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并且对儿童的一生发展和家庭社会造成显著影响,是值得全社会关心的话题。2016年底中央22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反复多次提到要加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据近期发表的中国学龄儿童心理健康状况META分析的数据,我国学龄儿童青少年心理异常的发生率达15.6%,2003年我们在上海进行的调查显示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15.23%,自杀未遂1.74%。浦东新区8-12岁儿童抑郁障碍的患病率为1.6%,其中最为常见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患病率达5%。
目前,学校和医院分管着儿童青少青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的两端,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学校非常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但由于缺乏专业的筛查评估和诊断资质,无法明确判断心理行为问题的性质,常常把心理障碍当成思想品德问题,即使学校老师认为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障碍,家长也往往对学校的意见抱着怀疑的态度,造成学生的心理障碍难以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往往要到严重影响社会生活功能才被重视,甚至出现自杀等严重后果。另一方面,医院对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障碍的诊治缺乏来自老师的意见,往往只能凭借家长和孩子的一面之词,信息不全可能导致诊治的偏差。心理障碍的治疗也需要学校的配合,才能使患儿能顺利回归学校和社会。在没有医教沟通机制的情况下,家长成了连接医院和学校的桥梁,但家长不是专业人士,或出于各种原因,很难准确传达双方的意见,医教双方无法进行有效沟通和配合,影响儿童期患儿的整体康复。因此,2018年1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闵行区教育学院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内创新成立了区儿童心理健康医教联合体,闵行区实验小学、东华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园小学和上海市实验学校西校成为首批医教联合体实验学校。
儿童心理健康医教联合体的构建,将搭建医教协同的桥梁,共同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医教联合体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 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针对一般人群:将利用学校和医院各自的专业资源,让老师进医院、医生进校园,共同对儿童青少年、家庭及其专业人员开展科普教育,提高学生、家长和非心理专业老师、医生对儿童心理问题的知识水平和识别能力,消除病耻感,改善治疗依从性。
2. 心理问题的早期筛查和评估诊断的协同——针对高危儿童青少年:医教双方共同制定心理问题筛查内容和方法,由医院提供筛查工具,由学校确定筛查对象,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高危对象的筛查,筛查阳性的儿童青少年推荐到医院进行专业评估诊断,促进学生心理障碍的早期发现。
3. 心理问题干预和治疗的协同——针对问题儿童青少年:医院根据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的评估结果,制定综合治疗方案,在家长的认同下,通过医教联合体,反馈学校,促进学校对治疗的配合和理解,调整学业要求和教育策略。医教协同培训心理骨干教师,制定行为干预方案,在学校层面开展针对特定心理问题学生的行为干预,纠正不良行为,塑造健康行为,并进行疗效评估和随访研究。
4. 慢性疾病儿童康复过程的协同——针对慢病康复儿童青少年:对于存在心理障碍或其他慢性疾病的儿童青少年,在治疗康复的过程中,通过医教协同机制,在家长的认可下,定期举行医教沟通会,尽最大可能维护和改善学习生活功能。
区儿童心理健康医教联合体的有效运作,可以充分利用区内医教资源,将儿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区教委、学校有机联合起来,形成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的闭环,促进区内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的早期识别发现和早期治疗,提高老师家长的心理健康意识和知识水平,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进行长期随访和全程管理,提升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人健康发展。
作为创新之举,医教联合体的运行在国内尚无先例,也无现成的机制可用。目前闵行区儿童心理健康医教联合体由闵行区教育学院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共同管理,具体工作由闵行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理科负责运作。具体工作包括科普讲座、筛查评估、双向转介,就诊绿色通道,教师培训,个案研讨,协同行为治疗,教育特别支持,建立专用数据库等。学校由心理老师专人负责联络实施,医院由心理科指定专人负责联络安排具体工作。
由于跨越区卫计委和教委以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3个行政管理部门,建议区政府协调落实行政管理机制,包括明确区级、局级、院级、校级的具体主管部门和人员配置,并保障合理的经费支持,使医教联合工作能顺利开展并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