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08年1月31日

——2008年1月15日在上海市闵行区第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区长  陈  靖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闵行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工作回顾
  2007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依靠全区人民,奋力工作,完成了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趋优、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
   2007年,全区预计完成增加值976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实现财政总收入27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6%,其中,区级财政收入85.7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完成工业总产值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6%。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工业经济质量有所提升。全年预计实现工业利润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3.7%,12家企业入围全市工业企业50强。全国首家“国家(上海)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园”和“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获准设立。上广电NEC液晶显示器产值比上年增长23%;航天产业基地第二批项目土地储备基本完成,航天科技研发中心一期工程全面建成,航天博物馆合作共建协议签约。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预计全年实现增加值290亿元,比上年增长27.3%,占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9.7%,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七宝生态商务区被列为上海市重点推进的2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之一,莘庄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基本完成。仲盛商业中心、绿地蓝海基本建成,汇宝中心、梅陇新都会开业,莘庄龙之梦广场等项目开工。七宝老街、虹梅路休闲街和龙茗路十尚坊被评为“上海特色商业街”。实现商品房销售345万平方米,税收64亿元,比上年增长34.3%。项目化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1500亩设施蔬菜基地投产,航育试种获得成功,完成“出口花卉基地”等8个农业产业化项目。
   产业推进力度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保持良好态势,全年合同吸收外资14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全区外资投资公司及地区总部已达19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达89个。我区被海内外有关组织评为“跨国公司最佳投资的城市”和“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区县20强”。全年新增内资企业(非公企业为主)6200户,新增注册资金202亿元。促进产业项目开工,可口可乐、微软、尚德太阳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三菱高速电梯、英特尔研发、意法半导体研发、电气硝子玻璃等项目基本建成。开展土地使用“控增逼存”①,对209个已批未建地块制定了三年盘活计划,目前已开工93个。通过规划控制、产业升级和土地储备等保留了2万多亩建设用地,为后续发展争取了宝贵资源。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第三次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县”。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②,分别有5家和11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小巨人”企业和“小巨人”培育企业。28家企业被新认定为市高新技术企业,24家企业跻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百强。全年专利申请量9000多件,连续四年列全市各区县第一。6家企业被评为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3件商标被认定为市著名商标。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区内企业与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达成合作项目110项,国家、市各类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批准立项486项。
  节能减排成效初现。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大,关停了4家企业和12万吨合成氨装置。加强对137家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与市有关部门联动,淘汰高耗能企业17家,建成全市第一个节能技术应用示范小区。全区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预计下降5%,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2%,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获得“中华宝钢环境优秀奖”。莘庄工业区被列为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二)城市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
   坚持以规划引领建设。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1223”城乡规划体系③,编制完成《闵行新城总体规划》、《闵行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闵行区“十一五”期间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基本农田精确落地。围绕区人大代表议案办理,加快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开发等规划编制。
   重点工程建设扎实推进。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完成全部动迁量的97.6%,累计腾地1.9万亩。完成轨道交通8号线、10号线(一期)动迁任务。全年共动迁民房6795户,动迁面积达328.5万平方米。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82项任务已完成42项。完成村宅河道整治229.5公里,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78%。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5.8平方米,被全国绿化委员会命名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区)”。
   违法建筑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根据 “堵而有效、疏而有道、遏制蔓延、减少存量”的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全年共拆除违法建筑112.8万平方米。对问题突出地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南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10万多平方米违法建筑全部拆除。同时,探索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
  积极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组建区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受理中心,初步建成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并在56.8平方公里中心区域推行。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建设和管理,创建成市级示范区域3个、规范区域3个和达标区域6个,创建总面积70平方公里。新建公厕50座,124座环卫等级公厕免费开放。新辟公交线路6条,调整线路25条,在江川、古美、浦江等地区开通了社区公交。
  (三)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
  建立了民生指标体系。在全市率先推出包括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就业保障、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公共安全、人口资源环境等五大类42项指标的民生指标体系。建立了推进民生指标落实的工作机制,实现了年度目标。预计全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0154元和11379元,比上年增长10.2%和10.8%。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和为民服务措施。全年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7万个。对2.5万名来沪从业人员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本区居民各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7%,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月均参保人数比上年增长13.5%。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充保险,农民大病住院医疗费补偿最低水平从25%提高到60%。对征地养老人员实施医疗费减负。增加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常住人口年人均预防保健经费标准从30元提高到40元。建立农村养老补助金最低标准逐年增长机制,从每人每月165元提高到200元。对1.3万名70岁以上高龄征地养老人员实施生活费补贴,对低保家庭子女接受高中阶段、高等教育实施学费补贴。新增养老床位800张,新建标准化老年活动室56个,新增居家养老人员1700人。完成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160万平方米,对168万平方米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进行了改造。完成11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重视“民生热线”反映问题的处理,群众满意率达81.2%。
   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筹措1.5亿元“工业反哺农业”专项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开展自然村落综合整治,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23座。加强农村地区信息化建设,推广“农信通”④和涉农企业“移动V网”⑤业务。推进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化解率达60%左右。有58个村进入全市经济实力百强村,前八强被我区囊括。新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培育了一批农村经纪人。
   (四)各项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扎实推进
   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110项指标达标率达90.3%。全区市、区两级文明创建达标率达85%,建成市级文明小区219个、市级文明村54个,数量列全市首位。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事业一体化发展推进有序,“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⑥、“人人运动计划”⑦等项目进展顺利。成功举办了第三届闵行学习节。
   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以办理区人大代表议案为契机,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加大。实施“骨干教师柔性流动”⑧和校际合作交流项目,对41所农村中小学进行了信息化设施建设。完成群益职校迁建和区社区学院组建工作,闵行中学被命名为“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初步形成闵行居民接受早期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类教育的资助政策体系。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建立规范化的社区卫生服务站42个,加强全科医师培训。以居民健康服务签约为切入点,落实居民健康管理责任制,开展中心、站点、家庭“三站式”社区卫生服务。推进新一轮健康城区建设,七宝镇列入“国家健康镇”试点。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将试运营,复旦大学血液病研究中心暨上海道培医院建成,区精神卫生中心竣工。
   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完善了357家村(居委)标准化文化活动室配置,安排100场高雅艺术演出、2000场流动电影进社区,20000册图书进工地。成功承办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开幕式暨上海合唱节。举办“金秋闵行”社区文化节活动2000多场,群众参与达114万人次。1个创作节目获文化部“群星奖”, 马桥手狮舞等4个项目被列入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世界特奥会闵行赛区组织工作圆满完成,被市特奥组委会评为社区接待计划和代表团接待服务工作优秀组织奖、市特奥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成功协办网球大师杯赛、国际马拉松赛等赛事。组团参加全国第六届城市运动会并取得较好成绩。全区50个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80多万人次居民受益。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免费培训0-3岁婴幼儿家长及看护人员6.2万人次。被国家人口计生委评为“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示范区”。
   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实事项目,建设平安岗亭161个,安装电子防盗门4700扇,整治居住区“群租”1096户。全区万人发案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完善信访和社会矛盾预防调处工作机制,制订预警防范、综合协调、督促检查、考核追究等制度,加强领导干部“下访”,化解了一批社会矛盾和遗留问题。对入室盗窃等治安突出问题进行了重点整治。切实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通过了市级验收。大力推进无照经营整治,无照经营总数较大幅度下降。开展火灾隐患、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全区未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虹桥镇被世界卫生组织评为“国际安全社区”。加强了交通管理,获得“路况”及“平安畅通区县”市级考评第一名。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国防教育得到加强,连续第四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外事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另外,区政府还切实加强了自身建设。重视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意见、提案反映问题的解决率分别比上年提高4.1和7.7个百分点。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实施党政机关与其管理的直属企业脱钩、户外广告公共阵地使用权市场化配置等改革,78家社会团体与党政机关实施了分离。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成效明显。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创建活动,全区54个单位共制定了451条创建措施,接待、会务、国内外考察等标准明显下降,预计全年接待费用下降25%左右。行政效能有新的提高,近500个项目实现了网上互动,产业项目审批流程得到简化、优化,区内项目审批时限将缩短60%以上。区政府办理请示件时间压缩了15%。加强公务员培养,组织60名青年公务员赴境外进行行政管理能力培训,对200多名公务员进行了综合素质拓展培训。进一步完善机关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办法。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我们深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方方面面关心、帮助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深感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较重,工业产值增幅趋缓,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尚未取得明显突破,新的经济增长点亟待培育;城市管理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机制创新、资源整合等需要深入探索;农民增收的高效机制尚未形成;“城中村”改造进展缓慢,动拆迁工作难度加大;人口大量导入给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较大压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问题仍需高度重视,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平安建设任务艰巨,重大市政动迁、企业“关停并转”等因素引发的群体性矛盾增多,社会稳定形势仍较严峻;新形势下的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中的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另外,政府工作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创新。培育社会组织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一些部门职能交叉,某些重点工作落实力度不够,成效不明显;一些部门精细管理、主动服务还不够,工作效率不高;少数政府工作人员艰苦奋斗作风、勤政廉政意识不强,忧患意识、创新意识不足。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保持清醒头脑并不断改进。
  二、2008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激动人心的“奥运年”,还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我们既要对前两年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完善“十一五”规划,为确保“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完成奠定基础;又要扎实做好2008年的各项重点工作。
   200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左右,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12%左右,区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10%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10%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2%左右。
   2008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以及区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提升软实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力推进现代化新城区建设。
   在工作中做到“四个突出”和“四个更加注重”:一是突出抓发展,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创新的办法推进产业融合和升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全面进步。二是突出抓统筹,更加注重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不断加大财经、资源、民生保障、城乡一体等统筹力度,激发发展动力,保持社会和谐。三是突出抓监管,更加注重政府自律和社会管理。不断强化对政府自身行为的监管,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基础工作,切实加强公共安全监管。四是突出抓落实,更加注重执行力建设。围绕重点工作,明确责任,强化分类考核,及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高效实现。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好字优先,努力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产业融合,提高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能力
   高度重视二三一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优势产业集聚成产业群,延伸成产业链,使产业在融合中转型,在融合中升级。
   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建设,航天科技研发中心二期工程开工。继续服务于电站设备、重型装备、轨道交通车辆等产业发展。以莘庄工业区国家平板显示器件产业园为依托,促进光电子产业整合与产业链建设。以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为主体,进一步打造微电子产业群。支持紫竹科学园区推进以知名企业研发中心为主的研发产业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立产业扶持资金,努力做强优势产业,做大支柱产业,培育新兴产业。积极服务于制造业与品牌合作、与资本合作,提升制造业能级。
   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依托园区和基地,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积极探索梅陇、七宝等都市工业园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路径,吸引一流企业,鼓励组团开发。加快推进“三点一线”⑨建设。主动承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辐射,进一步完善周边地区规划,与核心区形成有机对接。积极推进七宝生态商务区、莘庄商务区、闵北商务区、梅陇春申景城商务区、闵行国际保税物流中心、金虹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等建设,加快南方商城周边区域现代服务业发展,支持九星市场等改造。进一步完善轨道交通沿线服务业规划和主要站点商业商务发展规划,轨道交通莘庄站、10号线停车场商业商务项目年内争取启动,积极推进元江商务区和剑川路沿线站点开发。促进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城市化地区和轨道交通沿线及景观道路、主干道两侧提高商业商务房产开发比例。不断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完善和实施现代服务业配套政策。
   一产要“接二连三”,提高综合效益。延伸农业的产业链,努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编制现代都市农业总体规划,完善“一区两翼、多点镶嵌”的农业布局⑩。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商标。积极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发展航育农业、种源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农业。推进林业发展,做好浦江片林管理工作。加快“农家乐”等建设,积极推进马桥农耕文化园项目,浦江市民农园建成并对外开放。
   (二)鼓励创新,增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增强创新意识,着力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产业优势、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及区域综合服务优势,推动产业与科技、教育等融合发展。深化“三区联动”,进一步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合作,促进企业组建技术中心,促进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成果向企业转移和转化,促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落实好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36条”配套政策,完善服务机制,切实帮助企业用足、用好政策。深入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和“创新热点计划”。努力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积极实施循环经济规划,聚焦1家国家级、2家市级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13家区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企业、社区建设,倡导环保文明与资源节约行为。开展污染源普查,完善监管机制。落实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实施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对标、审计和监察,探索合同能源管理,对燃煤锅炉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大力发展节能产业及生态住宅。严格执行“批项目、核土地、定能耗、核总量”制度,引导企业投资生态、环保产业,不断完善项目经济社会效益评估机制。
   探索发展城市立体经济,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轨道交通站点、民防工程建设,发展地下空间产业;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结合生态建设,发展水岸及生态产业;推广屋顶立体绿化和综合利用太阳能,发展空间产业;利用日益集聚的信息技术资源,发展数字内容产业等。
   (三)扩大开放,激发发展的活力
   促进内外资共同发展。主动适应“两税合一”新情况,抓紧梳理现有政策,形成规范、高效、简捷的内外资产业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着眼集约发展,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做好现有外资企业的服务工作,鼓励增资扩产。着力发展总部经济。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发展力度,突出“招大引强”、“引凤筑巢”,整合利用现有商务楼宇、闲置厂房,盘活存量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吸引投资性公司等落户,加快创意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内外资融合发展的机制,鼓励各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加强跟踪服务,继续促进项目开工。
   促进区域内各经济体联动发展。深化与上海电气、广电、华谊等大型企业集团以及闵行开发区、漕河泾开发区的合作。进一步完善市属企业服务机制,扩大属地服务范围,主动关心、及时满足企业合理的要求,积极吸引新项目落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以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带动园区和产业基地内涵发展。园区之间既错位发展,又优势互补,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开展合作交流,主动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鼓励资源密集型企业向区外拓展。
  四、统筹城乡发展
   以城乡一体化为核心,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多策并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实施美好家园建设行动,重点解决农民最直接、最基本、最急需的生产、生活设施问题。完善中心村布点规划,深化自然村落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巩固“全国环境优美镇”创建成果,完善农村地区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加强农村地区工业污染防治,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试点。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提高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享有水平。加大教育统筹力度,加强农村中小学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均衡发展。行政村健身点设置达到100%。开展智力支农,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
   (二)城乡互动,扶持薄弱地区发展
   加大支农力度,全区统筹为纯农地区争取发展资源,对土地出让形成的收益部分,按一定比例支持此类地区农业产业和农民增收。结合重大工程、轨道交通站点等建设,支持纯农地区在集中城市化地区拥有一部分经营性物业或分享经营所得。
   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与、项目带动、互利双赢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积极构建结对帮扶机制,鼓励集中城市化地区经济强村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薄弱村、镇内经济强村与薄弱村以及企业、大学与薄弱村结对帮扶,推进城乡互动。加大财政对纯农地区和水源保护区等支持力度,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对经济薄弱村予以财政扶持。继续加大镇、村债务化解力度,减轻集体经济组织负担。
   (三)政策聚焦,提高农民收入和保障水平
   建立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健全增加农民收入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民的主体作用。稳妥推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对种田农民直接补贴逐年增长机制。以镇、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建造来沪从业人员居住点等,增加农民收益。探索农民私房出租的管理模式。
   完善农民就业保障机制。拓宽非农就业渠道,探索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方式。统筹全区农保,建立农副业从业人员养老保险区级统筹和纵向转移支付制度。逐步提高集体建设用地人员的社会保障水平。采取切实措施做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分步解决涵养林、片林征用地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五、提升城区现代化水平
   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服务世博会,继续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
   (一)全力以赴,高起点推进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旧村宅改造。做好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剩余动迁工作,积极配合“一纵三横”(青虹高架、嘉闵高架、北翟路高架、漕宝路快速路)配套工程建设。合力推进磁浮、京沪高速铁、机场高速、闵浦大桥、闵浦二桥、铁路闵行货场等市重大工程动迁。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对接等措施,突破瓶颈,加大“城中村”、旧村宅改造力度。
   加强环境建设。全面完成第三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各项任务,高质量编制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重视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环境保护。继续推进截污纳管工作,全区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80%。推进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实现企业污水达标纳管和集中供热,加快实施居民的搬迁工作。
   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完善“1223”城乡规划体系,主动对接市重大工程,深化重点区域和重要节点的规划,争取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定位成为现代化的城市副中心。实施城市局部再造,创新城市形态,改善城市景观,推进轨道交通沿线功能开发和七莘路、沪闵路、吴中路等主干道两侧景观建设。开展城市地下等空间规划。发展公共交通,完善、优化公交线网,围绕民生设站点,围绕站点搞配套,完成3个综合交通换乘枢纽建设前期工作,推进交通管理智能化。扎实推进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工程,探索区域无线城市建设。重视历史文脉保护。推进浦江中心镇开发,启动紫竹配套区建设。
   (二)整合资源,高效开展城市综合管理
   提高城市管理效能。坚持“精简、整合”,逐步实现精细、高效管理。开展城市环境综合管理试点,实施城市网格化管理,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发现及时、处置快速、解决有效、监督有力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居民的综合满意度。巩固、提升100平方公里示范、规范、达标区域创建水平,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设集城市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于一体的城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不断强化街道的社会管理职能。
   继续推进违法建筑和居住区“群租”整治。以集体经济组织的违法用地,仓储、货运场所和无照市场的违法建筑以及“城中村”、旧村宅改造中的违法建筑等为重点,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全年拆除各类违法建筑力争200万平方米。同时,堵住源头,加强监管,有效防范新的违法建筑产生,重点地区“控违率”达到100%。设立“拆违”和“城中村”改造专项经费。
   继续加强土地管理。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依法处置闲置土地。在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周边和集中城市化地区加强规划控制和土地储备。
六、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
  (一)改革创新,提升闵行软实力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先进区工作。制定《闵行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启动“生态文明走进百姓”知识培训等绿色创建活动。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科学规划新一轮学习型城区创建。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作用,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和谐家庭、和谐劳动关系企业等创建活动,汇聚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合力。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外事工作。增强国防意识,加强国防动员,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立足于确保公益、促进均衡、激发活力,着力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制定相关配套政策,系统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与发展。完善以政府责任为主、社会多元参与的投入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对社会组织、社会资本的开放水平,扩大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培育和引进优质的中介组织和服务团队,实现政府与社会有序分工、有机协同。以社区“三个中心”    建设为载体,推进社区资源整合,提升社区服务功能,使居民就近、便捷享用到公共服务。
   继续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加强软件建设,促进内涵发展。进一步完善区域教育规划,迁移扩建区教师进修学院,开工建设航华九年一贯制学校。进一步加强校长、师资队伍建设,设立教师发展基金,实施“骨干教师培养三年行动计划”    。着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建立优质教育同盟。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    ,抓紧“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建设。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提高特殊教育公共经费。拓展社区教育,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提高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拓展社区卫生服务进企业。加强医技人员队伍建设,加快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推进区精神卫生中心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建,推进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内两大医院联动发展。逐步完善农民的医疗保障政策。实施区中心医院二期工程、市五医院门急诊改造、吴泾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投入使用。继续控制好人口出生率,提高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水平。
   促进文化事业发展和繁荣。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区、镇(街道)、村(居委)三级公共文化网络,提升闵行文化品牌,推进“一镇一品牌、一街一特色”建设工作。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管理与运营的社会化机制。区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剧院和档案馆工程建成,上海航天博物馆和区群众艺术馆项目开工,启动七宝文化公园前期工作,区博物馆项目规划落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规范和繁荣文化市场。
   营造“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浓厚氛围。加强基层健身团队培育和发展。引进优质管理团队和人才,推行管办分离新机制,提高全民健身有效性和竞技体育水平。稳步推进体育行业和产业市场化发展。继续办好重大赛事活动。
   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完善人才政策,以更加开放的胸怀广纳贤才,针对培养、吸引、使用等各个环节,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能创业的人才环境和机制。抓好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及农村、企业实用人才的培养,完善青年人才储备机制,满足企业和政府的人才需求,努力将闵行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将人口集聚地转变为人才高地,为闵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二)改善民生,高度关注群众利益问题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民生指标,使民生指标更贴近百姓。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改善民生、评价民生,把民生工作持续有效地做好,探索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扩大就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强政策引导,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实施青年创业就业服务计划。推进镇、街道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机制,规范职业介绍市场。以社区平台为依托,提供便捷的择业通道。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户籍人口的充分保障,逐步解决社会保障遗留问题,进一步提高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参保率。
   高度重视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拓宽解决困难群众住房问题的渠道,实施城镇廉租住房制度,扩大覆盖面。逐步建立动迁房、售后公房物业管理保障机制。推进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和农村集约化供水。逐步建立为老服务体系,增加社区服务设施,建成区第二福利院。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积极发挥慈善基金会等作用,构建全面覆盖、有机衔接、总量平衡的救助网络。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
   完成好一批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1、新增1000张养老床位;新增2000名享受政府补贴的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困难独居、残疾、无子女、独生子女特殊家庭老人开展午餐配送。
   2、新增本地劳动力就业岗位3万个,其中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5000个;“双困人员”全部得到安置,“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完成1万名本地劳动者技能培训,其中农村和征地劳动力3000人;完成2万名来沪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完成5万名来沪从业人员安全生产培训。
   3、实施200万平方米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和旧住房综合整治;建设来沪从业人员居住点20万平方米左右。
   4、完成10个自然村落环境综合整治;新辟和调整25条城乡公交线路,基本实现行政村“村村通公交”;完成50座农村厕所达标改造;整治200条(段)村宅河道;村卫生室全部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体化管理。
   5、实施肉类、乳制品、豆制品等28类食品安全准入检查;建立10个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菜场)食品安全检测室;对全区所有的大型超市、盒饭生产企业实行食品实时监控。
   6、签约社区居民全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设立残疾人康复站;为退休和困难妇女、60岁以上农村居民及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免费健康检查。
   7、完成500户农村困难家庭有线电视安装,实现有线电视全覆盖;扶持培育50支社区特色文艺团队。
   8、实施万名来沪从业人员第二代综合服务计划;建立听障、智障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和特教学生职业培训中心。
   9、完成8家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新增50处银行网点、邮政服务点、电话亭和医保结算点(包括药店、社区卫生点);新增100个社区警务室。
   10、建设5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完成10万平方米城市立体绿化。
   (三)强化管理,维护社会平安稳定
   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加强村委会、居委会建设,实施居民区听证会、协调会和评议会制度,指导基层依法运用民主的方式和公开的方法加强管理,着力夯实基层基础。争创“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和管理,加强对业委会和物业公司的指导,鼓励和引导居民共建共享美好家园。深入推进厂务公开工作,健全职代会制度,扩大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签订率。
   强化公共安全监管。加大生产安全、防火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投入,整合资源,探索基层综合监管模式,实现监管工作的广覆盖。加强对重点场所、重点危险源、重大安全隐患的动态监管,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
   切实加强人口综合服务和管理。加大居住证制度推进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实有人口综合信息资源库,健全“以证管人”和“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落实与居住证制度相配套的政策措施,使具备稳定职业、稳定住所的来沪人员享受到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引导他们融入闵行。
   进一步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充分发挥社会矛盾大调解机制的作用,积极预防和妥善调处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落实好领导包案等信访工作制度,切实提高初信初访解决率,有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和疑难问题。项目化推进平安建设,完成八件实事。大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整合基层维稳力量,规范队伍建设和管理。坚持重心下沉,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公安派出所达标建设,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有序。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以抓落实、抓监管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一)完善机制,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
   在强化政府公共职能,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组织、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健全社会化机制。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扶持和规范行业协会、中介组织的发展。深化社会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工作。严格控制各类编制。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改进审批方式,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将区证照办理中心更名为“区行政服务中心”,更好地发挥相对集中服务和审批功能。切实增强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事和便民服务的窗口作用。
   强化行政效能建设。坚持“亲民、亲商、亲环境”,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需求为重点,建立和完善一次性告知、否定事项报备、限时办结等制度,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增加群众评价权重,继续实施社会组织第三方测评。完善行政效能建设投诉中心功能,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整合共享,增强政府网上服务功能。
   (二)依法行政,规范、监管政府行为
   高度重视并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认真接受区政协及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的民主监督,强化社会公众监督,重视司法监督、新闻舆论监督。同时,加强政府内部的监督,做到决策科学民主、执行规范有序。
   加强监管。完善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招标人、投标人及中介组织诚信档案。推进基层财政“两个集中”工作,强化公共财政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强对区属企业和区国资委出资监管企业的监督管理,健全内部审计制度。进一步加大政府部门、重点项目的审计力度,对审计中反映的问题要严肃整改,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项目审计结果及整改成效,在向区人大、区政协报告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公开。加强廉政建设,惩治和预防腐败。
   推进行政行为依法、透明运行。进一步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规范执法主体,界定执法职能,明确执法责任,实施行政过错责任追究。推行阳光政务,注重推进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部门信息公开,注重推进与社会发展、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府信息公开。积极推进主动公开信息“一站式”查阅和依申请公开信息“一口式”受理点    建设,建立新闻发布制度。
   (三)内强素质,树立良好政府形象
   加强公务员思想和能力建设。重视学习科学理论、学习现代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思想水平、执行力和服务能力。
   牢记“两个务必”,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切实改进学风、文风、会风,不断精简会议和文件,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开展到基层、到群众中办公服务,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大力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续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
   各位代表:人民的重托和历史的责任,是我们奋进的强大动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凝聚各方力量,建设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