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政协提案 
关于0703130号政协提案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打造农业实践基地,助力学校劳动教育
编号:0703130委员姓名:杨琰雯
提案
背景:

劳动对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创造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良好基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劳动教育,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近几年,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大家认识到,从教育条线而言,各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丰富多样的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探索劳动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培养学生劳动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然而在校园劳动教育课程稳步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校园劳动教育时间有限,空间局限、内容受限等现状和困难,看到劳动教育优化发展的无限可能。

经过实地走访,在对闵行区农业资源调研的基础上,我们以挖掘农业资源,打造农业基地为突破口,聚焦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发展,提出以下方案。

问题及分析:

(一)闵行劳动教育有发展优化“回归田野”的需求

1、学校劳动教育需要延伸时间。

随着社会、学校、家长、学生劳动意识的不断提升,近两年各中小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提出了明确的时间和任务要求: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初高中综合素质评价也严格规定高中学生三年内完成60学时,初中学生四年内完成80学时(40分钟一学时)的公益劳动。初步计算,学校劳动课加上公益劳动时间,一个初中生一年学校劳动课程时间约为35—40小时,在时间保障上较之以往已经了有了大幅提升。

但是,纵观学生漫漫成长道路,这区区几十课时就显得沧海一粟了。我们再横向与世界各国的劳动教育时间比较,根据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报告显示:美国小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为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2020年数据),相比之下,我们学校劳动教育的时间还有较大的延伸空间。

现在的学校外出劳动实践基本是整个年级为单位,停课一天,大规模集体出发进行。其实充分利用课后服务等相对零散又灵活的时间不失为好的办法,如果学校附近有优质的农业基地结对,就可以用2节课课时或者周五下午早放学等时间,以小队活动或者班级为单位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有区域内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劳动活动就可以打破时间的局限,走向小型化,常态化,增加灵活性。

2、学校劳动教育需要拓展空间。

    二是学生的劳动空间,目前学校劳动空间有两大形式:其一是局限于学校内部,基本设置校内岗位来完成劳动实践;其二是至校外进行劳动实践,这种形式因考虑时空因素次数并不多,高中三年仅一次学农,初中四年也仅一次区级统筹安排的基地劳动实践。通过走访了解,我们发现各校选择的往往是一些耳熟能详的实践基地,比如青浦东方绿舟、奉贤五四农场,大家的首选基本不在闵行本区。闵行学生很少有在闵行自己的农间田头劳动实践的机会。其实前往外区,交通并不便利,路程成本很高。学生进行一次外出实践并不容易,前文已提及往往特地停一天文化课程,但如此宝贵的时间有一大部分耗费在了来回的路上。有区域内的劳动实践基地,学校劳动实践就可以打通空间的阻碍,走向周边,走向“茅篱邻舍”,一方面拓展开发,可以把部分校内劳动挪移至校外,另一方面组织校外劳动实践活动,也可以不用“跋山涉水”,大大提高实践效果。

3、学校劳动教育需要丰富形式。

三是劳动形式,由于现在校内设置岗位劳动(值日生、校当家、大扫除等)为劳动实践的主体,大部分学生的劳动内容为整理文具、扫地,倒垃圾、擦黑板等简单事务劳动。有些学校,巧思设计,会在校内规划出自留田或者是动物饲养角,为学生创设更真实、更复杂的劳动情境,但碍于场地,规模毕竟有限,更何况大部分学校并不具备此条件。所以,劳动形式的单一简单也是当下劳动教育的问题,

在当代,劳动的形式固然是多样的,但作为农耕民族的后代,走向农田,接受农耕教育应该是绝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劳动教育的形式,是需要回归“田野”的,真正脚踏黄土的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也真正在劳动技能的培训中,让小学生形成劳动意识,劳动价值认同感,这更需要专业劳动基础建设配套的支撑。

(二)闵行农业有丰富优质,可后续开发的资源

1、农业劳动教育资源情况。

闵行区虽紧邻市中心,但区内农业资源较为丰富,在农委的持续工作下,我区区内现有获得认证,具备科普基地、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等功能作用的农业学生实践基地12个,总面积达到4145.28亩。其中浦江6个、浦锦2个、华漕1个、马桥1个、吴泾2个。其中有3个实践基地同一时间承载人数可达到1000人。从数量和分布来看,闵行农业作为实践基地已有一定基础,当然还需进一步挖掘开发和优化南北布局。

从质量来看,我区农业有不少优质地产农产品,闵行有闵田悦禾、闵鲜青蔬两大区域公共品牌,闵行农民种的大米、西瓜、水蜜桃、生梨等多次获得上海市各类评比的金奖、银奖、铜奖等。我区的农业产品有不少精品,都值值得本土学生学习了解。孩子走进本区的农业基地,了解本区的农业生产,既能让孩子更好滋生闵行本土归属感与自豪感,又能通过孩子,无形中做好我区农业的宣传工作。

从内容来看,以上农业学生实践基地产业覆盖果蔬、花卉、粮食、经济作物等,提供的实践形式主要以科普(农业科普体验、动物科普体验)、劳作(除草、种菜等)、手工艺品(结草绳等)、创作(插花、草帽绘画等)为主。除了丰富的传统农业劳作形式,还能感受现代化机械化农业给农事生产带来的便利,包括机械翻土、种植、植保、收割等。这种真实情境的劳动回归,能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和校内简单劳动形式比较,基地提供的劳动形式显然更真实、更有趣,更有价值。

2、农业劳动教育资源有很大发展和挖掘潜力。

通过调研了解到,区内现有的农业劳动教育基地总计可提供同一时间承载5700人的接待量,除去节假日、寒暑假,180天计算,可实现最多100万人次的劳动教育时间,而目前上述基地每年总接待量大致为15万人次。这一方面受限于学校劳动实践时间相对集中,另一方面与我区劳动基地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宣传有关,这些劳动基地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存在极大的挖掘潜力。

同时,闵行区还有不少可进一步打造的农业资源,如能考虑南北优化布局,再开发出一批规模体量大小不一的劳动实践基地,不仅能为学校大规模集体性劳动实践提供硬件支撑,还有可能成为成为附近学校小班化日常活动的固定场所,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能大大解决学校劳动活动空间局限的问题。

综合调研情况,一方面学校劳动教育有目标、有需求,对未来有期待,需要打破时间的局限,空间的阻碍,内容的单一,走向田野,回归日常,在教育校本自身创新开发软件的同时,的确需要区域内资源的支撑;另一方面我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实践基地的开发,有条件,有基础,有潜力。如果两者可以高效联动,能开发区域内资源,从空间时间内容上优化学校劳动教育,让学生真正受益的同时,也能让孩子成为最好的纽带,更加热爱闵行的土地,为我区农业的宣传推波助力。

意见和建议:

 基于上述现状,闵行区可以大力挖掘区内农业资源,探索建立和完善一套基于农教结合的实践基地发展计划机制,在促进优化农业发展宣传的同时,也助力学生劳动教育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

由农委牵头,联动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税务局等,建立我区农业基地发展计划。

挂牌基地,提供优质清单。可以大力挖掘区内农业资源,开发打造优质农业基地,由农委、教育局相关部门审核、审批,认定挂牌社会劳动教育基地,农委汇总提供优质农业基地清单。

协作共建,设计优质课程。在农委提供专业知识,给予课程初步方案的基础上,教育局参与设计,共同开发适合不同年龄层孩子,顺应不同季节的优质农业实践活动,形成一个课内短期实践和课外延伸实践结合的课程机制。在软硬件齐备的基础上,教育局给予政策扶持,鼓励区域内学校社会实践、日常劳动实践,优先选择区内农业资源与基地。

统筹规划,提供人员保障。计划推进可能也存在一些困难:如基地专业人员配备不足,专注农业生产与提供实践服务时间精力上的矛盾等。这些都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课程的推广、聘请一些校外辅导员、招募一些社区志愿者等方式,为课程提供更多的专业软件支撑;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结合农忙的淡旺季,错峰安排,统筹协调等方式来协调解决。相信可以在细化的合作中找到农教结合的科学安排和有效路径。

(二)确保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

农业基地计划的执行和落实首先需要由区农委统筹调配,挖掘支持区域内合适发展的资源。其次,需要资金的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本身收益不大,而教育实践主要以公益为主,往往不足以抵消产生的农资损耗。一方面需要区财政加大拨款,确保基地的有效组织,运行和落实,按照每个农业实践基地的规模与情况,合理计算,加大建设扶持,给予农业实践基地以更强的资金政策保障。同时,建议区财政、税务等部门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对承担学校劳动教育任务的农业基地,经审核认定后,可享受区相关财政奖补、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政策,促进农业基地主动参与和良性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教育局给予政策支持,加强联动,将有教育实践经费支撑的活动(如每年春秋游,每位学生每人100元实践活动经费)与农业基地相结合,推动基地良性发展,反向又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品质。

    挖掘区域农业资源,打造农业实践基地,能推动区域内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更能为区域内学生提供真实优质劳动教育场所,激发劳动兴趣、提升劳动技能、培养劳动品质,热爱家乡土地。立足土地,功于学生,互利双赢,和谐共进。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