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议提案 > 代表建议 
关于0706090号代表建议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增强“大零号湾”科创策源能力,打造科学、科技、科创“三科之城”建议
编号:0706090代表姓名:刘军
代表建议
背景:

上海市将“大零号湾”定位为科创策源地,其建设正处于从基本框架向核心功能提升的重要蓄力阶段。科创策源能力的核心要义在于"策源",突出体现在基础研究、"卡脖子"攻关、成果孵化转化、生态体系构建等方面,可以归结为“科学、科技、科创”三个关键词。

经过与区科委、大零号湾投资发展公司、零号湾创业投资公司等政府主管或派出机构开展深入调研,同时走访相关企业,探索、研究、分析了科创策源发展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问题及分析:

1、以需求为导向的科创链渠道不畅

科创主体如何在“社会需求—技术路径—创新课题”的双向循环中找到合适切入点是创新能否落地的首要环节。企业直接与社会链接,对经济、市场最为敏锐。很多“卡脖子”技术,往往是从市场与产业发展中最先显现的,不少“真问题”也都来源自企业最真实需求。而高校更多关注创新本身而非应用,同时信息封闭,与产业端缺少互动。大零号湾累计注册企业3200余家,实地入驻企业700余家,交大、华师大等高校直接转化项目约85个,按实际入驻企业计算平均只有0.12个/家,以需求为导向的科创链渠道明显不畅。

 2、科技金融体制的配套不足

大零号湾企业近60%为科技型小企业,核心区1800家企业平均营收只有268万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很多处于初创时期,利润和现金流都是负值,对资金等资源的需求迫在眉睫。由于科创活动存在一定风险,高风险高价值研究的前景也很难在前期量化评估,因此市场化金融机制对此类企业通常缺乏有力支持,导致企业发展资金长期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影响企业起步以及后续长期健康成长。

 3、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条件欠缺

从产业链角度,科创策源不仅要创新,还要构建产业链,科创只有实现产业化才能实现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形成上下游优质企业集群协同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生态。并且,科创企业成长、壮大到一定程度,尤其是进入产业化阶段,还需要提供承接企业溢出的配套服务和产业承载功能。

大零号湾总面积17平方公里(包括两所大学),并且很多是非工业(或生产)用地,已投入运营载体16个,总占地面积537亩,地上建筑面积约38万方,显然无法满足日益壮大企业的需求。例如,上海唐锋能源科技公司主营燃料电池新能源业务,研发在淡水河畔科创园,制造生产只能放在临港新片区。类似案例很多。

 4、科技创新策源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滞后

按国际成熟经验,对创新策源地创新能力进行评估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大零号湾企业涉及多产业门类,如高端装备143家、人工智能125家、新能源领域约80家、生物医药约78家,研发费支出占 GDP 的比重超22%,超全市平均水平一倍。目前建设方案中提到的指标中没有充分体现科创型小企业的特点,不能很好地评价其创新策源功能及对经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对比国外典型科创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还不成熟。

 5、科创人才引育机制的不平衡、不完善

大零号湾建设不仅需要高层次科技人才,也需要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服务人才等,当前从业人员约8000人,远远不满足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引进关键人才的同时,更需要自行培养,这样才能长期稳定输出各方面人才,保障科创活动的落地。当前较侧重于引进领军人才,针对如何引进其他人才,尤其是自行培养机制方面略显不足。

意见和建议:

1、建立科创链的双向沟通渠道

1)建立高校与企业的定期信息交流会议(线下),充分了解相互需求,促进双方合作意向,探索产学研融合新范式;

2)建立“大零号湾科创课题/技术需求平台”(线上),定期发布企业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以及高校正在或能够进行研究的核心前沿课题,让双方自由双向选择;

3)交大有发布《上海交通大学“科研年报”》,内容包括科研(概况、国家973&自然科学基金、纵向项目、代表性产学研项目)、论文著作、成果奖励(代表性成果、科技奖项)、科研基础设施等,充分展示了科技活动全貌与细节。园区可以组织相应宣讲活动,实现需求对接与后续合作。

 2、建立多渠道、多层级的科技金融体制

1)支持社会资本设立科创种子、概念验证、中试、科技成果转化等各类基金,配合风险投资、PE等私募,建立精细化多层级基金体系,以匹配不同类型、发展阶段、资源状况的企业需求;

2)优化基金运作和监管尤其是绩效考核、退出等机制。最近热议的深创投密集发起回购诉讼事件值得各方深思。当政府或国有资本作为有限合伙人时,需要考虑对科技项目成功率的容错机制,研究符合客观科学预期的研发成功率标准,支持初创科技企业跨越“死亡谷”,真正发挥政府投资基金的表率引导作用;

3)探索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公司的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

4)健全重大科创攻关风险分散机制,建立科技保险政策体系,进一步优化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

 3、建立“研发-转化-生产”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

大零号湾需要考虑更大范围区域对于科创企业定位的便利程度:

1)参考同样属于产业先导区的张江和临港。例如,张江的发展与众多专业园区密不可分,张江医药谷、浦东软件园、张江集电港等都是专业领域的发展标杆。大零号湾可充分利用闵行区的资源,辐射至周边如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马桥产业区等区域,提供产业承载和配套服务。

2)完善产业在国内梯度有序转移的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例如,科创在大零号湾即研发放在大零号湾,公司注册在大零号湾,产业承接可以推向全国甚至全球。

 4、建立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涵盖科创、经济、社会等多方面:

1)主要指标:研发投入占地区GDP、发明专利、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高水平科创成果(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等)、科技产业体系(高新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等)、高能级科技服务品牌(知识产权服务、数据中心等)。

2)参考国外典型科创评价指标体系。例如:A)全球创新指数(GII),B)硅谷指数,C)欧洲创新记分牌,D)全球创业生态系统;

3)为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跃进式举动,建议增加考虑如知识产权、Know-how转化为实际产出的相应指标,例如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许可率/转让率/作价入股率等,将无形资产逐渐转化为经济动力。

 5、建立科创人才的联合培养机制

大零号湾入驻企业的科创性质决定了当前阶段对科学家、高层次工程师等高水平科创人才的需求相对迫切,可以实行以下举措:

1)探索建立项目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鼓励高校、企业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实践基地,培育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2)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交大于2022年12月成立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目标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充分利用此资源,建立联合培养机制是解决长期自行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