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高市民自救互救能力,2025年拟在千人以上居民小区增配1450台自动式除颤器,这是一件极好的事情。截至2024年底,我区已培训3.2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这些应急救护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了AED的使用方法和心肺复苏技能。增配AED,不仅提高市民救护能力和水平,更好把握急救的“黄金4分钟”,真正体现了“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理念。
1. 培训覆盖不足:虽然已有3.2万名持证应急救护员,但相对于全区居民数量,这一比例仍然较低。部分小区缺乏专业的培训师资和设施,导致培训难以普及。部分参加过持证培训的人员,未能充分发挥技能优势。
2. 宣传不到位: AED的宣传和普及工作尚不完善,部分居民对其位置和使用方法仍然不了解。缺乏有效的宣传渠道和手段,导致AED的知晓率不高。
3. 居民意识薄弱: 居民对心脏骤停和AED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自救互救的意识。在紧急情况下,居民往往难以迅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行动。
4. 缺乏演练和培训:小区内缺乏定期的急救演练和培训,导致居民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在紧急情况下,居民可能因缺乏经验而难以有效应对。
1. 加强应急救护员培训:一是加大对应急救护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和覆盖面。二是鼓励更多居民参加应急救护员培训,提高小区内持证应急救护员的比例。三是对已参加公益持证培训人员,主动向单位和社区报到,弘扬志愿精神营造良好社会风尚。
2. 加大宣传力度:一是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宣传AED的位置和使用方法,提高居民的知晓率。二是利用小区公告栏、微信群等渠道定期发布AED相关信息和急救知识。
3. 提高居民意识:一是加强心脏骤停和AED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自救互救意识。二是鼓励居民学习急救知识,掌握AED的使用方法和心肺复苏技能。
4. 定期举办演练和培训:一是在小区内定期举办急救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居民的实际操作能力。二是邀请专业医护人员或应急救护员进行现场指导和演示,确保居民能够正确掌握急救技能。
5. 建立AED管理系统:一是建立完善的AED管理系统,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情况和维护状态。二是确保AED在紧急情况下的可用性,提高抢救成功率。
综上所述,通过加强应急救护员培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居民意识、定期举办演练和培训以及建立AED管理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居住小区内AED的使用率和救治效果,为居民的生命健康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