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0705035号代表建议办理信息公开
标题:持续促进我区养老工作高质量发展-试点专护型、专病化管理型特色养老机构建设
编号:0705035代表姓名:杨蓉
代表建议
背景:

近几年通过政府投入、民资引入、个体加入等多方努力,闵行区的养老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随着老年人消费需求升级态势,其养老服务需求结构已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逐渐追求物质生活的高品质、精神生活的高品位、社会生活的深参与。服务需求也从简单生活照料需求向多层次、多样性、个性化需求转变。社会角色从过去被动接。受照顾型向主动寻求社会参与型转变。

问题及分析:

养老产业亟待升级,从提高覆盖面转向高质量发展。当前养老形式主要分为居家、社区、机构三种形式。其中,机构养老作为医院与居家社区的中间型产品,服务着较大比例的老人,解决一般家庭中难以克服的痛点,协助老年人在身体状态发生变化之后的日常持续照料,大部分老人选择入住后一般会长期居住。

意见和建议:

提高老年人过渡时期的健康管理效率,持续促进我区养老工作高质量发展,建议深入推进医养结合,试点建设专护型、专病化管理为特色的养老机构:

一、拓展产业升级新途径

创新服务模式、促进产业发展。我区养老产业经过多年发展,在实践中调整前行。产业升级需要切入点,通过专护型、专病化试点建设,激发产业支撑端的需求满足,尝试以小切口,博高质量发展,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

目前,老年照护管理精细化已有一定的趋势。常见养老机构在照护区域设置时,大多会将“认知症”单独分区进行协助管理。这种做法既不干扰自理型长者的生活,也可以节省人力,提高管理效率。

但老年人的高发病除了常见慢病之外,还有抑郁症、帕金森等等不同类型的病种。

另一方面,形成以专护、专病化管理为核心,开展周边产业配套建设,提高老人生存质量。如针对专病的友好社区场所环境改造,自立支援穿戴设备,智能系统等多方面协同的小规模、多样化协同机制。

另外,以“一专”带动“一院”的能力建设,有助于打破当下养老机构同质化竞争格局,形成发展有规模,有特色,竞争中既有交互又有特点的多层次产业格局。

先期试点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护理院为切入点,通过政府定向扶持、企业投入做出样板,形成经验。

二、打造健康管理新常态

习总书记说,中国治理模式,要以人民需求为中心。老年群体身体状况复杂,需求也较多样性。对于一般养老机构而言,做好健康管理是个难点。一般来说,一位自理型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后需要保持每月一次医院取药及身体监测。且如果对日常疏于管理的老人,多数会在80岁左右呈现出重大身体发生变化。

健康管理常态化。由卫健、教育等主管部门牵头,组成专家团队,通过机构定点护理人员对老人日常健康数据进行动态管理。形成个案管理、社工干预、药物管理、饮食管理等标准管理措施,帮助老人养成好的习惯。

医疗资源定点化。养老机构作为晚年生活的第一场所,具备一定的专业条件,但能提供的医疗服务非常有限。可由卫健部门牵头与专科型医院进行“一对多”连接,形成医疗资源定点定时巡诊、查房、远程会诊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老年人跑医院的次数。

急病应对专业化。让当下绿色通道切实“绿”起来,通过养老机构作为支撑端对老人常态化跟踪,可提高就医阶段的针对性。且通过辅出专病治疗与管理经验,增强专业化护理能力,以及愈后康复的有效性。

三、开辟专业人才新通道

目前养老产业入住的长者数量快速增长,闵行区2022年老年人口(60岁以上)比2021年增长28756人,达到1266582人,这里面很大一部分会选择或在未来选择入住养老产业。但专业护理人员(含养老机构、社区和居家养老)每年逐年减少,2021年1800人,2022年1600人,2023年全区养老专业护理员不到1500人。一方面,几年前为完成养老专业护理员考证的指标任务,曾组织动员外省市人员前来考养老护理员(医疗照护)证,这部分人员考出后就离开了闵行区,或回老家从事相关护理,或在外区服务,致本区护理人员逐年减少。另一方,是养老护理人员社会地位不高,高学历留不住,低学历专业度不够。人员梯队总体匮乏。

加强专业人才引入。医护专业人才成熟周期长,而专护型、专病化养老机构服务群体相对固定,护理特点鲜明,人才成长经验值相对一般型养老机构较高,专病化管理有助于扩大专业人才能力发挥空间。

同时,提高人才激励方式。政府加强完善不同级别人才成长激励机制,开展以学历教育、继续培训等不同形式、内容的专业化提升工作。同时,以学术研究为配合,进行专病管理型人才建设,形成标准化经验,可持续可复制。

提升医疗人才协同度。养老机构护理员年龄一般偏大,对不同病种的老人照护经验欠缺。相关部门一方面鼓励养老机构自身加强建立针对不同护理岗位员工的培训,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培训的同时,需提高医疗人才对行业宣教关注和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