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掌握着专精尖技术的技能蓝领成为市场上备受青睐的中高端人才。特别在制造业企业在转型发展阶段,对技术人才,特别是高技能型工匠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旨在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从教育源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企业面临“招工难”的困境。不少企业,尤其是制造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最主要困难就是“技术人才缺乏”。一方面是技术人才总量还不足,另一方面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匹配度不高。另外,技术人才、高级技工培养周期比较长,有的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学习磨炼,也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
面对技能型人才缺口的需要,建议夯实教育源头,加强区域职业技术人才培养。
1、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如以产业园区为基础,形成政府、企业、学校等多方参与的产教联合体,有效推动各类主体深度参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定期发布区域企业招聘需求,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以及与实际应用的匹配度。
2、提升职业学校办学能力。优先在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实现动态精准匹配。
3、政府在政策上支持产业园区、企业和学校以及学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支持开办实践基地,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和企业员工培训,培养更多受过专业规范教育培训的技术人才,提高技术人才在社会中的占比,满足市场和企业发展需求。
4、提升产业园区周边公共服务配套,助力企业招得到人,也留得住人。
对区七届人大三次会议
第0703076号代表建议的会办意见
办理结果:已经解决
公开属性:建议公开•全文
区教育局:
董事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现将会办意见告知如下:
2021年,区人社局联合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总工会修订出台《关于进一步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闵行区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闵人社规〔2021〕5号),首次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纳入使用区级统筹资金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中,进一步培养适应本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促进提升区域技能水平和技能培训质量。
2022年,区人社局联合区教育局制定《2022年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办法》,分级建立指标体系,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校企合作实践方式、人才培养规模等内容进行项目打分和验收,进一步明确项目内容,确保相关扶持满足企业基地建设和人才队伍培养,并积极筛选区内企业和中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项目申报。2022年11月,闵行区共有16家基地进入评估,11家基地评审通过并完成公示认定。
下一步,区人社局继续做好地方教育附加政策的线上线下宣传与解读,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自行或者委托培训机构,开展各类补贴性职工职业培训,并联合区教育局在2022年区级产教融合基地及新型技师学院申报单位中,探索定制技能培训项目,深化校企合作项目制培养模式,围绕重点产业,通过技能培训、双师带徒、设备共建共享、竞赛交流等形式构建多方协同的技能人才发展机制。
闵行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2023年1月31日
会办单位通讯地址:莘北路168号2号楼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 林晓佳 电话:33883820
加强职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是支撑中国制造的重要力量,对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招工难”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新型问题,其不仅关系到国家劳动力市场的稳定发展,而且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影响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在听取人大代表对企业目前存在高技能人才紧缺现象问题反馈后,区教育局也深入思考了这个问题,目前企业出现“招工难”已成为普遍现象,从教育层面,“招工难”的出现,确实有职业技术教育结构失衡的原因,也有社会认识深层的原因,结合职业教育实际情况,提出一些解决对策,加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建议,旨在缓解技工荒现象,为国家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推力。
一、“招工难”原因分析
就目前而言,从企业内部来看,企业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不匹配,随着企业的不断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人员自身能力和岗位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企业自身的招聘渠道不够丰富,招聘方式单一;企业对员工的培养存在不足,内部培训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对于技术人员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技术人员归属感不强。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发展不协调,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大慢于普通高中的发展,职、普比严重失衡,大多数职业院校设置的专业面向社会服务业较多,如文秘、财会、商务、外语等,这些专业更吸引家长,而专门为制造业培养一线技工的职业院校数量不多。同时在社会上,也缺乏技能提升的培训机构,工人进修学习的机会和渠道少之又少。
从社会认识深层分析,人才观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公众的“轻工”思想是一个根本的社会性问题,重文凭,轻技能,年轻人都不愿意当工人,从而导致技工类学校生源短缺,大多数学生家长都希望孩子即使选择再差的高中也不上职业高中,宁做办公室不做工人。
二、“招工难”解决对策
解决“招工难”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学校三方共同努力,离开任何一方都不能取得理想效果。
(一)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才培养与评价战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工职业培训制度,让技工人员一技在手,就业有前景,升学有前途。
为贯彻落实《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沪委办发〔2018〕24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分配使用办法加强企业职工职业培训的实施意见》(沪财发〔2020〕7号)、《关于各区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沪人社职〔2021〕51号)和《闵行区技能提升行动计划(2018-2021年)》(闵委办发〔2019〕3号)文件精神,闵行区人社局、财政局、教育局和总工会于2021年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使用地方教育附加专项资金开展闵行区职工职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准落实职工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培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高技能人才培训、技师技术更新培训、岗位练兵培训、转岗培训、学徒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职业资格),以及相关的专业技术急需紧缺、岗位培训项目和非全日制的中专、大专、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专项补贴政策。
该文件同时出台了“关于使用区级统筹资金支持高技能人才培养 的附件方案,支持企业专业研发,推动首席技师资助、技能大师工作室资助、推优选能获评荣誉、新型学徒制、高师带徒培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基地建设、职业技能竞赛培养选拔、晋升技师、高级技师、创新工作室培育、当代工匠培育等十一个项目,这一系列的经费资助政策旨在加快培养本区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队伍。
(二)企业革新用工理念,自身积极缓解“招工难”问题。
关于“招工难”问题单靠政府是远远不够的,企业自身还要革新思想观念,及时分析新时代下技工人员的新需求,并对传统的用工理念进行创新,提高“蓝领”技工的地位和待遇,让工匠人在社会群体中更“吃香”,有一定的职业声望,增强技术工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获得感,进而积发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企业要加强对技工人员的培养投入,切实改善培训体系滞后等问题,拓宽技工人员个人发展渠道,培养一批企业技能专家和技术工人,扎根基层、扎根专业。同时,企业的政策上要向技能人才倾斜,打破技工人员成才成名成家的桎梏和壁垒,给予那些有突出贡献的技工应有的社会地位,让技术工人真正成为企业的“香饽饽”,激励一线员工的自豪感,结合政府高技能人才的补贴政策,提高企业技能人才的等级补贴,让匠心真正生根,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人才辈出的新机制,变人才优势为科技优势和经济优势,建设企业内部一支数量多、质量高、技术过硬的技术能手队伍。
(三)加快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进一步确立为就业服务的思想,承担企业技工人才培养的任务,加强校企合作,培养更多实践型人才。
针对代表提出的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优先在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领域,打造一批核心课程、优质教材、教师团队和实践项目,及时把新技术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引导职业学校紧贴市场和就业形势,完善职业教育专业动态调整,实现动态精准匹配。具体工作措施如下 :
1.闵行职业教育现状分析。闵行现在有区管公办中职校2所,行业办学中职校6所,民办高职1所,新建公办高职1所,含技工类的中职专业有数控、工业机器人、汽车维修、园林绿化、服装制作、智能楼宇、建筑工程造价、人工智能等;含技工类的高职专业有智能机电技术、机电一体化、智能机器人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建筑智能、建筑工程造价、建筑室内设计、服饰设计、园林绿化等。目前中职在校生7800多人,教师1480人,高职在校生7000多人,教师500多人。
随着产业的升级,职业院校单独依靠自身力量,要培养出达到企业期望的高级技工是有困难的,只有校企深入合作才能提升职业院校办学能力。
2.社会技能培训现状分析。其实职业院校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社会技能培训,职业院校近几年融入了很多新技术新工艺,需要积极探索和强化社会层面的企业员工培训,不仅能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对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研究,也能快速培养企业员工的发展,以些缓解人才供需失衡。近几年,闵行区人社局、教育局始终支持新兴职业培训发展,一是鼓励职业院校紧缺领域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借助大数据与“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平台与手段,搭建区域职业教育人才信息共享平台,建立“培训+就业”联动机制,依托区内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与相关重点企业合作,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项目,为企业招工和学生实习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力求“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的效果,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二是依托区域职业院校优质资源,用好用足地方教育附加费,持续做好技能提升补贴工作的宣传,鼓励辖区内企业发动企业职工参加社会技能等级认定项目,获取相应的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并享有配套的获证补贴;三是积极做好区内产教融合基地建设,鼓励企业以校企合作拓宽人才培养模式,为闵行企业提供适应地方产业发展的技能培训,缓解企业高级技工荒。2022年,闵行区使用地方教育附加费支持企业职工培训达300多家企业,2万员工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区属2所职校开展社会培训逾2203人次,职业技能鉴定近5899人次,区内产业工人提升学历教育近300多人。
3.培养模式改革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效率。近几年,依托上海闵行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根本,以改革人才培训模式为核心,通过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力度与整合课程资源等手段,解决职业教育技能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与学制年限之间的矛盾,形成“任务引领,过程导向”的职业教育特色。以区域重点产业“智能制造”为抓手,推动工业机器人、数控技术等技工类专业的内涵建设,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4.推进“双导师”制度,企业高技能人才引领职业教育。在区教育局、区教育学院、职教集团等多方联合,围绕“十四五”教师培训计划与职业教育提质创优目标,组建了区级“种子基地”、教研中心组与名师工作室等机构,校企共建师资队伍,通过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教师赴企业挂职实践,聘用企业层面的好技术能手、首席技师、大师工作室等社会资源,引领学校名师工作室、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的发展,推进“双导师”制度等举措,成立企业大师工作室、双导师+企业真项目等模式,利用政府的相关补助政策,让更多企业技术骨干走进学校,开展深度产教融合,建立一批产教融合基地,以此解决学校教学脱离企业用人目标的问题,让企业和院校的高技能人才更加愿意投身到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中,助力缓解“招工难”问题。
5.加强“校企合作”,及时调整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2020年至现在,受疫情影响,企业出现了复工困难、用工短缺的情况,各行业发展滞缓,职业院校也面临毕业生推介不畅、帮护不准的问题,“就业”和“用工”都形势严峻,遇到两难。越是这种非常时期,职业院校更要加强与行业协会、企业之间的互动互融,通过“校企合作”了解行业和市场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科学构建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和人才评价方式,实施“政企校协同、产教训融合、工学研一体、闭环式培养、迭代式推进、高端化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在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为职业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打下扎实技能基础。
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
2023年 3月 31日
承办单位通讯地址:七莘路400号 邮政编码:201199
联系人姓名: 隋明 蒋黎文 电话:1391756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