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上海市司法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闵行区人民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打造了高标准法律服务集聚新高地,树立了长三角区域法律服务新地标,擦亮了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新品牌,最大程度发挥“极中极”和“核中核”的区位优势,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特色鲜明的法律服务生态圈。
1、争做前沿行业洞悉者的力度还不强。缺乏有针对性的招商推介活动,精准定位高能级和国际化,引进标志性、引领性的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入驻,尤其是在金融银行、知识产权、海事海商、公司、证券等诸多细分领域的法律服务能力仍需提升。
2、争做企业互惠推动者的责任还不实。长三角法律服务会客厅、国际法律服务会客厅的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与长三角县市、知名高等院校的合作交流仍需深入,与时俱进开拓产业创新布局方向,深入推动长三角法律服务业的协同互通的质效仍需进一步融合及拓展。
3、争做风险与合规守卫者的氛围还不浓。法务区专家顾问团功能尚未彻底发挥,依托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平台,持续将本区域打造成“高端法务资源集聚之地、商事仲裁处理优选之区和知识产权保护示范之城”,为辖区产业发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和近悦远来的良好环境尚需持续打造和营造。
1、构建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机制。支持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试点建立调解、仲裁、诉讼相衔接的涉外商事纠纷一站式解决机制,提供友好的磋商平台、融洽的调解平台、高效的仲裁平台、公正的诉讼平台,将纠纷集中在虹桥中央法务区解决。统筹安排法务区内调解机构、仲裁机构、诉讼机构,遴选推荐区域内特别是法务区内优秀律师事务所。
2、建立法务区基层立法联系点。建立虹桥中央法务区基层立法联系点,一方面将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基层属性、立法属性、联通属性与中央法务区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全面客观反映法务界的建议、呼声,当好地方立法的联络员、信息员、宣传员。另一方面聚焦商务区企业发展需求,及时收集汇总企业的立法声音,提供点对点“法治体检”“法治问诊”等服务,切实将法治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转化为立法建议和意见,让更多立法成果惠及企业和群众。
3、建立系统科学评估体系。发挥专家顾问团作用,在完善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系统性的评估体系。根据法律服务需求拓宽法律服务领域,提供定制特色化、个性化法律服务,在服务产业发展的同时涵养专业要素高度集聚的法律服务生态圈,为推进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和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国家战略提供有效法治保障。
一、工作推进情况
202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建设高标准的国际化中央商务区,积极吸引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入驻,推动专业服务业集聚发展”。为落实国家战略,推动法律服务产业集聚,市司法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和闵行区政府共同谋划,决定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核心区3.7平方公里内,打造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一期)。同年9月,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以下简称法务区)作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功能性平台之一,正式揭牌。12月,司法部将“支持上海虹桥国际建设法律服务高地”,纳入《全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21-2025)》。2022年1月,法务区建设被写入《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
(一)功能定位
法务区定位于服务保障国际化中央商务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国家战略,着力打造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联通国际的法律服务“新平台”,发挥高质量、全链条、广辐射的法律服务集聚效能。计划到2025年底,法务区一期首发示范功能平台初步建成高集聚度、业态齐全、特色鲜明的上海法律服务“新地标”。在一期建设基础上,适时启动二期建设目标,在151平方公里全面整合、吸引一批在长三角一体化重大战略中新业态、全类型的法律服务机构,梯次接续实现法律服务产业发展战略突破、优势合围效应。到2035年,逐步实现建设发展中远期目标,在区域内形成法律服务机构集聚度高、法律服务生态完备、民商事法律服务专业优势凸显的法律服务软实力核心生态圈,系统性打造长三角法律服务一体化示范区、法治化营商环境示范区。
(二)建设情况
1.高能级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法务区建设,将法务区建设项目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并多次对法务区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市委书记陈吉宁调研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时提出,要建强各功能平台,支持企业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支持。2022年10月,《关于支持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提升城市软实力的若干措施》要求,支持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常设性联络机构落户商务区,打造立足长三角、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区域仲裁品牌。2023年10月,《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决定》强调,要发挥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平台作用,提升专业服务水平。2023年11月,《关于推动上海法律科技应用和发展的工作方案》提出,要吸引优质法律科技企业入驻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2023年12月,《发挥城市功能优势 做强律师事务所品牌 加快推动上海国际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的若干措施》指出,要结合地方经济和产业特色,推动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
2.全方位支持。市司法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和闵行区,相互配合、协同发力,为法务区建设发展提供多维度支撑。市司法局出台本市律师事务所在商务区设立同城分所政策,使法务区享有与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相同的审批政策,并帮助协调多家高能级法律服务机构签约入驻。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将法务区建设纳入商务区专项发展资金支持范围,为符合条件的入驻机构提供租金补贴、开办资助等多类型激励政策,并为法务区法律服务机构与数万家商务区企业之间搭建健康有序的互动平台。闵行区充分运用属地资源优势,出台支持打造法务区政策意见,为法务区建设提供资金、人才、行政审批等全方位的支持保障;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区法院、区检察院多次赴法务区开展实地调研,有力推动了法务区的快速稳步发展。
3.强有力推进。为更好推进法务区建设,市司法局、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和闵行区政府于2022年3月共同组建法务区(一期)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相关职能由闵行区司法局和上海南虹桥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虹桥集团)承担。对此,双方选派多名业务骨干共同组建法务区事业部,围绕法务区建设发展各项内容,开展实体运营。为进一步凸显法律服务集聚特点,法务区以南虹桥集团整体承租甲级写字楼-虹桥汇T9的形式,重点打造了法务区核心载体-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大厦。法务大厦立足于提供高能级、全链条、多类型的法律与泛法律服务,并通过机构集聚,实现对涉外法律、知识产权、商事调解、法律科技等重点领域的全覆盖。2023年6月,法务区综合服务中心在法务大厦成立并启用,实现为商务区企业搭建“家门口”法律服务平台,为法务区法律服务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保障,为长三角法律同业人员提供共享办公和法治驿站等功能。
(三)初步成效
1.各类机构持续汇集。截至目前,法务区(一期)3.7平方公里内已落地88家法律和泛法律服务机构,包括38家律所、2家调解机构、1家公证机构、44家法律科技等泛法律服务机构以及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上海市律师协会长三角一体化行业发展研究中心/会员服务中心/联络办公室、上海东方域外法律查明服务中心虹桥联络部三大功能性平台。较法务区正式挂牌时,新增65家,增长率达283%。其中,法务大厦已入驻签约法律服务机构10家,签约面积近80%。
2.协同合作持续推进。法务区着力打造“横向”和“纵向”合作体系。一方面,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北向拓展带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签署《加强区域协同 共同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的协议》,共同促进法律服务业集聚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与闵行区法院合作建立“李国泉工作室”“楼宇法官工作站”;与闵行区检察院合作建立“知识产权检察保护基地”“企业合规检察工作室”;与闵行区税务局合作建立“闵闵工作室”;与上海海关合作建立“海关法律服务工作室”;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合作建立“法律人才实习实践基地”等。
3.品牌影响持续增强。截至目前,法务区内共举办相关法律论坛、沙龙、讲座、研讨会等专业活动58场次,主题涵盖知识产权、法治化营商环境、跨境贸易、合规管理、城市更新等,法治氛围进一步优化,品牌力不断提升。期间,同步接待全国、本市各地区、各行业组织以及法律与泛法律服务机构参观、考察、调研等活动50余次,业内外认可度显著提高。同年9月,司法部部长贺荣在出席第十次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司法部长会议期间调研法务区,对法务区建设给予肯定。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推动专业法律服务机构集聚。运用好法务区现有政策优势,进一步优化支持政策申报指南,强化商务区管委会、闵行区政府对法务区的支持作用,年内实现3.7平方公里内入驻法律和泛法律服务机构不少于110家;入驻法务大厦机构使用面积不低于85%;重点吸引法律科技公司、长三角法律服务机构及外国法律服务机构入驻法务区;加快推动与司法机关、税务机关、海关、高校等机构的合作共建,其中全国和市级合作机构不少于10家,申请设立市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持续加大法务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法,将宣传范围辐射至虹桥交通枢纽区域。
2.进一步发挥服务保障商务区发展作用。完成法务区云平台上线发布,并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范围内宣传推广,鼓励商务区企业等通过云平台获取高效、便捷的法律服务;推动法务区内法律服务机构面向商务区企业、园区、商会等,开展法律咨询、讲座等专题活动;排摸商务区企业“走出去”需求,组织法务区法律服务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保障工作。
3.进一步凸显“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联通国际”功能定位。结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家战略批复三周年相关活动,做好法务区宣介工作;在与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南北向拓展带市、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签署《加强区域协同 共同建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的协议》基础上,建立务实共赢合作机制,并开展项目协作、举办各类活动;鼓励市律师协会、上海仲裁委员会等入驻法务区机构开展高能级的全国性、国际性论坛、培训、研讨会等活动;着力引进相关国际法律服务机构或组织,打造法务区在国际商事、知识产权等领域的法律服务特色品牌。
4.进一步增强法务区律师事务所品牌影响力。聚焦国际商事、知识产权等领域,鼓励优质律师事务所通过设立分所(同城分所)、联营、跨区、跨省合并等方式入驻法务区;重点培育2家专精特色明显、成长性强的品牌专精型律师事务所;积极推荐将法务区内优质律师事务所纳入重点企业“服务包”。
5.进一步健全法务区运营机制。与法律专家、第三方机构等合作,围绕法务区建设开展内涵研究并提出规划建议,开展法务区发展评估,实现法务区发展状况态势感知与政策动态调整;围绕法务区建设发展规划和实际需求,加强运营管理和服务,持续提升法务区品牌影响力和地区活力。
6.进一步提升法务大厦综合能级。围绕“长三角”“涉外法律”“法律科技”等关键元素,着力打造一站式法律服务新平台;依托市律师协会“长三角律师行业发展研究中心”“长三角一体化律师行业联络办公室”和“长三角一体化律师行业会员服务中心”实体化运作,举办长三角律协“会长会客厅”等主题活动,提高法务区在长三角法律服务领域的知名度;推动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入驻运营,并吸引更多高能级仲裁论坛活动落地法务区,逐步形成法务区商事争议解决新品牌,为上海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作出积极贡献。
闵行区司法局
2024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