射、引进高校等优质资源,整体提高闵行区基础教育办学水平。同时,创新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架构中高、中本贯通教育,产教融合,为区域内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8年,加快推进19个学校基本建设项目,开办7所中小学及幼儿园,搬迁调整闵行二中、田园高中、区青少年实践基地等3所学校。新增2-3个教育集团。开设50个“爱心暑托班”。持续以“教师专业发展”、“校(园)长队伍建设”等九大项目提升教育内涵品质。积极发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力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保障技能人才升级通道畅通。 (四)激发文体事业发展活力 目前,我区已建成19个文化中心,5个城市书房,13个文化客堂间;9个社区体育活动中心,37条标准市民健身步道、88个市民运动场、1344个健身苑点,103处学校体育场地开放。2018年,将依托“闵行文化云”实现文化配送线上线下无缝衔接,完成市区两级文化资源配送600场、公益电影1万场,推出30个优秀群文原创作品。举办第五届浦江沪剧节、第四届“金平之夜”南滨江广场文化节、闵行区社区广场舞大赛等活动。新增文化设施面积2万平方米。加快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成3个体育活动中心、5条市民健身步道,新增体育设施面积8.18万平方米。完成1.4万名小学生的三年级游泳普及教育。积极承办上海城市业余联赛,参加上海市第十六届运动会。举办2018上海马桥国际半程马拉松、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 闵行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一八年四月八日 主办单位通讯地址:上海市沪闵路6258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王晓燕 电话:24033286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