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对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提出了“四个最严”的要求,即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闵行建设生态人文、宜居安居现代化主城区,更需要对标国际标准,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等级,保障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
1.共享厨房业态问题:目前在城市居民集中、办公集中的区域随着外卖平台的火热催生了一个新的业态就是“共享厨房” 在拥挤的地下室或者停车场毗出一间间厨房,只做外卖档口的小作坊:存在生产环境不透明,消费者无法直接看到食品的生产、加工和储存环境,只能依赖商家提供的图片和描述,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质量把控难度大,一些小作坊式的生产能够解决就业问题,但生产规模大了之后,质量难以控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2.食品产业链条长、新业态新模式多带来的风险:随着互联网、通讯技术和物流行业的发展,食品产业链条越来越长,食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形成了新的食品安全风险。这使得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点,增加了监管的难度和复杂性。例如抖音、微店、微商无证无照销售自制食品、超范围经营、证照不一致等问题仍时有发生,预制菜行业缺少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冷藏类预制菜等产品缺少许可准入审查规范,尚无法纳入食品生产许可。消费者在网购食品时,一旦遇到食品安全问题,由于网络交易的特殊性,维权过程可能较为复杂和困难。
3.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协同性不足:虽已初步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局面,但政府、社会、市场等主体间协同性不足,责任分担与治理过程碎片化,致使相关方责任不明现象时有发生。公众的食品安全知识知晓度和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食品安全工作,社会共治体系尚需完善。
一、完善全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卫健委、食安监、工商部门等相关部门应严格审批食品生产个体经营者和企业的资质,对不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落后产能进行淘汰,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2.进一步加强销售平台监管,利用现有的商超平台,对自媒体和线上食品销售进行严格监管,明确第一责任人,确保食品销售环节的安全可靠。
3.健全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食品安全风险,提高监管效率和响应速度。
4.加大违法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促使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建立共同责任制度
加强部门合作,可以通过联合发文、联席会议等形式,针对生产、采购、销售等多地混合、责任不清的情况,所有相关方都需共同承担一定的责任,突出了责任的集体性和连带性,从严从重处罚相关责任人,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三、加强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教育
加大食品安全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消费者选择安全可靠的食品,同时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形成全社会共同维护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方文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管理等级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或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外卖食品安全隐患问题
一是科技赋能,推动外卖食品安全高效监管。2019以来,区市场监管局持续和美团、饿了么、大众点评等企业开展政企数据交互,依托点评关键词开展大数据分析,筛选蕴含于餐饮消费者差评中反馈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直接匹配对应到相应主体、网格和监管人员开展线下监管。通过数据多跑腿,既提升了餐饮消费投诉举报处理的时效性和监管的靶向性,提高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又构建了亲清政商关系,营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区局智慧监管云中心平台已接收各类差评12540 条,触发预警8805 次,极大发挥大数据治理的靶向功能。2024年4月,区市场监管局首次根据大众点评的高频差评提示,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四号行动,对今年以来所有网络餐饮差评预警推送的经营主体,重点选取了20 家火锅店、日料店、烤串店等高风险单位,围绕火锅底料中非法添加罂粟壳等违禁物品、反复使用煎炸用油、无证经营、掺杂掺假、生食水产品等高风险食品等方面开展专项行动,并完成专项监督抽检12 批次,检验结果全部合格。全年共完成食品经营环节监督检查36851户次,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5236批次,总体合格率98.01%;开展食品快速检测16577批次,阳性发现率0.04%。二是排查外卖食品食品安全隐患,提升网络订餐整体水平。主动加强与网络订餐平台的对接,落实外卖加工场所卫生环境,配送人员的健康资质管理等工作,登记建档、动态管理,防止“无证”“套证”、幽灵外卖现象。加强对网络订餐消费投诉的处置,包括在投诉举报平台设置关键词、及时处置网络监测发现的食品安全风险线索、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公开曝光违法违规,增强消费者对网络餐饮服务的信任度,提高网络餐饮服务的整体质量和安全性。2024年6月、9月,市场监管局两次在全区范围内开展餐饮外卖食品安全专项检查,以城郊结合部为重点区域,校园周边、园区、农贸市场为重点范围,检查美食城及卖餐饮单位500余户次,共发现食品安全风险隐患58户次,已全部责令改正或现场处罚,督促下线40户次。三是加快探索无感监管,助力提升监管精度。全速推动“互联网+明厨亮灶+非现场执法”体系建设,开展非现场执法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使无感监管、透明监管、穿透式监管在食品监管重点环节领域走深走实。今年,闵行区市场监管局的食品领域非现场执法模式被上观新闻、上海电视台、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相继报道,运用数字赋能、首创穿透式监管,开出全市首张“互联网+非现场执法”罚单,成为响应上海7.0版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基层生动实践。截至目前,重点餐饮企业、生产企业接入明厨亮灶“互联网+非现场执法”2690路,全区中小学校园食堂后厨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的100%覆盖。通过以上途径完成非现场执法6841次,发现并整改问题3328个,问题发现率为48.6%。四是推动餐饮综合监管,大力提升监管效能。联合制定《关于开展闵行区餐饮业跨部门综合监管“一件事”工作方案》,建立餐饮业跨部门综合监管机制,形成闵行区餐饮业跨部门综合监管“五个一”工作机制,明确底数清单,工作任务分工及跨部门综合监管要素字典,并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组织开展跨部门联合检查。着力整合对餐饮业的监管事项,做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率先实现监管力量由“九龙治水”模式向凝聚合力转变。五是强化问题发现导向,发挥监督抽检优势。区局紧密围绕市局的总体部署,结合本区实际,以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为核心,科学部署、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工作。通过强化监督抽检,提高问题发现,努力维护全区食品安全。同时,区局还注重优化抽检流程,充分利用预警小程序,避免重复抽检,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全年共完成食品监督抽检5236件,检测合格5132件,发现不合格104件,其中食用农产品93件(占比89.42 %),主要为蔬菜、水产品和禽蛋,总体食品安全合格率98.01%。针对薄弱环节、重要节点、重点领域和热点舆情等,组织开展各类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专项,并以云中心网络餐饮重复预警的经营单位为重点开展集中抽检,及时发现问题隐患,保障消费者饮食安全。
二、关于网络平台(例如抖音、微店、微商)等新业态模式带来的食品安全风险
一是强化预制菜的食品安全监管。预制菜产业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食品产业,上海在预制菜标准方面,结合产业特点,2023年12月底,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发布《预制菜》《预制菜生产加工卫生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为处于“风口”中的预制菜产业立规。其中,首次提出“复原率超过70%”这一指标,探索预制菜产业化规范标准体系。同时,根据不同分类,梳理汇总了相应的食品安全标准,为生产企业提供更明确、更规范的要求。在预制菜行业准入门槛方面,上海结合实际,制定了《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方案》针对非即食冷藏预制菜类产品,明确了非即食冷藏预制菜类产品生产场所、设施设备、设备布局与工艺流程、人员管理、管理制度等要求。2023年12月,上海市食品安全联合会成立了预制菜专委会,组织开展了2023年预制菜复原率专家测评会上,对36组市售预制菜和现场烹饪菜进行盲测综合评分,测试预制菜复原率,并向社会推出了“预制菜臻味榜单”。在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上海也在积极探索推动预制菜产业集群建设,在消费端,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进一步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综上所述,对预制菜行业的管理不断在完善,预制菜是工业化产物,本身就具有可控性强、易于监管的特点,只有通过企业和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有效促进预制菜行业的健康发展,提升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度和满意度。二是加强网络平台投诉举报处置工作。根据市场监督管理投诉举报处理暂行办法规定,对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和通过自建网站、其他网络服务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举报,由其住所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对平台内经营者的举报,由其实际经营地县级以上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理。认真做好12315、12345热线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置,按时办结率实现100%。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16418件,未发生市食药安办督办、市热线办协调督办案件。进一步落实有奖举报制度,全年收到并申报举报奖励件96件。三是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不断深化。线上着力打造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链条,积极推进食品安全信息追溯管理工作,加快实现食品安全监管“全程留痕,信息可追溯”。目前,闵行区应追溯食品生产企业14家,注册率、上传率100%;应追溯餐饮单位1937家,实际注册率、上传率100%;应追溯流通单位283家,注册率、上传率100%。加强日常督查,每周在工作群里通报未追溯单位,指导其及时落实追溯要求。针对未按照要求注册上传信息的单位,2024年制发责令整改320家次。四是全面开展“你点我检”活动。紧紧围绕“一老一小”、高校食品安全、ATP网球大师赛、进博会等重大活动,广泛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同时通过区市场监管局“知质电台”品牌,宣传“你点我检”活动,科普食品安全知识,鼓励引导市民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共治。全年共开展“你点我检”活动42次,征求各类食品300余种,完成抽检1300批次,合格率99.03%。五是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得到有力遏制。区市场监管局对各类食品违法行为一般程序案件立案974件,入库罚没款513.43万元;区城管执法局开展联合整治594次,食品类案件202件,罚款5.53万元;区农业农村委立案查处食品类违法案件3件,罚没款4580元。区公安分局严打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侦办食品类案件8件,其中行刑衔接案件8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1名。
三、关于社会共治协同性不足
一是“两个责任”全面落实落地。除市场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责任以外,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食品安全办主任会议精神,把“两个责任”(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作为推动食品安全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全力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截至12月31日,“沪食责”小程序上正常包保主体数为27848户,在职在岗包保干部数为2218名。2024年全区各街镇村居包保干部共开展包保督导78186户次,发现问题数948个,整改完成率为100%。市场监管总局出台《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以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管理人员“三类人”通过管好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三件事”,记好每日食品安全检查记录、每周食品安全排查治理报告、每月食品安全调度会议纪要“三本账”,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的《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有力提升了食品风险防控水平,切实落实了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科普食品安全和反食品浪费知识,倡导健康饮食。6月底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以来,区及各街镇相继启动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展现场宣传、培训讲座等各类宣传活动80余场次,发放宣传册、宣传品等8万余份,通过公众号等宣传信息1500余条。区食药安办联合江川街道、浦锦街道等单位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主题日活动,举办“知食”大讲堂,全面展示食品安全监管成果,提升市民的社会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多渠道广泛开展宣传。围绕巩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要求,宣传食品安全正能量,普及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知识,增强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发布食品安全信息4500余条,在社区报刊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告示等2000余条。全面开展食品安全“八进”宣传活动,推广“公勺公筷”文明用餐行动,开展“食安封签”培训和宣传,推广使用“食安封签”,全年发放近1000万张。区科委科协利用科普基地、科技“三下乡”开展各类食品安全宣传活动50场。全区建成食品药品科普站(馆)、科普角等合计35个,15个科普站申请验收市级标准型科普站。
(0706202)号答复意见.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