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要准确把握2024年经济工作的政策取向,在政策实施上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在政策储备上打好提前量、留出冗余度,在政策效果评价上注重有效性、增强获得感,着力提升宏观政策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效果。”等与政策相关的重要指示。
今年,我区将出台新一轮产业、科技政策,如何做好涉企政策效果的有效评价,加强政策制订的统筹,强化政策宣传实施的协同对于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显得至关重要。
去年,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企业等方式,听取了一批代表性企业、街镇(工业区)、职能部门等的意见建议,了解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在具体条款、操作细则、申报程序、兑现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调研中发现各方对涉企政策存在如下共性问题:
一是涉企政策品类多,缺乏聚焦和整合。目前,我区现行的涉企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政策、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就业政策、金融政策等等;产业政策包括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企业技术中心、特色产业园区、产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等专项政策;科技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科技园、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等专项政策;金融政策包括企业上市、金融业等专项政策。林林总总的涉企政策加起来约超30余项,涉及发改委、经委、科委、人社局、财政局等多个部门,对于企业来说太过复杂。而品类繁多势必造成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的支持不够聚焦,对企业的支持不够精准,难以对产业生态圈构建提供有力支撑。政策之间亦存在同质化认定、金额涵盖,导致企业存在重复享受或因先获得了较低额度政策条款的支持而未能再申请较高额度的类似政策条款支持的情况。
二是政策宣传多头,政策申办还不够便捷。因各类政策由不同单位负责实施,而每类政策里的条款又由各单位里不同科室负责落实,故在政策宣传时较为分散,导致企业加了很多微信群、关注了很多公众号、参加了很多政策培训,却依然觉得未能全面了解政策,亦无法分清政策咨询和申报的主体部门,政策信息零散、获取效率低,不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目前,虽在区政府“一网通办”中设有惠企助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但企业反映通过平台只能办理较少的惠企政策(较多政策需登录企业服务平台办理),且有些条目主管部门、政策详情也存在错误,无法实现“一站式”通办。同时,很多市级政策的区级匹配资金仍需企业重新提交纸质材料进行申报,这类材料完全可以通过市区部门加强沟通来让企业真正实现“免申即享”。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加强统筹管理、强化协同联动、放大组合效应:
一是加强政策制定与评价时的统筹。建议区政府明确一个牵头部门,统筹全区惠企政策的制定与评价,对各条线的政策统一把关,推动政策体系间再归并,政策体系内部再整合,政策体系效率再提升。对相似政策予以归并,对政策重点予以明晰,更加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未来产业培育、领军企业培养,使惠企政策数量“精”、质量“精”。建立政策绩效评价长效机制,归并各部门独立的企业数据库,建立统一的全区扶持企业数据库,对扶持企业进行常态化跟踪回访,加强扶持后企业发展数据、政策评价、政策诉求等方面信息搜集,并根据相关信息动态优化政策体系,提高政企粘性,提高企业的获得感。
二是建好高效管用的政策统一宣传、申办平台。建议充分发挥“一网通办”作用,整合各部门惠企政策清单,实现政策一口发布、一口宣传、一口查询、一口申办,做到详略得当,既有详实的政策文本,又能在政策宣传和申报环节从企业视角打包涵盖科技创新引领、人才集聚保障、企业发展壮大、金融创投服务等一揽子政策,可以按照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打包,每一类政策条目和文字不用多,只要企业亟需的具体条款和申报流程简要提示即可,方便企业查询和办理。深化“免申即享”,提高市区协同、部门间协作,凡是政府部门有的信息企业均可免于提交,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现“免申即享”,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切实提高为企服务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