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3年2月28日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13年1月15日在闵行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闵行区区长 莫负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闵行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新一届区政府的起步年,也是闵行迎难奋进的一年。面对复杂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支持和监督下,区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全区干部群众,准确判断形势,积极有效应对,把握发展主动,集中精力抓机制建设,抓重点难点,抓长远发展,全面完成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

   (一)稳中求进,经济运行平稳健康

   1、经济增长符合预期

   按照中央和上海市的决策部署,经济总量提升与结构优化统筹推进,“稳增长”实现预期目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4.2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6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8%,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财政总收入487.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区级财政收入148.8亿元,比上年增长7.0%。

   2、产业转型步伐加快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六大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42.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2%。服务国家战略,民用航空航天、先进重大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链逐步形成。中航商发(一期)等项目竣工,中航民用航空电子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开工,中航通用电气民用航电系统等项目落户。重点园区产业集聚功能增强,闵行开发区、紫竹高新区、漕河泾开发区浦江高科技园、莘庄工业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038.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8%。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出台扶持政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8.8%。新增跨国公司地区总部2家。莘庄工业区西区、漕河泾开发区科技绿洲(三期)等项目开工。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百视通、土豆网等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南方商务区开工建设。七宝生态商务区文新传媒谷、世纪出版产业园和法拉利文化中心奠基。莘庄商务区、马桥服务业集聚区部分重大项目启动。莘庄综合交通枢纽“上盖”项目完成修建性详细规划编制。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服务业内生动力增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6亿元,同比增长13.3%。

   招商引资保持高位增长。闵行区招商服务中心挂牌,区级招商服务平台实质运行。全区合同吸收外资26.8亿美元,同比增长18.5%,实际到位16.1亿美元,同比增长7.7%,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68%和134.3%。新增内资注册资金418.9亿元,同比增长10.1%,完成年度计划的140%。大项目和服务业投资成为主体,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48个,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59个,服务业吸收内外资分别占总额的65.9%和65.6%。

   3、科技创新能力增强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出台新一轮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产业化的实施意见。新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16家,68家企业被认定为市创新型企业。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验收。专利申请量连续9年在全市领先,发明专利授权数列全市第二。上海紫竹新兴产业技术研究院开工。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帮助科技型企业获得贷款超过4亿元。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累计完成投资4亿元,吸引社会资金25亿元。

   4、服务企业成效初显

   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区内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区四套班子领导与96家重点企业建立沟通服务机制。完成产业项目供地2644亩,占新增用地总量的42%。启动存量工业用地二次开发试点,在不增加用地面积的基础上,新增工业建筑面积41.6万平方米。积极推进“营改增”试点,减轻企业税负约10亿元。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近10家企业启动新三板、私募债发行筹备工作,20余家企业纳入集合票据发行备选名单。继续推动百家企业上市,申报和备案企业数创历史新高。

   (二)民生为重,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1、民生保障落实有效

   全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3700元和22532元,比上年增长10.2%和11.5%。实事项目等民生工作全面落实。出台推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新增养老床位926张、助餐点2个、综合为老服务中心4家,累计为1.8万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大型居住社区开工67.2万平方米,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检查组肯定。116个大型居住社区配套项目启动建设,项目开工率达到90.6%。79万平方米市属保障性住房转化为区属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区属动迁安置房52万平方米,春节前完成5200户在外过渡动迁居民的安置任务。统筹安排资金,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40万平方米,完成旧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15万平方米。“城中村”改造腾地12个地块,启动动迁10个地块。完成村庄改造1611户。新增就业岗位34658个,扶持成功创业609人,创业带动就业6544人。按照市统一部署,91个政府部门公共服务窗口延长服务时间。建成社区服务站178个,在部分街镇试点开通社区服务网。新增200户残疾人家庭社区无障碍设施。对150个居住小区实施消防安全工程。在123所中小学食堂建立食品安全实时监控系统。1.3万名三年级学生接受游泳普及教育。实施1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休闲健身等配套功能改造,新建1个社区体育活动中心、3个公共运动场、6条健身步道和59个小区健身点。家庭医生制服务完成签约近50.7万户。5.4万名退休困难妇女、11.6万名60岁以上户籍老人和残疾人接受免费体检。对近2万名来沪青少年开展知识和技能培训。新建候车亭200座,新辟和调整公交线路11条。开展高雅艺术进社区活动100场。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物价保持基本稳定。

   2、社会事业创新发展

   文明创建工作深入推进。围绕纪念建区二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举办一系列主题宣传,推动各类文明创建深入开展。5家单位获得全国文明创建先进称号,建成市区两级文明小区563个、文明村100个和文明单位525家。

   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加大政府投入,教育经费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首次达到15%。在全市郊区率先接受区域教育现代化综合督政,获得高度评价。通过优质资源引进、合作办学等措施,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开办华东师大二附中紫竹校区、上海星河湾双语学校,启动建设上海市第二中学梅陇校区、上海师大附中浦江校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等一批优质学校。在莘庄工业区引进高安路第一小学和位育初级中学。全面推进国家学前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在7个街镇开展非上海户籍人士子女入读公办幼儿园积分制试点。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获得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荣誉称号。完善管理扶持机制,促进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

   卫生综合改革继续深化。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医改“闵行模式”,并在全市推广。坚持公益性,健全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医疗联合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域医疗中心协作机制不断优化。加大社区卫生投入,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分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开业,吴泾医院改扩建(二期)开工,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医院(东院)、市五医院改扩建(二期)和区中医医院(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

   文化体育等事业加快发展。出台实施意见,推动闵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创新品牌文化活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成功举办第十届“金秋闵行”市民文化节。区镇两级文化、体育设施日趋完善。区群艺馆新馆建成运行,区文化公园建设顺利推进,闵行博物馆开工。旗忠网球中心配套功能逐步完善。颛桥镇文化中心基本建成,古美路街道文化中心投入使用,社区文化中心实现全覆盖。动员组织46万余市民参加上海首届市民运动会,承办全市乒乓球、网球、场地高尔夫等8个项目。精彩举办ATP1000网球大师赛、中国世界乒乓球团体挑战赛等重大赛事,成功申办2014年世界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开展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和健身积分奖励试点。积极创建全国幸福家庭活动试点区,建成闵行智慧早教网。超额完成市政府“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实事项目,2695对夫妇接受服务。荣获上海市双拥模范区五连冠,被评为上海市征兵先进单位。《闵行区志》、《上海县续志》编纂加快推进。认真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云南、湖北相关区县工作。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红十字、妇女儿童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3、社会管理有序开展

   综合运用“大接访”、“大调解”等措施,维护社会稳定。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7%。妥善处置虹桥机场航空噪声、吴泾征地农民动迁等引发的群体性矛盾。村(居)委信访代理机制有效推行。开展“闵剑”系列专项行动,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持续提升。有效处置群体性劳动纠纷46起。认真落实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执法监察和事故查处追究,加大对建筑施工、火灾消防、交通运输、特种设备和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监管,实施城市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全区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得到国务院安委会督查组充分肯定。构建食品安全立体监管网络,强化生产加工、食品流通等重点环节监管,开展地下加工窝点“百日整治”,实施农村固定办宴场所规范化建设,全区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开展万人防空疏散演练。在17个村宅推行社区化管理。有效对接市政府新成立的“12345”市民服务热线,拓展区民生服务热线功能,推进“大联动”信息向社会公开。加强综合管理,非法客运、违规高立柱广告和居民小区周边餐饮店环境污染整治等工作取得成效。处置历史违法用地1320亩,拆除违法建筑105万平方米。开展人口服务与管理研究,加强人口综合调控。做好浦航新城浦东新区地块划入我区的对接工作。全区482个居(村)委会顺利完成换届选举。新增各类社会组织38个。

   4、城乡统筹力度加大

   扎实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区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优质农产品进入本区107个社区直销,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达到78%。成功举办首届“葵花节”农业旅游活动。在国庆、中秋期间全市十大热门景点评选中,召稼楼古镇和七宝古镇分列第三、第五名。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工作全面推进。60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启动产权制度改革,23个村完成改革任务。组建全市首家农村社区经济合作社。出台指导意见,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和推进农民长效增收工作取得实效。

   (三)智慧引领,城市功能持续优化

   1、“智慧闵行”建设全面启动

   制定和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初步成效。闵行国际智慧城发展战略及产业规划形成初步成果,部分土地收储启动。“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推进,古美路街道列入全市首批示范单位,便民服务平台(一期)在试点小区开通。政府门户网站改版完成。在40所中小学推进“电子书包”项目。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186.7万份,被列入全国居民健康卡试点区。36个公共服务场所实现免费无线上网。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41万户,覆盖率达到85%。“智慧交通”(一期)工程竣工。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监管信息系统覆盖上万家企业,食品安全联动监管信息系统(一期)投入使用。获得全国人防信息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城市规划建设全力推进

   全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形成初步成果,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85%。经过各方共同努力,重大项目动迁顺利推进。嘉闵高架延伸项目完成动迁50%,局部工程开工。国家会展中心主体工程腾地及小涞港临时排水工程提前完成。全年动迁居民1209户、企业850家,完成腾地90个基地,腾地面积14435亩。虹梅南路越江工程主线施工。协调优化金山铁路支线改造工程方案。积极处理闵浦二桥建设和轨道交通5号线南延伸相关问题,滨江绿地等项目建设方案基本形成。14条区区对接道路工程已完成8条。浦江、马桥等大型居住社区污水管网配套工程开工,迁建雨污水泵站1座,新建农村生活污水管道40公里。改造农村危桥21座。区城投公司成功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资金16亿元。争取市补贴资金62.6亿元,保障市重大工程顺利实施。

   3、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

   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区和国家园林城区复验。实施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49个项目启动,项目启动率超过80%。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对86家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施“关停转迁”,完成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5%的目标,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成效,新建7.9万平方米绿地,龙吴路整治工程竣工。实施10条(段)骨干河道综合整治,完成19条(段)中小河道疏浚工程。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选址确定,有机垃圾应急处置场建成,闵吴码头集装化改造工程获批,完成149个居民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垃圾分类减量任务。新建公共绿地53.3万平方米、立体绿化5万平方米。

   (四)融合联动,区域发展活力增强

   1、统筹联动形成机制

   成立区域融合发展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大虹桥”、“大紫竹”、“大浦江”三大功能区协调推进小组。制定三大功能区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和配套政策,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和发展战略,整体推进区域联动发展。

   2、区域融合汇聚合力

   创新政府、园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发展路径,以资源共享推动民生共建和产业共进。出台扶持政策,推进虹桥商务区总部型机构和现代服务业优质项目集聚发展。延续支持紫竹高新区发展的相关政策。与漕河泾开发区开展新一轮全面合作。上海交大致远游泳馆开工,上海航天八院航天展示馆向社区开放。加强区域人才合作培养和柔性流动,164名中央、市级“千人计划”专家纳入高端人才服务计划。实施教育、卫生、公共交通和重大工程建设经费全区统筹,加大以人口为主要因素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街镇产业转移财力分享机制,推动区域均衡发展。

   3、功能区建设稳步推进

   聚焦项目落地,全力推进132个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基本完成目标进度。虹桥商务区核心区(一期)10个项目全面开工,总建筑面积达到320万平方米。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基础配套设施启动建设,4家国际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落户,与上信资产、中投发展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紫竹国际教育中心建设启动,由区政府、紫竹高新区、上海交大共建的上海交大-法国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开学。紫竹数字创意港开工。剑川路商务区抓紧规划编制和方案设计。滨江两岸战略规划方案基本形成。

   (五)创新管理,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1、制度建设有力推动

   认真接受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高度重视人大代表议案的落实,及时完成281件人大代表书面意见和246件政协提案的办理答复,同时引入第三方评估,不断提高办理质量。注重发挥工作机制对闵行转型发展具有的长远性和全局性作用,项目落地、服务企业和区域融合等工作机制成效初显。修订区政府工作规则,严格遵守决策、执行、监督各项规定。健全依法行政制度,积极落实司法建议,在全市率先成立区政府行政复议委员会。稳步推行审计结果和审计整改情况公开,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加大公共资金、工程建设等领域政府信息主动公开力度,拓展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开通“上海闵行”政务微博。

   2、各项改革继续深化

   在全市率先成立公共行政服务管理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推进企业设立并联审批,加快建设网上审批平台,行政审批效率不断提高。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改革深入推进,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优化,民生投入不断加大,会务、接待等六项费用继续下降。规范基层财政性资金管理,街镇财政性资金监管平台有效运行。限额以下小型建设工程承发包规范化管理基本实现全覆盖。事业单位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绩效工资改革方案基本形成。撤销事业单位24个,区人保局、区农委所属事业单位分别由13个、11个调整为6个。

   3、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广泛开展“创先争优”争做人民满意公务员活动,通过形象大讨论、岗位建功和联系基层等措施,不断提高公务员的宗旨意识和综合素质。4433人次公务员分别参加职业道德、法律知识、革命传统教育等培训,43名青年英才参加各类实践锻炼。出台区级行政机关执行行政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监督办法等规定。在区级机关、区属公司和街镇全面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区委正确领导、区人大和区政协大力支持、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尤为关键的是,全区上下形成的创新求进、坚定转型的思想共识,焕发的攻坚克难、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确保了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同时对于我们应对新困难、迎接新挑战和促进新发展将起到长远作用。在此,我代表闵行区人民政府,向在各行各业、各个岗位辛勤劳动的全区建设者,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闵行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充分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清醒认识存在的不足和差距,主要表现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任务依然艰巨;产业转型形成短期减收和工业增速放缓、结构性减税等因素对财政收入影响依然较大;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节能降耗的目标差距依然存在;公共服务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依然明显;实现人口有效管理和协调群众利益的体制机制亟需优化;政府管理服务创新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宗旨意识、创新意识亟需增强。对于这些问题,区政府将认真研究,积极改进。

   二、2013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之年,是新一届中央政府和市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闵行发展已进入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重要阶段,经济转型要求更加迫切,民生改善任务更加艰巨,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更加繁重,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更加重大。我们要自觉依靠长期发展积累的基础和优势,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以更大努力、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

   2013年区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求创新、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为主线,通过资源利用创新和社会管理创新,通过公共服务改革和政府管理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民生服务改善和政府自身建设,增强发展动力、社会活力和服务能力,全力以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建议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5%左右,财政总收入比上年增长8%左右,区级财政收入比上年增长4%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8%左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一)加快经济转型发展

   提升产业发展能级。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修订高新技术产业化政策。以民机航电产业园、华电GE航改型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为引领,加快先进重大装备、民用航空航天、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深化与电气集团、华谊集团等市属大企业的合作。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融合,大力培育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新兴媒体等文化创意产业。进一步培育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中介服务等专业服务业。加强政策配套,促进电子商务发展。抓住中心城区楼宇经济梯度转移和国际国内企业向上海集聚的契机,建立楼宇经济信息平台和招商服务平台,改善现有楼宇的硬件条件和管理水平,推动楼宇经济发展。突出重点区域,积极推进“租税联动”,提高楼宇税收属地率。高度关注新业态、新模式,支持总部经济、平台经济和“两头在沪”企业发展。通过新兴技术应用实现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推进食品和服装等轻工业的品牌建设、营销模式创新。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进农业规模化、组织化,全区农业经营规模化综合率争取达到82%,农民专业合作社争取达到100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改造设施农田3300亩。

   聚焦重点园区发展。深化与虹桥商务区管委会合作,组建专门服务机构,落实专项扶持政策,加快核心区项目建设。全面完成区文化公园和七宝生态商务区动迁工作,推进基础配套工程和已落户项目建设,文化公园(一期)向市民开放。完成莘庄综合交通枢纽一期工程审批、二期工程立项,确定整体建设方案,实现实质性开工。加快莘庄商务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丰树、精工等重点项目。着力提高南方商务区建设管理水平,扩大品牌效应,抓紧推进二层连廊开工。健全闵行国际智慧城组织实施架构,推进产业规划和城市设计落地,基本完成土地收储。支持闵行开发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服务配套功能,促进向综合性园区转型。进一步发挥紫竹高新区创新引领、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创新环境,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创新资源的集聚和有效配置。抓住漕河泾开发区发展重心向闵行转移的契机,提升浦江高科技园开发水平,推动科技绿洲进一步聚集高端产业。加快莘庄工业区西区建设,努力打造上海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积极推进吴泾工业区转型升级,争取市、区、企业联动,完善战略规划,编制结构规划。

   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力争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六连冠。新增市科技小巨人企业2家、市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到440家以上,每百万人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650件左右。加强科技金融服务,推进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期),争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额累计达到1亿元。深化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加强项目开工、竣工和投产的动态管理与跟踪服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区招商服务中心作用和街镇、园区的积极性,全年争取合同吸收外资16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2亿美元,新增内资注册资金300亿元。深化服务企业机制,制定针对存量优质企业的服务政策,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服务企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快构建“企业服务云”。继续推进百家企业上市计划,完善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二)切实改善社会民生

   不断强化民生保障。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强保障性住房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分配机制,全年开工、竣工公共租赁房各10万平方米。加快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新开工50万平方米,安置3000户在外过渡动迁居民,确保“十二五”期间全面完成2010年前动迁居民的安置任务。着力推进大型居住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初步形成科学有效的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开展旧住房综合改造200万平方米,本届政府基本完成1998年前建造的“五类”旧住房综合改造任务。开展住宅小区综合管理,切实提高物业管理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城中村”改造,抓好农村道路、绿化建设和村宅河道整治以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完成村庄改造1430户。完善长效保障机制,加大征地养老资金投入。出台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扶持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等群体,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建设区人力资源市场,完善产业人才政策,加快推进创业型城区创建。依法合规化解劳动纠纷,健全源头防控、矛盾调处和集体协商机制。稳定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做好各级各类帮困送温暖工作,提高低收入困难群众的收入水平。

   加快提升公共服务。落实“智慧闵行”三年行动计划,推进智慧公共服务建设,探索建立与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社会事业管理架构。按照“优质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以常住人口为依据,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发挥示范学校带动作用,加强与区内国际学校的合作交流,提高优质资源比重,保障教育公平。以改进课堂教学为突破,夯实学科建设与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品质。构建基于信息化的面向学生、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三级评价体系,促进区域教育转型发展。召开区教育工作会议。全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教育、医学中心。实施“医药分开”试点,以全面预算管理为切入,进一步规范、健全各级医疗机构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完善基于国家健康卡信息系统的居民健康管理体系,在教育、体育、人口计生等部门间进行数据深度开发和智能运用。落实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任务,加强公共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建设。完成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在全市郊区率先实现数字电视全覆盖。集聚开放文化资源,扩大区域品牌文化活动效应,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加快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做热百姓健身活动,做深体教结合工作。多渠道加强体育人才和体育社会组织培养,做精品牌赛事,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切实发挥人口计生综合服务功能,推进联合国人口基金第七周期生殖健康试点区工作。努力扩大红十字会影响力。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召开区养老工作大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编制养老服务设施中长期空间规划,完成虹桥、马桥等公办养老机构改扩建,新增养老床位700张。探索建立社区居家养老院运行机制,新增居家养老服务对象2000名。加快养老产业发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培育引进专业化运营团队,推进1-2个高端养老产业项目落地。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完善社区共治和居民自治机制。积极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和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深化浦江镇市级“镇管社区”创新试点。拓展社会组织孵化园功能,新增社区社会组织65个以上。完善社工薪酬体系,探索建立社工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坚持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进一步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健全医患纠纷、房地物业纠纷等调解机制,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强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双拥共建。切实做好对口支援、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外事、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广泛听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完成一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项目:

   1、实施200个居住小区消防安全工程。

   2、实现城市化地区社区服务站全覆盖。

   3、完成10个村宅社区化管理改造。

   4、实施100个市民广场文化设施改造和100所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

   5、实施退休困难妇女、60岁以上户籍老人、全部残疾人两年一次免费健康体检。

   6、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

   7、开展万名来沪青少年关爱发展行动。

   8、开展万名社区独居老人结对关爱行动。

   (三)积极推进综合改革

   探索符合区情的改革创新路径。立足中心城区拓展区的功能定位,深化政策研究,争取政策支持。积极推动“大虹桥”功能区综合配套改革,努力打造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完善推进机制,加快“大紫竹”、“大浦江”功能区发展。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审批事项目录化、审批流程再优化、审批操作标准化、审批机制一体化、审批办理信息化、审批监督制度化。开展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改革,实行告知承诺,落实并联审批,推行审批代办制,完善网上审批平台,规范评估评审,实施相对集中行政审批,切实提高效率,实现产业项目行政审批时间压缩三分之二的目标。加强对审批过程的有效监管,规范行政审批行为,为行政相对人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深化人口管理改革。以控制人口总量和优化人口结构为目标,理顺人口服务与管理体制,将人口调控目标纳入各街镇年度绩效考核。整合管理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对群租屋、无证无照经营等整治力度。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积分制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人口精细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发挥各主体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完善招投标监管机制,营造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市场。深入推进公共财政改革,在财政收入增速趋缓的情况下,进一步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绩效预算改革,推动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改革。加快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各项工作,启动50个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完成30个村的改革任务。积极探索镇级集体资产改革,加大镇村两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资源和资金的监管力度。建立区镇两级统筹机制,通过土地开发、购置物业、资金扶持和结对帮扶等途径,推进建设具有区域特点的农民长效增收平台,积极扶持经济薄弱村发展。

   (四)优化区域发展环境

   完善城市综合功能。开展区“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有序推动区总体规划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力争达到95%。编制滨江两岸结构规划,加强开发机制研究。在浦江镇建设以生态片林为特色,以森林游憩、滨水休闲为主要功能的近郊都市森林型郊野公园,完成规划编制和实施研究。完善房屋征收体制机制,加大动迁腾地工作力度。抓紧推进外环生态专项梅陇段前期工作,启动剑川路商务区绿化和公共配套建设。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嘉闵高架延伸主体工程按期开工,虹梅南路高架工程启动动迁。积极推动国家会展中心配套项目、轨道交通8号线(三期)、5号线南延伸、昆阳路越江、大芦线航道整治等市重大工程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公交线网,编制静态交通专项规划,重点缓解“停车难”问题。探索发展磁钉公交,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管理体系。

   强化城市综合管理。深化“大联动”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科学化水平。加强应急管理,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开展违法建筑、违法用地、违法生产经营、违法建设行为及各类隐患排查治理,落实重点行业管控措施,确保全区安全生产处于受控状态,进一步提升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保障能力。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制定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地下空间安全管理,积极推进社区民防建设。按照“五个最严”的要求,不断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有效遏制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确保不发生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推进浦江镇创建上海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乡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点区工作。认真落实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节能降耗工作,完善污染物减排扶持政策。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合理编制土地供应计划,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历史违法用地处置力度。加快推进存量土地二次开发,开展配套政策研究,启动首批10个项目,促进“104”产业区块集中、“195”低效工业用地转型和“198”工业用地逐步减量。加快闵吴码头集装化改造,推进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前期工作,完成150个小区、12万户居民的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任务。加快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和区级骨干河道综合治理体系建设,优化全区水环境。

   (五)不断加强政府建设

   严格执行制度规范。按照合法民主、科学有效、简政放权的原则,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认真落实依法治区“十二五”规划。完善政府依法行政和民主决策的制度性安排,区政府重大事项依法提交区人大常委会审议、报告或备案,依法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扩大协商民主,认真落实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的要求,依法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参与政府社会事务的作用。完善公共政策制定程序,开展政策绩效评估。加强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固定资产投资等审计,提高审计整改成效,扩大审计公开范围。

   着力提高行政效能。按照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要求,努力建设服务政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行政服务和管理资源向基层倾斜。推行“智慧政务”,加快电子政府建设的整体研究和项目安排,推进政府跨部门、跨领域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加强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在七宝、马桥、古美等试点的基础上,推广实施街镇精细化、规范化管理。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工作有效性。

   加强队伍作风建设。按照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要求,努力建设责任政府、廉洁政府。公务人员要强化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到发展任务重、矛盾困难多和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深入调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不断提升服务为民和推进改革发展的能力。完善公务人员履职记录、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开展聘任制公务员试点。改进会风文风,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切实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严格执行廉洁从政规定,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闵行正处在全面调结构、深度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任务艰巨而繁重,肩负的责任重大而光荣。我们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把智慧凝聚到破解发展瓶颈上来,把行动落实到实现既定目标上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牢记全区人民的信任和重托,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奋发有为,开拓创新,为推动闵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永续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