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担负这国家、民族和社会发展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础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地位,必须把握好定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努力把我国基础教育越办越好。为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解决长期以来基础教育存在的“唯分数”“唯升学”等顽疾,教育部于2021年7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
自2021年7月以来闵行区围绕“双减政策”落地,在闵行区委的领导下,区教育局统筹规划,区教育学院依托数字化、智能化优势,联合全区中小学,构建了数字支撑的“双减”闵行模式。通过半年的实施,初步遏制了无序补课、低层次内卷的不良趋势,形成了智慧教育支撑下,面向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的基础教育体系。
在闵行以数字化为特色的“双减政策”落地实施后,尽管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领域已形成了系列化校本工作模式,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较国家提出的面向五育融合、面向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综合素养提升目标仍有不少方面值得提升,主要表现为:
1.以知识、技能基础掌握的改革仍是主流,缺乏围绕学生思维提升为内核的顶层设计
以数字化为支撑从基础知识到知识拓展形成了一生一案的针对性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习进展的学生的指导更有目标性与针对性。然而这一模式仍以传统的知识点掌握为核心组织教学、服务学习。对学生思维的变革和提升领域仍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支撑,这样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对传统模式应试的以来,更难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2.成长评价从数字化向智能化方向转变仍需加快
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对于形成学生的知识型学习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闵行教育已在这一领域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然而,仅仅从知识型评价无法对学生的全面素养和能力进行评价。学校应发展从汇聚更多维度的学习过程数据,如学生周记信息、多课程表现视频数据等,已智能分析形成更为全面的学生发展评价。
3.开展综合育人的教师资源不足
现有各校教师工作量大,在完成课程教学和教学改革的工作后,对于在课后参与五育融合全方位培养的时间严重不足。同时也缺乏参加相关教学提升培训的时间。这也成为制约1.和2.两点问题解决的关键。
推进华东师大优质师范生参与中小学第二课堂(“夕习”)的指导
华东师大闵行校区拥有基本覆盖中小学所有基础课程的专业。师范生的整体质量较高,可以成为闵行教育一支重要的力量。围绕“夕习”课程,各个年级的师范生可以以志愿教师团队参与课程设计与课程指导(不是师范生的教育实习),从而有效补充师资不足的问题。然而目前推进这一工作仍有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下,基础教育学校与华东师大健康管理系统对接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目前各个基础教育学校基本对上述志愿者教师封闭。华东师大围绕疫情防控对学生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每日健康打卡等,建议在区校合作框架下,区教育与华东师大相关学生管理部门合作,进行健康打卡互认,疫情防控协同等措施,保障师范生平安进入中小学参与“夕习”指导。
(2)合作开发高质量“夕习”课程
以华东师大目前拥有的市级、区级学科类科普基地与高水平文科基地群,协同开发适合各个学校特点的“夕习”课程。
一、闵行区课后服务基本情况
自2021年7月23日,中办、国办发布《“双减”意见》之后,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闵行区规范落实双减工作,从“稳步推进”,进入“提质创优”阶段,已做到服务对象“全覆盖”、服务内容“全维度”、服务保障“全方位”。各校优化课后服务“一校一方案”,上下一心按照相关文件要求落实好课后服务工作,不折不扣做好“5+2”的校内课后服务安排,明确三段式服务要求和服务内容,具体为:
15:30-16:30 一起作业:以完成作业答疑解惑为主,教师指导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做到“应留尽留”;
16:30-17:30 素质拓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艺术、科普等兴趣小组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到“增强吸引”;
17:30-18:00 爱心看护:学校提供温馨看护等待晚下班的家长来接,要求初中学校晚自习不超过20:00,做到“愿留尽留”。
闵行已实现129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校内课后服务100%全覆盖。课后服务第一时段学生参与率98.92%,第二时段学生参与率64.49%,第三时段参与学生数17.54%。全区98.14%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
二、区校合作,发挥师范生资源,公益营志愿者入校
推进华东师大优质师范生参与中小学课后服务的指导。疫情防控总体要求下,闵行区区教育局与华东师大相关管理部门合作,保障师范生平安进入中小学参与课后服务,合作开发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
2022年2月底,华东师范大学教务处、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承书院、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相关领导、分管专干闵行区教育局相关领导与行政部门共同商议。确定选取最需要课后服务和最缺乏课后服务资源的学校作为试点学校,预计1-2所随迁子女学校。在试点学校开展需求排摸,结合学校需求和华东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已有资源,形成华师大师范生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入校工作方案。华师大负责对入校的学生志愿者开展工作培训,学校对志愿者入校参与课后服务进行组织与管理。
2022年3月初,确定两所随迁子女学校为试点学校,收集学生课后服务需求。初步确定双江小学(江川街道)、塘湾小学(吴泾镇)为试点学校。2022年3月中旬,华东师范大学孟宪成书院、教务处等部门结合学校需求,征集优秀师范生为志愿者,并制定入校服务方案。
计划通过公益营的方式来招募志愿者、研发“5+1”的服务课程,每周每个系列课程将由3名志愿者共同完成,每个学校将会有19名志愿者前往授课(18名授课志愿者与1名督导员)。志愿者将在每周三下午15:30-17:30为两所小学的学生提供为期六周的志愿服务(考虑到志愿者学业情况,若期中考试需暂停两周)。其中,15:30-16:30参与课后答疑辅导,16:30-17:30进行特色素质拓展课程。
2022年4月-6月,受疫情影响,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暂停,后期9月恢复线下教学后课后服务工作将同步继续推进。并在疫情防控的框架下,逐步推进相关入校工作。预计2022年8月再次对接2所小学的需求,完善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在疫情防控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启动志愿者招募并组织开营仪式和相关培训活动。在2022年9月——2022年12月,在双江小学、塘湾小学试点开展课后服务师范生入校志愿服务。保障师范生平安进入中小学参与课后服务。合作开发高质量课后服务课程。2022年12月进行工作总结,梳理工作经验。并在前期试点学校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视情况适当扩大试点范围。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2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