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强调要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市政府已批复同意了《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区委也提出“一南一北”发展战略,“大零号湾”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更是上海科创中心的重要策源地。
目前,闵行老工业基地共有可收储再出让土地524.5亩、存量自主转型项目168.74万方和低效小园区升级项目10.65万方。作为大零号湾发展战略的核心承载地,闵行老工业基地也肩负区七次党代会赋予江川南部振兴的历史使命,要站位全局服务大局实现跨越。
闵行老工业基地的存量地块涉及电气、华谊等市属集团,作为南部振兴的重要策源地又需要高校科研成果、龙头企业、社会资源等的合作、整合,因此实现存量资源转型发展是当前主要的瓶颈。
闵行区政府要尽快制定专项的扶持政策,设立专项工作办公室,协调有关存量地块的转型发展工作。主要建议如下:
1) 建立顶层协调与决策机制。市、区层面加大统筹协调,加大推进包括市属国企在内的存量资源服务于闵行区南部振兴、上海科创中心重要策源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长极的战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速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
2) 加大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将战略中心、新业务、新投资等项目优先考虑存量转型地块,给予更多调规、提容等方面的支撑,给与更多的投资配套政策扶持。同时,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企业、院校之间协同创新平台,发挥装备制造业对于大零号湾科创园区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撑。
近年来,闵行区紧紧围绕聚焦资源紧约束下产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四个论英雄”的产业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产业资源转型发展,通过土地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资源紧约束瓶颈,在产业地图编制、存量土地转型机制(18+2+X)、差别化政策、鼓励市场主体参与等方面都有很多改革创新举措,形成了一系列提升产业能级和经济密度的创新举措。2月27日,上海正式发布《推进“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旨在进一步增强科创集聚区“科技属性”,更好发挥引领和策源作用,加快形成创新“核爆点”。“大零号湾”功能区建设为闵行区尤其是南部地区进一步优化载体空间布局、推动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发展环境。
一、现阶段工作进展
(一)政策扶持与资源投入方面
一、新修订了《闵行区产业用地项目准入、经营性用地研判运行工作导则》,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通过健全用地产业准入、综合效益评估、土地使用权退出等机制,将项目建设、投入、产出、节能、环保、本地就业等经济、社会、环境各要素纳入合同管理,实现产业用地利用管理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导则覆盖了闵行区2035总体规划、单元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产业基地、产业社区、零星保留工业用地及战略预留区内的新增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存量产业用地提高建筑容积率、房屋土地转让、原划拨土地转出让、存量产业用地转型、司法拍卖产业用地、房屋租赁类等产业项目、产业用地地价与绩效联动、经营性用地中商业、商务办公等用地出让等项目。
出台《闵行区产业结构调整专项补助办法》和操作细则,对符合条件的转型企业予以扶持。在腾笼换鸟、产业用地二次开发方面,我区已经建立区经委和街镇(工业区)联合工作机制,并把存量用地挖潜增效、落后产能调整作为对街镇(开发区)年度专项考核指标之一;
二是在鼓励产业用地混合使用方面,根据《闵行区产业布局规划方案(2018-2025)》(闵府发[2018]23号)文件精神,以“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为引领,围绕“南上海高新智造带”和“大虹桥国际商贸带”,形成“一湾落九子、两仪伴七星”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支撑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和产城融合。
三是在做大做强“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方面,为贯彻落实《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本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规〔2021〕9号)有关要求,进一步发挥紫竹高新区的成果转化承载功能,实现紫竹高新区和“大零号湾”联动发展,闵行区设立2.5亿元的紫竹高新区与“大零号湾”联动发展专项资金。同时,为规范联动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强化财政资金监督,进一步发挥联动发展专项资金引领带动作用,根据国家法律、法规有关规定,结合紫竹高新区和“大零号湾”实际,制定相关实施细则。
(二)推进“大零号湾”产业资源转型方面
1、产业用地规划方面
“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规划范围北至S32申嘉湖高速,西至沪闵路,东至虹梅南路,南至黄浦江,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目前,大零号湾建设以市政府批复的《建设方案》为指导依据,结合大零号湾区域总体布局规划,拟形成三大功能带。一是沪闵路、滨江沿线总部集聚带,作为上市公司研发总部空间,吸引和培育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入驻,打造大零号湾滨江沿路形象展示带。二是沧源片区创新孵化带,重点布局医疗机器人、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研发和功能转化平台,集聚高水平、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打造开放式科创街区。三是常青片区产业承载带,拟结合交大北校区建设,打造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中试基地。
2、提高存量用地容积率方面
我区支持按照规划和产业导向“零增地”提容改造,目前对通过三委两局评审的存量工业和仓储用地项目可申请提容免收土地出让金。存量产业用地转型方面,可以在满足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转型为研发等用地;根据《闵行区关于加快存量产业资源转型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 年)》,三年中,南滨江公司推进的大零号湾区域约有20万平方米存量资源完成转型释放空间,以飞马旅康养产业园、剑川路930号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和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剑川路950号、交大科技园创想600基地、剑川路940号零号湾科创大厦、龙湖黄二村淡水河畔科创园、华谊“万创·新所”等一批优质园区为代表,初步形成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大学科技园、中试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科创综合体等融合发展的布局态势。2022年南滨江持续推进大零号湾存量资源转型工作,全年共完成存量资源转型土地面积13万平方米,其中白金汉爵酒店项目、南部科创公共服务中心已完成装修改造,正式投入运营;沧源科技园佳通地块建设为夏日创园(一期),将作为重点发展工业产品设计、国际建筑设计、高端时尚创意设计、产品展示推广为主的现代创意设计产业的“现代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平台”。
二、下阶段工作安排
(一)坚持规划导向加强土地管理
围绕新一轮城市总规、土地规划和产业规划,主动谋划、抓紧研究,注重转型方式的导向和转型定位的导向。坚持摸清底数,加快推进区级“工业用地、工业企业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构建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机制,对企业进行ABCD分类评价。进一步强化市场主导作用,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政府、专业公司和产权主体的资源与能动性,尤其要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力争保持存量资源转型升级工作走在全市前列。
(二)持续推进“大零号湾”产业转型工作。
紧紧抓住“大零号湾”功能区建设契机,做好南部地区存量资源的转型与土地空间布局规划。一是要坚持前瞻性思维,加强系统性谋划,编好新发展规划,提升功能区城市设计,借力借势黄浦江两岸转型发展新机遇,推进浦江第一湾规划工作,推动吴泾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优品质推进两岸沿线公共空间的贯通、提升和开放,深入挖掘生态空间的文化和服务功能,打造极具特色的滨水地标;二是要研究规划核心区内地块转型路径,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加快动迁腾地工作,推动科创载体能级提升,不断为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发展提供产业承载。沪闵路沿线和沧源片区涉及5个地块,占地面积约315.4亩,此外也在同步规划常青片区的转型路径。目前正在推动原控规为保留工业用地的轴承厂、沧源科技园内相关地块土地收储与控规调整同步进行。计划2023年11-14地块出让给骄成超声波等优质产业项目,2024年启动沧源科技园内相关地块的动迁腾地。
(三)进一步加强市、区层面统筹协调。
我区未来三年将重点加强与市属国企合作,形成“一企一策”转型方案,推进动迁腾地、老厂房改造转型。推动电气集团轴承厂地块转型路径研究,推进中部轴承厂地块高品质TOD建设。形成江川滨江地区转型升级方案,加快推进华谊染化厂及周边区域、闵行水质净化厂、福兴面粉厂等地块的整体规划和成片开发。将探索通过市场化形式,因企施策,对区域部分企业厂房进行收购和改建提升。
(四)政策扶持方面
新一轮的产业扶持政策根据区主要领导的讲话精神,目前正在抓紧制定中。这一轮的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招商扶持,工业投资扶持,稳外贸等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