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701143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关于进一步加强闵行区中小学生体育教育的建议
编号:0701143委员姓名:杨瑛
提案
背景:

教育部公布了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数据发布,数据显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逐渐上升,学生身高、体重、胸围等形态发育指标持续向好,学生肺活量水平全面上升等。2019年全国6至22岁学生体质健康达标优良率为23.8%,各年龄段优良率较2014年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得益于中考体育的强化增加了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初中生上升最为明显。

问题及分析:

2018年至2020年,全国青少年学生总体近视率平均每年下降0.5个百分点,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小学生近视眼发生率为22.78%,中学生为55.22%,近视人群的急剧低龄化和扩大趋势应得到重视。加强体育教育,保证中小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时间,对强健学生体质、预防超重肥胖和近视发生有积极影响。近年来,闵行区一直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在普及基础体育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提升竞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提高师生和家长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推动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向前发展。

意见和建议:

一、继续加强普及基础性体育教育教学,增强中小学生体魄

组织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展示、一校“三操”( 广播操、自编操、特色操)活动,推动学校基础体育教育教学落到实处,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运动时间。冬季开展集体长跑、跳绳、踢毽等活动,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提倡中小学生到校后先进行20分钟左右的身体活动,家校联动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2个小时、每周10个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养成健康行为习惯。

二、发挥校园足球等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对增强学生体质与健康的积极作用

 

鼓励学校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以每年开展“六项”体育竞赛(田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的方式,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体质,增强体魄。鼓励学校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公共运动场所。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体育社会组织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体育服务。

  三、开展体育教师培养,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通过特岗教师招聘、事业编制教师招聘、高校直招等方式,增加学校体育教师数量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二是吸纳各专业协会、专业特长体育人才和社会体育俱乐部教练深入学校兼课,直接充实学校体育教师力量,提升学生文体特长的专业水平。三是充分利用购买社会服务政策,加强社会参与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机制建设,采取与专业协会机构合作、聘请专业人员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提升体育教育工作质量。四是保障体育教师职务评聘、评优表彰等方面待遇,将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纳入教学工作量。


答复内容
答复结果:解决或采纳
杨瑛委员 :

闵行区学校体育工作始终坚持“健康第一、全面育人”的指导思想,坚持服务于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立足校园,目前已有较为清晰的实践脉络,在工作探索的路上,我们不断总结、剖析问题,摒弃不足、传承优良,成为学校体育发展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创新示范。 近年来,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逐年提升,2020学年,闵行区中小学生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率为26%,合格率为98.1%,全市名列前茅。

(一)建章立制,保障学校体育教育的有效落实

一是领导重视。闵行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闵行青少年学生足球项目发展,定期组织教育局、体育局、财政局等多部门共同商议项目推进工作,将学校体育工作发展列入重要议事内容。

二是政策扶持。成立区级、校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下发《闵行区教育整体综合改革方案》、《闵行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方案》、《闵行区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试点工作方案》,《闵行区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等文件,建立联席工作小组机制,联合区卫健委、体育局、财政局等部门多方力量,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工作提供多层次、多维度的支持保障。

三是经费保障。区教育局、财政局,针对师资不足、部分学校体育设施、活动场地有限等问题,设立专项资金约3076万元,确保学校体育所需经费及其教学活动的硬件配置。加强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管理,在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中增加 67万用于体育教师绩效工资奖励。2021年结合双减政策,增加每生每人520元生均经费,用于保障课后服务、体育艺术等特色项目培育。

四是社会协同管理。建立“体教结合”的融合机制,整合体育、街镇等优势资源,充分运用体育俱乐部、街镇文体中心、学校少年宫等资源,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切实提高青少年体质。

(二)精准把脉,形成校内外学校体育教育资源互补

一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坚持以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建构课程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活动内容,以“普及+提高”为行动原则,以课程途径,结合课题研究,发挥备课组科研能力,确保课堂教学、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以及活动品质,形成了良好的校内支持环境,促进孩子健康成长优化教育教学的实施形态。后疫情时代,区教育学院全面启用“网络教研组”,深入建设“云录播课堂教学评价系统”,转变研训模式。组建“教研修”团队,围绕“兴趣化、多样化、专项化”教学改革为主题,推进体育教研的“双环教研模式”,借助“试点学校”构建以体育名师、体育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学科培育团为成员的课程改革研究共同体”,开展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过程研讨分享成功经验,督促改进提高,确保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是建立优质课程资源库。以“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为目标积极推进“一校多品”阳光体育品牌建设,区域90%以上的学校有自己独特的普及型体育课程。如:花园学校的游泳、莘松小学的曲棍球、康城学校的足球、交大实小的快乐体操、吴泾中学的健美操;平南小学、龙柏中学的网球;梅陇小学、梅陇中学的击剑等课程。通过课程普及确保项目覆盖全体学生,逐步形成各具学校特色并能区域共享的品牌课程。

三是打造区域特色课程。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引入“人人学游泳”、“英伦足球进课程”、“网球进校园”、“围棋进课堂”等专业化的师资和课程。目前,闵行区有66所小学开展“人人学游泳”项目课程的普及工作,惠及15902名三年级学生;足球运动在闵行的中小学里已实现“全覆盖”,区域校园足球活动人口达97271人,有81所学校普及足球教学,形成了“每周一节足球课每校一支足球队”的基本配备;14所中小学校开展“网球进校园”项目课程的普及工作,惠及2195名学生;52所中小幼“围棋进课堂”项目课程的普及工作,惠及全区12814名学生。

四是探索校外课程图谱。协同体育局、街镇、校外联等单位进一步排摸学校、社会场馆的硬件达标、场馆数量和服务能力。探索区域优质校外课程,实现5公里内体育优质课程共享机制。根据学校“师资特长、场地设施、内外资源”等要素,构建“基础运动课程、体适能运动课程、特色体育项目课程、社团游戏”为主体的校内外体育运动课程图谱。如浦江一中的篮球、武术、健美操、街舞课程;浦江一小的龙文化课程;上师三附小的足球、篮球、赛艇课程;世博小学的排球课程;以及上师大闵行分校的游泳课程,通过集团化、学区化办学,点面渗透,逐步实现体育教师、外聘教练、学校运动场地等学校资源共享,确保校外每天锻炼一小时课程生态环境始终充满勃勃生机。

(三)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教学理念、技术、方法。

一提升全体教师专业素养。积极做好师资配备工作,引进优秀的体育教师,确保教师配备率。保障体育教师的职务聘任、工资待遇等与其他任课教师同等待遇,以高标准保障体育教师户外津贴到位。不断提升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的品质,建立校际体育专项协作组,优化校本研修。每周三下午围绕“学习与践行、教研与科研、开放与规范、整体与专题”四个层级开展区级体育教师研训活动;其次,根据项目特点每年还会开展足球,健美操,篮球,排球,射击,冰雪等专项教师的培训近千名,提高体育教师的专项业务水平以及裁判水平。以足球为例,足球C级教练证有9名教师,D级教练证有36名教师;足球国家级裁判4名。

 二是优化外聘教练员配置。根据区竞技体育项目长远设点布局规划,聘用优秀退役运动员为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进入到布局学校(片区基地校),让项目扎根在合适的环境中,为项目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部分采用三集中训练效果不佳、产出不高的项目。

三是尝试高水平的专项体育教师“走教”模式。积极探索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内部流动“走教”模式。一方面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师资;另一方面也为教师提供更多的专业探索空间;第三是为整个区域的项目发展营造浓厚的氛围;第四就是解决部分学校专项教师不足,特色课程设置面窄的问题。

感谢杨瑛委员对闵行区中小学生体育教育提出宝贵的建议,中小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是强国强教、利国利民的大事。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多渠道,多方面不断努力,在政策上不断加强引导,全方位强化和推进学校体育的建设,不断提升区域体育教育的工作水平与能力。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2年 6 月 7 日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