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集中在这么几个方面:
1、源头分类居民参与率低,分类减量的实效不明显
目前,尽管在大部分小区都已经推广了垃圾分类工作,绿色账户的覆盖率也达到了80%以上,但仍存在居民区垃圾分类源头分类的居民分类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仍较低,分类准确性不高的问题。
主要原因:一是居民的意识还在养成期,养成分类习惯还需要时间。二是物业的主题责任不明确,小区驳运环节“混装混运”问题突出,垃圾分类“最后1公里”等问题,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感受度较低。三是目前立法层面对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几乎为零,单靠绿色账户的激励机制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员参加。
建议:一是加大普及宣传,提高居民分类意识。主要从三个方面:第一是孩子、学生的教育,将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教育,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带动社会的各界参与;第二是加强媒体宣传,通过加大媒体的公益宣传提升居民的知晓率和参与率;第三是深化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建立有效机制和手段推广绿色账户激励机制,提升绿色账户积分卡对个人的信用价值,如能提升个人的信用等级、提升外来人员居住证的打分等,从而拉动更多人参与。二是加强对物业的监管,通过行业监管、检查、处罚等手段,加强物业企业的责任意识,提升物业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三是加速居民垃圾分类相关法律的研究,将垃圾分类提升到法律层面,从而保障垃圾分类减量在居民区的正常开展。
2、单位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的模式还不顺畅
目前单位“不分类、不收运”的模式虽然已经推广,但真正执行度还有待提高。如大型企业执行率难度尚可,中小企业执行较高的问题;如环卫的执行力度和权限的问题;再如执法的配套问题。
主要原因:单位“不分类、不收运”是今年新推的政策,许多方面还需要完善。
建议:一是加速调研,建立“不分类、不收运”的实施细则,便于基层的推广和实施。二是加强清运企业的监管和抽查,确保“不分类、不收运”的执行力。三是加强对拒不执行企业的执法力度,为这项政策提供执法保障。
3、分类垃圾末端处理能力不足
目前,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主要是根据《上海市生活垃圾减量办法》进行执行,但分类出来的垃圾如何处置?是否真正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处置过程是否会产生二次污染,还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原因:一是对生活垃圾分类的界定模糊。目前上海市的垃圾分为四类:可回收物、干垃圾、湿垃圾、有害垃圾。除湿垃圾有较明显的定义以外,其他垃圾的种类相对定义模糊,种类也较多,如有害垃圾和可回收物中没有明确目录表明哪些是有害垃圾,哪些是可回收物,回收渠道和处置渠道是什么,投放的去向又是哪里。二是分类垃圾的处置能力并不配套,特别是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种类较多,处理方式多样,是否有定点的处置机构并不明确。三是处理设施对环境的影响。2017年中央环保督查后,闵行区湿垃圾处置点因环保手续等问题被迫关停,全区湿垃圾处置全面瘫痪,因此分类垃圾处置设施对环境的影响还有待评估。
建议:一是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生活垃圾大分流处置系统。一方面进一步细化生活垃圾的具体明细,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的目录进一步完善,处置机构进一步明确,做到有去处;另一方面完善相关处置机构的建立,夯实末端处理,让分类垃圾能处置。二是要用可持续的眼光综合考量末端处置的方式,以提升技术为手段,进一步优化垃圾末端处理的方式方法,避免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三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垃圾处理问题。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民的垃圾产生量将是几何能级的增长,在设立生活垃圾末端处置设施时及早规划,避免垃圾围城的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