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本区文化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6年6月15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 《闵行区文化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2016年6月6日区人民政府第10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16年6月13日 闵行区文化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期间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文化改革发展”的最新精神,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增强改革创新意识,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文化创造活力。切实贯彻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大力推进闵行“文化强区”建设、进一步增强闵行区文化软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为推动文化立区、打造上海区域文化高地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特制定我区文化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 一、闵行区“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回顾 “十二五”时期,全区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建设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主线,以“勇于突破”和“创新实践”为基调,把坚持文化惠民放在工作首要位置,通过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搭建公共文化活动平台,推进文化产业建设,扩大文化品牌效应,加强市场监管力度,提升文化服务品质,在文化建设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文化发展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重日益加大,促进了闵行产业结构的现代转型,为闵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精神保障。 (一)取得的成绩 1.文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 “十二五”时期,区委出台《贯彻六中全会实施意见》,区级层面组建“一园一区建设领导小组”、“区文创产业推进领导小组”、“区公共文化服务协调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审议决策、研究推进全区重大文化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市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机制。成立闵行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吸引和凝聚闵行地域范围内文化名人、文化社团和优秀文化人才参与文化建设。统一新设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配套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出台《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区经委设立区文创办,区文广影视局新设文化产业职能科室。成立上海西区文化传媒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企业和文化市场主体参与推动我区文化产业发展。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形成区、镇和社会三个层级相互补充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设施网络。区级层面建成闵行区群众艺术馆新馆、闵行区博物馆新馆,完成100个市民文化广场标准化改造;镇级层面建成颛桥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闵行区民间美术馆(颛桥)、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江川)、俞塘民众教育馆(马桥)、吴泾人文历史陈列馆、上海漆器馆(华漕)、秦怡艺术馆(浦江)、昌硕文化中心(新虹)等。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标准化达标率实现100%。“十二五”时期累计新增公共文化设施5.51万平方米。 文化活动平台不断丰富,同时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区级层面包括2014年的闵行区艺术节、两年一届的“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2011、2013、2015),每年开展的上海浦江沪剧节、市民广场舞大赛、四大民俗节庆活动、“金秋闵行"市民文化节、全区创作节目汇演、“激情闵行”社区文艺大联演等。镇级层面突出活动全民性和本地区特点,开展了诸如“流动的魅力”系列活动、“我要上村晚”、“文化天天乐”、“炫梅陇”市民才艺秀等特色活动。全区现有群众文化团队1200多支,年均组织各类活动20000余场次,年均参与文化活动人数达400多万人次。每年开展“百千万”文化资源配送服务,包括100场“高雅艺术进社区”、500期文化培训讲座、2000场公益流动电影、4000份报刊杂志进社区、20000场数字电影进社区等。 公共文化服务管理运行机制方面不断创新,一是成立闵行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集聚各类文化资源,优化配送职能,对接基层需求,提高配送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成立闵行区市民广场文化服务管理协会,吸引关心广场文化活动的人士加入,发挥市民群众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与正能量。三是成立上海市民合唱艺术中心,组织合唱音乐创作,发现、培养和扶持合唱音乐人才,推动国内外合唱艺术交流,为广大合唱爱好者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指导与服务。四是建立一批文化名人工作室,为社区百姓提供多元文化服务,目前有俞晓夫油画工作室、舒安书画工作室、吕凉话剧工作室、赵丽宏工作室、宋怀强艺术语言工作室等。五是尝试社会化专业化委托管理,打造以“颛桥模式”为主的文化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模式,文教结合提升硬件、软件、心件,谋求“共建共营共享共赢”,从而进一步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效能;委托东上海国际文化影视集团管理上海城市剧院,实现专业化管理;探索“空间换服务”模式。 大力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数字化能级不断提升。借助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优化广电网络信息发布及需求互动平台,提升“智慧社区”的娱乐性、丰富性及实用性;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实现图书检索、借阅、远程阅读、信息共享等数字化图书服务功能;推进“文趣闵行”智能服务平台建设,通过手机APP软件、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等媒介,打造专属于闵行的互动式“文化百度”,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从“在场实体”到“在线数字”的拓展。 3.文化市场与产业蓬勃发展 不断创新行政服务形式,优化精简审批流程,不断健全文化市场管理体系,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市场主体,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包括图书音像、休闲娱乐、文艺演出等文化服务项目分布均衡,发展有序的文化市场格局。截至“十二五”期末,我区共有电影院19家、KTV176家、网吧196家、游戏(游艺)120家、棋牌室85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21个、印刷企业285家、出版物经营单位204家,成为全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电影院由“十二五”之初的1家发展到19家,平均每个街镇至少有一家,票房收入逐年递增。共有民营文艺表演团体21个,约占全市总数六分之一,活跃城乡,百花齐放,与国有剧团比翼齐飞,互相促进。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稳步上升。总体规模上,文化创意产业年度增加值接近翻番,年度增加值增长率逐年放大,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突破10%,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年度增加值大幅提升。二是形成“南北呼应、四大集群”的文化产业发展布局。南部区域指开发国家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北部区域即打造闵行文化公园、七宝生态商务区、七宝老街等“三位一体”的七宝国际文化圈;“四大集群”是指重点关注我区文化产业的网络视听、传媒(三大报业集团)、电影、民营演艺四大优势行业。三是借助浦江镇被列为国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城乡统筹发展示范镇的重大机遇,以江南建筑文化、农耕民俗文化、武侠传奇文化为培育重点,建设上海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集聚区。同时,不断营造服务文创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从宏观规划、税收优惠、专项扶持资金、金融政策、人才政策、具体行业扶持政策六个方面,共梳理出105项国家、上海和闵行区各类文化产业政策,编印成《文化产业政策梳理与提要便民服务手册》。 4.城市文化品牌日益凸显 在国家项目层面,闵行区服务保障网球大师赛(大师杯)已经超过10年,无论是国际网球协会、国家体育总局、国际国内各级媒体以及上海市民都已认同闵行的网球文化,并逐步形成文体融合的重大国际赛事文化,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闵行的国际国内知名度。在市级项目层面,两年一届的“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合唱节相关活动均被列入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的节中节,在上海市群文系统享有很高声誉。在区级项目层面,每年5月举办的“百花齐放红五月”系列文化活动和每年9月举办的“金秋闵行”市民文化节成为我区文化艺术两大集中展示项目,上下半年轮番登场,好戏连台。另外,文化名人工作室(俞晓夫、舒安、赵丽宏、宋怀强、吕凉、周若妹等)、高雅艺术进社区、“城市之光?市民艺术课堂”在我区市民群众中也有较大影响力。在街镇项目层面,本着鼓励市民群众自我参与、自我表演、自我创作的原则,在区宣传文化部门的指导下,每个街镇都形成了具有本地浓郁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培育了若干文化精品团队。 闵行区主要城市文化品牌汇总 序号 行政区域 文化品牌 1 闵行区 网球大师赛、上海合唱节、闵行区艺术节、浦江沪剧节 2 浦江镇 “我要上村晚”浦江镇优秀群文节目展演 3 吴泾镇 “泾SHOW人生”吴泾镇群众文化活动展演 4 马桥镇 中秋月、浦江情——马桥镇中秋拜月主题活动 5 颛桥镇 情系颛桥?相娱“6 1”文化系列活动 (天天乐社区文艺展示) 6 莘庄镇 “梅闹元宵”元宵游园会 7 梅陇镇 “炫梅陇”百姓才艺大赛 8 七宝镇 七宝镇蟋蟀文化节 9 虹桥镇 架设彩虹文化桥?荟萃缤纷百姓秀 10 华漕镇 “悦华漕”市民文化周 11 江川路街道 首届阿尔达米拉上海国际吉他大赛 12 新虹街道 “品质新虹 炫我精彩”周周演 13 古美路街道 “风从古美来”市民大巡演 14 莘庄工业区 “幸福园区我的家”系列活动
(二)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间,闵行区文化发展基本实现了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与城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相对称。但与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文化强国的重大使命,与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与充分满足闵行区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文化发展的活力还没得到充分的激发,文化体制改革还需求进一步深化,文化治理水平还需进一步提升;二是文化资源还没有充分挖掘,闵行区拥有较多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但是目前还没有充分重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深层挖掘,优秀文化传统没有与现代闵行城市品质的提升形成很好的融合;三是文化发展的不均衡现象还比较突出,表现在区域、人群、内容供给等各个层面;四是文化建设主体还比较单一,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通道比较狭隘,没有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文化建设的良好格局;五是文化发展的效能还不够高,文化投入与产出的绩效比还需进一步提升;六是区域文化品牌和文化形象还有待进一步培育,知名活动品牌数量较为有限,受此影响,闵行区的文化形象还比较模糊,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凸显。 二、闵行区“十三五"文化改革与发展的背景与形势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来。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良好的历史机遇,也为今后一个时期上海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这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闵行区依靠自身优势,结合上海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目标,以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转换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理念、夯实文化事业管理基础、营造文化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等方面为“十三五”时期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一)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互联网 ”时代全面来临 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而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互联网经济的体现已经非常明显。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化成为助推文化创新的有效手段。2015年1月,中办发2号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这是当前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应用数字化技术最新的要求。随后于3月5日,李克强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制定“互联网 ”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与此同时,还要扶持新兴消费,“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这表明,“互联网 ”时代已登堂入室,成为时代主题。 在互联网高度开放的环境下,在“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文趣闵行”微信公众号的出现意味着传统文化领域不仅面临产业链再造的问题,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新的互联网新兴产业里找准自己的定位,在服务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实现“互联网 文化”、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地深度融合,实现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的全面转型升级。 (二)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文化发展空间广阔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将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为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的召开,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针对文化体制改革,强调要在继续大胆推进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同时,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些都为新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三)上海发展转型升级,全球城市目标明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上海正处于城市功能全面转型和城市空间重构的重要时期。长期以来,上海享用着国家政策和项目的红利,使得上海重新成为中国经济、金融、贸易、国际航运集聚的中心,并以上海为龙头,带动了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腾飞,也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大规划、大投资、大项目拉动的特征非常明显。 2011年,九届上海市委十六次全会确立了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目标。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更为上海文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4年,上海城市定位又有新变化,从2020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转变为2040年建成全球城市,文化建设也在这一大格局下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思维。2015年,《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意见》地制定出台,上海进军全球科创中心与“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新金融”成为互联网金融新常态的“5 1”融合战略日趋明朗。随着更多开放和创新政策地陆续落地,上海的文化建设更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本位、上海特色。与之相适应,闵行区的文化发展定位也开始日趋明朗。 (四)闵行城乡融合发展,区域格局逐步完善 城乡一体化作为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城乡人口、技术、资本、资源等要素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闵行区委、区政府一直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发展工作。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闵行区认真贯彻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和城郊结合地区发展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制定出台的《闵行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有力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 为进一步统筹城乡融合发展,闵行区还针对东部统筹城乡发展功能区现代服务业基础相对薄弱,而北部高端现代服务业功能区依托虹桥枢纽的区位优势,现代服务业基础厚实且发展较快等区域发展差异明显的问题;在南部,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联动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莘庄工业区,加快江川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吴泾工业区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建设紫竹国际创新港和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在东部,以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为契机,着力探索和实践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提升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居住休闲、现代生态农业的能级。各区域功能更加凸显和完善,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为文化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加快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宏伟战略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按照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目标要求和总体部署,围绕闵行区“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把握机遇、整合资源、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坚定不移地实施文化强区发展战略。 (二)基本原则 深入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围绕“文化强区”建设,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先进文化,巩固基层文化阵地,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注重发挥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积极作用,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推动形成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协调的文化发展格局。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破解制约闵行文化事业产业创新的各类瓶颈。 (三)发展目标 围绕国家和上海文化发展战略,以大力提升闵行城市文化软实力为导向,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色突出,文化内涵多元丰富的上海文化强区;到2020年形成文化精神凝聚、文化设施齐全、文化平台多元、文化品牌响亮,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活跃的发展格局,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以更具宏观的视野,整合不同领域资源,努力造就“上海国际文化融合示范之城”,使闵行成为上海最丰富的国际文化产品汇聚之城、最便捷的国际文化交流之城、最亲民的公共文化产品共享之城。 ——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工作体系,文明和谐的思想道德风尚得到大力弘扬,“闵行精神”深入人心,市民文化素养和城区文明水平不断提升。 ——率先在上海建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均等化、标准化、社会化和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持续提高。 ——继续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文化市场健康繁荣发展,文化产业结构明显优化,涌现出一批在上海、全国知名的文化企业,确保“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平均增幅高于全区生产总值平均增幅,文化创意产业占金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结合上海特大型城市的特点,结合闵行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的重要任务,主动适应闵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新常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着眼落细、落小、落实,让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深入人心,为把闵行建设成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宜居生态便捷、文明和谐美丽的新城区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软实力建设。“十三五”期间,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闵行区落地生根,发挥先进典型在实现“中国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培育和提炼闵行的城市品格和闵行主体居民的价值追求。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落实《闵行区贯彻<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的实施方案》,让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深入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光荣革命传统。积极培育和树立道德典型,开展最美“民心”职业人物推选。持续开展“感动闵行一可爱的闵行人”评选活动,落实“我的美丽闵行”系列主题活动。积极开展“文明居住,和谐生活”示范践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闵行文明餐桌在行动”、“寻找‘最美家庭、和美家庭’和市民家庭文明践行”以及“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大力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定期发布年度社会公益宣传主题,重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创建和优秀传统文化公益宣传,拓展社会公益宣传阵地建设。创新宣传方式,加强重大主题宣传,深度打造“感知闵行”等宣传品牌。 ——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区为抓手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十三五”期间,闵行区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目标,把文明创建工作贯穿闵行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全过程。制定闵行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三年规划,深入开展环境文明、秩序文明、服务文明和礼仪文明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市民提升文明生活方式、社会责任意识和公共秩序意识。注重“四个转变”落实文明创建,全面形成自觉、自信、自动的创建理念和创建制度。依据测评体系推进创建工作,做实《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达标工作,优化调整基础创建各类别的比例和侧重,不断提升社会单位参创积极性,体现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引导力、影响力。落实文明创建的新闻宣传、社会宣传、网络宣传,引导在全区形成共建文明城区的合力。落实跟踪问效从严评价创建工作,建立以行政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为主的监督机制。 ——以满足群众需求为着眼点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发展。积极适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需要,整合区域志愿服务资源,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架构,培育和打造志愿服务品牌项目,扩大全区注册志愿者队伍数量,构建具有闵行区域特点的志愿者招录、培训、服务、测评、激励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志愿服务制度化、项目化、品牌化、社会化水平。建立区、街镇(工业区)、居(村)委三级“1 14 X”区域志愿服务网络体系并规范化运行。健全志愿者服务基地管理、服务、扶持机制,统一志愿者服务基地运行工作规范,落实日常志愿服务工作。加强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做好“闵行文明网”改版工作。深化“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长效推进助老、助困、助残、助学、助医、助心、助稳等志愿服务。发挥重点志愿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区志愿者参与各类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不断提升区域志愿服务工作的内涵和影响。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集中展示,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积极推进志愿文化建设,展示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形成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 ——以提升活动内涵为重点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完善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联席会议工作制度,明确分工,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对照测评标准,制定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规划。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全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成果集中展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推进暑期未成年人工作项目和活动。开展“美德少年"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推进未成年人工作特色、典型、做法等媒体宣传工作。加强学校少年宫和未成年人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定期交流学校少年宫规范化建设成果和经验。落实普通高中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管理,并做好记录和鉴定工作。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不断提升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建设质量与水平。 ——以“闵行好家风好家训,好校风好校训”推进社会风尚的提升。立足家庭、学校这两个基本平台,实现“好家风好家训”、“好校风好校训”培育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在区内广泛开展推进“我们的好家训、我们的好家风”、“特色校训,特色校风”征集评选和展示活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举办“为校训点赞”、“家风溯源”等活动。 (二)全面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永驻闵行“千年文化乡愁” 完善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是闵行建设文化大区和文化强区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闵行区凸显自身文化特色、彰显文化资源优势的重要基础。要加强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激发公众参与传统文化活动,鼓励文化传承的民间力量。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让闵行地域近四千年文化绵绵不绝、乡愁永驻,让散落在闵行的各类文化资源鲜活起来、凸显出来、丰富起来。 ——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场所设施建设,拓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阵地。继续推进闵行区各类纪念场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示展览的设施改造建设,加大闵行区重大历史事件纪念设施和城市历史发展脉络、近现代工业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等展示展览场所设施的建设力度,尤其是在张充仁艺术公园、闵行现代工业建设展示等设施上,不断提升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拓展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继续推进和深化与区民间收藏研究会的合作,在原有20家区级民间收藏馆免费开放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化补贴的方式,进一步提升民间收藏馆的服务能级。 ——提升文物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水平,加强国家和上海市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地面不可移动文物的管理,积极保护区域内近现代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存。加强对马桥古文化遗址陈列馆建设以及浦江镇召稼楼、张充仁、董其昌等名人纪念馆的保护和利用,重点保护闵行区的“中国传统村落”马桥镇彭渡村和浦江镇革新村。积极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方式方法,形成抢救性保护、馆藏保护、整体性保护等多种形式的立体保护体系,通过设立传习所、创意园区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传统工艺。推进重大历史文物的保护工作,加强历史文物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能力素质和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扩大闵行非遗项目的数量、层级和影响。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借力闵行区文化发展资金,实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计划,落实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补贴措施,鼓励和扶持代表性传承人提高技艺和开展传习活动;继续推进闵行区非遗项目传承人赴海外文化交流展示的工作,扩大我区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的研究和利用,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推进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和网站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项目预留足够传承发展的空间和场所,扶持传统技艺和产业的发展。进一步挖掘区内历史人文资源和民间民俗资源,在原有的八大非遗传承基地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非遗传承基地的建设,适时建立区级综合性非遗展示场馆,鼓励引导街镇建立非遗传承展示基地。 ——强化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夯实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阵地。积极探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抓三进”(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程,在区内大力开展国民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开展课题实验,在有条件的学校,鼓励编辑特色校本教材,增进师生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和水平。开展我区“中华经典诵读”、“传统人文知识校园巡回赛”等系列活动,让传统经典通过各种形式深入校园。 ——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传统节庆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传统节庆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文化记忆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凝集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国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挖掘与时代相适应的传统文化,有层次地举办相应的民俗文化活动,依托原有四大民俗节庆品牌,尤其重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等重大传统节日,让国民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民俗文化的改革创新,打造和完善各类传统节日活动,适应服务社会公众的需要。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优秀文化传承活动,拓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途径。在全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教育活动,通过诵读、阅读、传统文艺展演等活动内容,广泛传播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道德理念。支持社会各界举办“读书会”、“经典朗诵”、“论坛讲座”、“文艺展演”、“竞技比赛”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广泛举办公益性“国学经典讲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坛”、“传统节庆”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拓展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加强公益媒体建设。在各类公共场所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等,有组织地展示传统文化,扩大舆论空间,推进公益媒体建设,打造传播弘扬中华文化的媒体平台。 (三)改革文化发展运行机制,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主体的工作导向,始终将“文化惠民”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更多的市民享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公共文化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密切社会公共交往、促进社会整合、完善基层治理、培养现代公民、培育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服务目标均等化、供给主体社会化、运行机制民主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与管理体系法治化,率先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多方位布局,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继续通过“保基本”、“盘存量”、“会群英”、“借东风”等有效措施,推进区内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补充,全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新增8万平方米。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继续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覆盖和功能的提升,不断提升区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城市剧院、文化公园设施的运营质量和服务水平;大力提升镇(街道)级层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效能,着眼于从硬件建设转到聚焦软件提升,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在公共文化设施的管好、用足上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充分激活广场、空地等公共开敞空间的文化服务功能,拓展区内文化设施空间,满足市民各类文化需求。大力推广“空间换服务”项目,让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及各街镇文体中心全面梳理本机构内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的使用情况,将活动场所的闲余时间交由文艺团队、社会组织及企业使用,以协议的方式确保活动开展的公益性与有效性,充分激活公共文化存量资源。在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继续推进区级大型文化设施项目建设,优化重点文化设施布局,推进浦江镇、马桥镇的大居文化中心和新建居委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建设,进一步完善体系、提高能级,探索解决重点公共文化设施的财力保障、运行有效、用好用足等问题。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运营,共建共享,共享共治。 ——多层面推进,完成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根据国家和上海市相关要求,探索建立《闵行区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推进闵行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技术标准和评价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具有闵行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和服务标准或规范,以指导各类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在全区层面发挥各种统筹协调机制的作用,逐渐缩小各街镇之间、地块之间的水平差距,特别是缩小公共文化资源(如设施、服务、活动等)在功能发挥和利用程度等方面的差距。重点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尤其是重视提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社会整合功能,在增强社区的文化凝聚力、文化认同、社群向心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把群众的文化参与和文化认同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参与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改进和完善群文创作、群文展演、群文竞赛等激励机制,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提供资源,扶持和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提高群文团队领袖的综合素质。“十三五”期间,建立闵行区100支区级特色文化团队,成立100个文化团队带头人队伍,全区形成2000支规模的群众文化团队,其中固定活跃参与市民10万人,带动营造基层浓郁的市民文化活动氛围。 ——多手段结合,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运用网络传播、新媒体集成管理、云服务等数字技术,整合数字文化信息内容,推进闵行公共文化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效率,创新服务模式,促进管理方法和服务技能的现代化,以数字化推进均等化。借助有线电视数字化整转,优化广电网络信息发布及需求互动平台,提升“智慧社区”的娱乐性、丰富性及实用性。深化区数字图书馆建设,不断丰富数字资源、完善数字化图书服务功能;深化闵行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交大电子资源阅览专区建设。推进“文趣闵行”智能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文趣闵行”数字平台及各机构公众微信号等网络平台功能,实现“互联网 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发展,实现全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互动化、智能化;博物馆结合新馆建设工作,筹划数字博物馆布展工作,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从“在场实体”到“在线数字”的拓展,完成并不断提升“闵行文化云”的功能和作用。 ——多元化参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始终强调市民是文化建设的主角,树立市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促使公共文化活动运作机制由政府主办为主转向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社会支持、群众受益。根据闵行实际情况,鼓励各类文化主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推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供给、公共文化活动策划组织、公共文化机构制约监督、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及其资源的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区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形成“公益性原则、人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规范化服务和目标化成本”的运行模式,试行出台《闵行区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性意见》,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程序制度、社会监督机制上,形成多元参与、公平竞争的格局,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效率。采取有效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培育文化类社会组织,探索形成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培育、支持、监管等制度,有序推进文化类、尤其是基层文化类社会组织的健康蓬勃发展。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机制,转变自上而下的单一供给方式,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多系列、差异化配送系统,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清单。依托“闵行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中心”,进一步集聚区域各类文化资源,调整优化配送职能,对接基层需求,提高内容质量,提高配送工作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十三五”期间,鼓励社会组织参与闵行区公共文化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将民间力量的能量进一步放大,引领公共文化的创新发展,培育符合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求的合格社会主体100家。 ——多渠道协调,创新公共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完善统筹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动员和组织社会文化机构提供各种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机制。探索建立社会参与治理机制,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吸纳有关方面代表、专业人士、各界群众参与公共文化的管理。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治理结构创新,鼓励各单位以“专家委员会”、“决策联席会”、“市民参议团"等形式,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体现民意,探索公共文化参与式管理。进一步明确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管理委员会工作职责和议事决策的程序规则,完善例会制度和年度报告制度,切实发挥管理委员会的社会化治理主体作用。积极发展群众志愿服务,建立鼓励市民参与的民主决策和需求反馈等机制,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绩效。进一步完善《闵行区群众文化团队扶持培育管理办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培育区级特色群众文化团队;引导市民群众参与文化管理工作,引导市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依托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完善市民广场团队的管理和日常活动。 (四)打造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将继续发挥文化与信息科技融合的传统优势,推动文化与高新科技、文化与互联网信息产业融合发展。支持职能部门推动形成闵行区商旅文联动发展的工作格局,通过政策杠杆撬动,激发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东西南北中”的新格局。东部地区依托浦江郊野公园建设成以生态农耕、艺术博览、影视制作等为主的文化生态圈;西部地区依托旗忠网球中心、韩湘水博园建设成以国际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为主的文化休闲体验圈;南部地区依托中国(上海)网络视听基地建设成以网络视听、游戏动漫等为主的数字内容文化生产圈;北部地区依托虹桥商务区,利用国家会展中心辐射效应,建设成以创意设计、广告会展、商务旅游等为主的现代文化服务圈;中部地区依托七宝生态商务区建设成以传媒业、出版业、演艺业、动漫业等为主的文化时尚圈。 ——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持续发展,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区支柱性产业之一。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闵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充分发挥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的产业带动作用。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重大项目相继落成的重大契机,为闵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持续的发展动力。继续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入驻闵行,加快建设闵行文化公园、七宝生态商务区、中国(上海)网络视听基地、上海云部落TMT产业园等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对于各镇、街道计划引进的重大文创项目,积极提供各种支持和服务,帮助项目“引进来”;对于属于行业内的领军企业,积极帮助协调,帮助企业“留得住”;重新修订《闵行区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财政扶持资金实施办法》,今后每年制定《申报指南》并评审。 ——积极打造合作交流平台,丰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元主体。在条件成熟时建立闵行区文化创意企业联合会,为我区文化企业打造合作交流、共同发展的平台,形成政府推动文化创意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新型有效抓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参与国有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运营管理,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各类文化团体及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积极协调,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民间文化创意机构、文化创意工作室和个体文化创意创业者在上海创意、创作和创新发展。大力培育和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使之成为“五个维度”(政府、企业、社会、市场、个人)之间的纽带桥梁。 ——高度重视新兴业态的影响,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与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高度重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业态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变革和推进效应,加快推动文化创意跨领域深化融合,尤其促进文化与金融、文化与教育、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等方面的融合发展。在文化与金融融合方面,完善文金合作平台,做好融资支撑服务。在前期与上海银行、宁波银行合作基础上,完善针对文创企业的专属金融支持产品,重点探索拓展金融服务的范围,尝试提供包括财务顾问、信息咨询、相关上市服务、金融培训等在内的其他金融支持,同时考虑引进专业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商业担保公司,将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融资支持平台向纵深方向发展。在文化与教育融合方面,要加大高水平和紧缺文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紧密合作、融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创意、运营管理等文化紧缺人才、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方面,参照《上海文化旅游合作发展三年推进计划》模式,赋予我区旅游景点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文化与科技融合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作用和文化领域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助力作用,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与高科技行业的融合,支持文化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发展,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聚焦创意创新功能,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水平。“十三五”时期,我区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上,要凸显汇聚创意创新资源,重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对现有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现功能提升,推进文化创意园区专业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布局的统筹规划,出台《闵行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管理办法(试行)》及配套的扶持政策,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数量逐年递增,争创1-2个国家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金字塔阶梯式发展态势。完善文化创意园区的管理服务制度,加强市区两级联动,探索实施现有文化创意园区分层分级分类管理。发挥生活消费型园区市民参与优势,实现产业与生活的高度融合,推动文化创意“园区-街区-城区”建设。 (五)改革文化市场管理体系,提升文化管理水平 转变管理部门职能,创新文化市场监管方式方法,以管理创新为抓手,促进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促进文化市场繁荣。 ——加强行政执法力度,规范文化市场管理。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管理手段,加强市场监管,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维护文化市场繁荣。健全文化市场动态监管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文化市场的基层监管网络。建设文化市场征信系统,形成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 ——强化市场主体引导和培育,有序发展文化市场。进一步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与办事群众。重点推进重大项目发展,发展新兴文化产业,严格限制效益差、污染重、档次低的文化企业。鼓励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创新品优品精品打响品牌,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与国有剧团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根据区域特点和文化消费能力,加强行政服务指导,积极引导和培育市场主体,调整市场存量,优化文化市场结构和区域分类布局,在我区形成特色鲜明、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文化市场布局。 ——推动社会参与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管理网络。大力促进我区文化类社会组织发展,积极发挥文化类社会组织的监督作用。强化与政府行政职能的互动,深化文化参与的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提升行政监管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的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参与力量的互动,形成具有符合闵行实际、吻合未来发展、具有闵行特色的文化管理网络。 (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闵行文艺繁荣发展 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是时代前进的号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大力培养文艺创作土壤、培育文艺创作人才、扶持文艺原创作品、推动文化艺术创新,集中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闵行水平的文化艺术精品,促进闵行文化艺术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 ——不断改革完善文艺创作体制机制,营造文艺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两轮驱动,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艺创作生产活动,逐步建立健全文艺创作生产资助体制机制。落实和完善对文化单位的配套改革政策,发挥骨干文化企业和小微文化企业等各种市场主体作用,运用市场机制,调动作家艺术家积极性,推动多出优秀作品。进一步完善各项文艺扶持政策,加大对重大、重点文艺创作项目的扶持。用好各类专项资金和基金,向弘扬中国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文艺创作倾斜,推出一批精品力作,努力形成闵行区文艺创作生产的“高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文艺工作者和文艺机构合法权益。 ——着力激发创造活力,不断提升群众文艺创作水平。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全力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健全区群众文艺工作网络,发挥好区文化馆在群众文艺创作中的引领作用,壮大民间文艺力量。完善群众文艺扶持机制,扶持引导业余文艺社团、演出队、青少年文艺群体、乡土文化能人等广泛开展创作活动。开放思路、放开视野,培育、挖掘一批代表闵行精神、闵行水平、闵行风格的文艺创作人才,建设布局好闵行文艺创作队伍,使之成为闵行文艺创作的重要力量。 ——充分发挥社会团体作用,利用好新兴文艺组织和群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加大对区文联等社会团体的支持保障力度,切实支持其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在行业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推动文联改进工作机制和方法手段,使之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更好地团结凝聚区内文艺工作者。扩大工作覆盖面,做好网络文学团体、新媒介艺术团体、微电影工作团体等新兴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的工作,探索完善“闵行区签约作家(艺术家)”等方式,发挥好新文艺组织和文艺群体在文艺创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作用,盘活在闵行区域中不同体制、不同层面的文艺创作力量。 五、重大项目 结合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和全球城市的愿景,根据闵行的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十三五”时期,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放在惠及民众、缩小差距、提升影响上面,继续为闵行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一)文化设施重大项目 “十三五”期间,按照均等性、全覆盖的原则,填空白、补短板、做完善,继续推进重大文化设施项目的建设。其中主要包括: 1.基本管理单元建设 根据市里要求,在文化设施上拾遗补缺,积极推进闵行区基本管理单元的建设。在“十三五”时期,着力建设以下 6个基本管理单元: 序号 镇 名 称 建设主体 1 浦江镇 杜行(含大居) 浦江镇 2 浦江镇 鲁汇(含大居) 浦江镇 3 梅陇镇 梅陇大居 梅陇镇 4 莘庄镇 康城 莘庄镇 5 颛桥镇 君莲 颛桥镇 6 马桥镇 马桥景城 马桥镇
2.上海海派艺术馆 项目紧临博物馆,设想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式建筑。由两个固定展厅与一个临时展厅组成。第一展厅,陈列“海上画派”代表人物赵之谦、吴昌硕等珍贵美术作品。第二展厅将陈列上海三十年代后至新中国成立时期“后海派美术"代表人物的重要作品。临时展厅将陈列中国明清时期的美术作品、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当代美术作品和中国民族、民间美术作品以及板画木刻板、清朝官服的“补子”等珍贵文物。 3.马桥古文化遗址陈列馆 马桥遗迹的发现对于研究上海地区古海岸位置和成陆年代具有重要意义。“马桥文化”是闵行区一代表性传统文化标志。继续挖掘和拓展马桥文化,推陈出新,增强马桥文化的影响力,是“十三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4.宝龙美术馆 项目位于闵行文化公园南侧地块,与闵行博物馆、上海海派艺术馆接壤,形成艺术建筑设施集群,三馆功能互补,形成集聚效应,成为上海的一张文化名片。 5.号上书院 项目位于闵行文化公园东南侧地块,公园原址为七宝号上村,项目遵循“七宝历史和号上土地记忆文化整合资源、创意养文”的设计原则,与文化公园构建和七宝生态商务区以及七宝老街城市旅游休闲功能的再造有机地融合起来,整合生态文化资源,运用“号上”文化记忆的情景再现,创造“文化书院”资源空间,充分体现和展示区域土地记忆的文化空间品质。 (二)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项目 “十三五”期间,按照提升能级、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等要求,不断推动重大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主要项目有: 1.七宝生态商务区 七宝生态商务区位于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东南6公里,处于“虹桥-陆家嘴”现代服务业发展轴上,是长三角地区西进上海的必经门户。“十三五”期间,商务区将立足优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发展大势,重点发展现代出版业、现代传媒业、演艺业、文化旅游业和数字内容产业,以产业链选择带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等,到2020年,七宝生态商务区将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主导的产业园区。 2.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基地位于紫竹国家高新区的核心位置,“十三五”期间,基地将建立一条具有集聚效应的网络视听产业链,涵盖内容制作、产品交易、集成播控、技术研发、视听云计算及应用、基础电信配套服务等。着力集聚新媒体大型骨干企业,发挥其引领新媒体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链的基础作用、推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驱动作用、新媒体人才的溢出作用等,孵化和扶持代表多种文化形态的中小企业,鼓励和推动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原创文化产品走出去。到2020年,力争建设成为年产值超百亿,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新兴产业集聚区。 3.上海云部落TMT产业园 上海云部落TMT产业园(Technology科技、Media媒体、Telecom通信准于闵行区颛桥镇,于2014年底正式开园。“十三五”期间,园区将全面建设和整合产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包括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政策服务、产业金融服务和产业对接服务在内的四大服务体系。到2020年,将上海云部落TMT产业园打造成“互联网 文化”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园。 (三)文化品牌重大项目 进一步打造和提升地区品牌文化,推动其它国内外文化品牌落户闵行,在传承经典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活力和元素,提升文化品牌的层次和影响力。 1.“金秋闵行”上海合唱节 以专业机构为依托,由点及面开展各项活动,提升活动影响力。以上海合唱艺术中心为平台,吸收引导上海合唱界专家、骨干及全市合唱爱好者参与中心建设。每年年初规划各季度主题活动,重点开展国际合唱艺术周、合唱培训下基层、中外合唱艺术团队进“三区”(社区、校区、园区)、合唱艺术展演及市民合唱大赛等活动,做好合唱艺术的师资队伍建设及市民团队建设工作,建立50支市民合唱精品团队,打造2-3个原创合唱精品节目。 2.上海浦江沪剧节 以市民沪剧大赛为平台,依托电视及互联网平台,弘扬沪剧艺术,传承地方文化经典。一是,分片区开展市民沪剧大赛,拓展活动影响力;二是,组织沪剧名家、名团及民星团队进社区展演;三是,定期定点开展沪剧培训,传承沪剧艺术;四是,精心策划沪剧节年度主题展演活动,展现浦江沪剧节的发展历程。确保沪剧节年度参与市民20万人次。 3.“市民文化广场”系列活动 以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管理协会为载体,依托社会组织,吸收多元力量,扎实做好市民文化广场相关工作。改进广场文化活动管理、丰富广场文化活动类型、提升广场文化活动品质,开展广场舞大赛、广场音乐会、广场文化集市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高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百花齐放红五月”系列活动 在闵行区文联的统筹协调下,发挥闵行区文化名人名家服务社区文化建设的作用,围绕年度主题开展红五月系列讲座、展览、展演、培训活动,开展地方文化研究工作,为市民群众提供更接地气的高雅文化。确保年度参与市民5万人次以上。 5.“一镇一品”升级版 盘活区域内1 4个镇、街道、工业区的文化资源,找到工作对接点,针对街镇、工业区自身需求和优势项目进行扶持提升,推出一批在区内甚至全市范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性品牌项目,打造“一镇一品”升级版。 6.“九九颛桥?重阳糕会” 借助重阳节这一民俗节庆活动,将在每年的重阳期间,在颛桥镇举办“九九颛桥?重阳糕会”,届时将汇聚全市知名民俗糕点和民间文艺、民间技艺及与重阳相关民俗项目进行展示和展演,这一项目从2015年起已被列入市级项目。 (四)其他预期性重要文化项目 根据闵行文化发展的未来需求和可能性趋势,“十三五”期间合理布局、积极探索、努力推进有关文化项目的建设,着力提升闵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颛桥光华路文化创意集聚区 光华路文创产业集聚区东起沪闵路,西至中春路,南临六磊塘,北到光中路。园区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通过旧厂房仓库的改造、传统文化社区的营造、新型开发园区的建设,使其具有生产、交易、休闲、居住等多功能的集创意办公及配套生活、商业设施、城市公园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园,成为上海“创意街区”、上海“区域整体转型”试点、文化创意产业名片。 2.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 依托“中国梦谷”南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园,力引进文化创意企业,形成新的产业集群,打造上海南部的文化创意新地标。 3.七宝民俗文化走廊 以七宝老街为载体,结合打造七宝民俗文化节和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形成具有丰富多彩的江南民俗文化样式与地域民间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业态,主要内容包括七宝小吃街、七宝小商品街、七宝收藏街、七宝中草药街,以及皮影馆、蟋蟀馆、棉纺馆等。 4.“召稼楼古镇”文化旅游特色展示街 以浦江镇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资源为主体,吸纳全市乃至全国古镇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于一街,可看、可听、可品、可做,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公益展示与经营活动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结合,逐步建成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品牌。 5.外环生态绿化带文化主题公园 积极配合外环生态专项建设,立足“陇上花开、春申溯源"的理念,将外环生态绿带打造为体现当代梅陇文化与传统春申文化的特色人文生态空间。 6.“阿尔达米拉国际吉他邀请赛暨全国吉他大赛”和“大学生话剧节” 推动江川路街道与上海音乐家协会合作,促成“阿尔达米拉国际吉他邀请赛暨全国吉他大赛"落户江川社区。积极推动“大学生话剧节”与区有关部门合作,探索新型节庆活动模式,推动其落户闵行。 7.虹桥商务区配套文化设施 为满足虹桥商务区大量白领对于高雅文化的强烈需求,配套建设大剧院、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 (五)重大文化项目可行性研究 “十三五”期间,为推进落实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分布,围绕闵行三大功能区各自文化特色,拟开展三项重大文化项目可行性研究。 1.虹桥国际文化中心 依托虹桥商务区的区位优势,整合市级资源,拟推进虹桥国际文化中心建设,包括图书馆、迷你(mini)剧院群、规划展示馆、露天活动广场、综合文化馆等。其中图书馆定位为区级图书馆;迷你剧院群建设一批容纳200人以下的剧院,开展话剧、音乐剧等小型演出;规划展示馆拟展示虹桥商务区发展规划;露天活动广场可供开展大型户外活动和市民休憩;综合文化馆将各类文化培训、文化讲座、群文演出和团队排练等。 2.马桥古文化遗址综合文化中心 拟推进马桥古文化遗址综合文化中心建设,以马桥古文化遗址博物馆为龙头,建设文博系列设施,通过出土文物展示、模拟考古挖掘、马桥先民生活场景互动等方式精彩呈现。 3.大浦江文化共享联动 “十三五”期间,拟在大浦江地区按照三区联动的总体要求,深化与上海戏剧学院的文化共建共享联动,依托上戏等高校的优质资源向大浦江地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包括文化(体)设施开放、文化资源配送、文化团队扶持、文化骨干培育等;同时区级财政予以相应的文化工作经费补贴。 六、保障措施 “十三五”期间,闵行区应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并将其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在资金投入、人才队伍、组织支撑、技术支持等方面重点推进,推动全区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文化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总体规划。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把文化建设作为增强闵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来抓,将文化建设纳入到整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建设总体规划,努力提高城市生机与活力。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治理理念。各级政府通过简政放权,真正承担起政府部门应该承担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职能,更好地发挥各级政府服务群众的职能。建立责任评价约束机制,并由各文化机构组织内部的自我评价以及第三方评价共同构成体制内和体制外共同努力的评价约束力量。三是与各大网络运营商合作,推送各类文化活动。由闵行区文化主管部门出面,与各大网络运营商合作,通过短信形式,定期向辖区范围内的公众推送闵行区各类文化信息,吸引更多地年轻人和精英人士关注并参与到公共文化活动中来。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区域文化氛围。通过加强对本区域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动态和成果、人才、企业等方面的积极宣传,进一步提高金社会对公共文化及文化创意产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文化知识的普及,提升全民文艺素养。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以传统文化、工业文化、生态文化、科教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为重点,通过广播、电视、阅报栏等各类传播媒体,提升闵行文化的社会知晓率,扩大闵行文化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落实文化专项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倾斜力度 一是建立针对重点区域的倾斜政策。将农村及大型居住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常性运行经费,纳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财政预算。完善区级财政的补贴政策,以规划为引领,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向大型居住区倾斜。充分认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重要性,突出抓好标准建设,补齐短板,兜好底线,满足闵行地区老百姓的基本文化需求。二是创新社会参与机制。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样化,在《闵行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闵行区特色文化团队扶持资金补贴办法》、《闵行区市民文化广场星级团队评定细则》基础上,试行出台激活社会力量进入公共文化服务的激励性政策或规范性文件,配套制订管理办法、操作流程和财政绩效评估方案,重点对象为政府主导力量以外的社会组织,形成文化领域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机制。三是增加财政资金对文化事业等重要领域的必要投入。依托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莘庄工业区、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以及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等闵行特有的区域优势资源,在文化装备与系统平台建设、文化创意成果对接和转化、文化创意研究院建设以及文化科技类高端人才引进、重大奖项和活动等方面,支持一批具有重要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的项目。制定文化产业创新项目资金、用地、对外贸易等方面的资金优惠政策。制定完善有利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 (三)搭建文化人才引进平台,稳定基层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区域文化人才库。梳理区域资源,摸清散落在各条线单位的优秀文化人才资源,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聚焦北部高端现代服务业功能区、南部紫竹国际创新港和国家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区域,选拔各领域中具有专业贡献大、引领作用显著、团队效应突出的优秀文化人才,建立闵行优秀文化人才资源库。同时,加大对社区文化人才、民间组织团体领军人才、文化类非营利组织的优秀代表等基层、民间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二是完善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宣传文化系统内处级后备、科级后备干部必须每年参与重大活动策划或领衔重点课题或项目,并作为考察后备干部的主要参考指标;宣传文化系统内各单位每年提出需跨单位流动人员名单,由区委宣传部统一安排,采用挂职锻炼、横向交流等形式,加大多岗位培养的力度,丰富阅历,拓展视野,增长才干。实施文化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培养和集聚一批社会公认的文化名家;积极推进文化产业人才的开发,重点培养富有创意、积极创业的文化创意人才,重点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勇于开拓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三是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根据文化发展的需要,做好人才需求预测,根据全区人才储备的总体安排,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储备和人才派遣;畅通引才渠道,紧缺、急需的文化专业技术人才引进,经区人保局认定后实行定向引进;探索市场运作,在人才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坚持稳步推进的原则,实现新老人员的平稳过渡。四是健全人才使用机制。结合各单位实际,认真制订好各单位的岗位设置,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鼓励职称申报,进一步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畅通职称评审渠道,鼓励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参加中高级职称评定申报,提高宣传文化人才队伍的专业技术层次;探索首席制度,建立首席记者、首席编辑、首席播音主持、首席工程技术人员、首席视觉设计和项目经理等,并实行动态管理,首席职位每2年评定一次,评定人数一般为每单位1-2人。五是深化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个人或团队积极参与市级及以上的各类作品、论文的评比表彰,对获得市级以上荣誉称号或获奖的,给予一定的奖励;加大优秀人才中编制外人员的保障力度,对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资格及以上和业绩突出的编制外人员,在公开招聘时给予政策倾斜。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数字化发展 一是深化完善一站式文化服务信息服务平台。针对闵行区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原有的“文趣闵行”平台,加快推进数字化文化建设的发展,在与“文化上海云”实现良好对接的前提下,增加与农村地区、大型居住区等社区居民的互动。加强全区各级各部门、公益性文化单位、文化类社会组织、文化企业等与公共文化服务相关的数字文化资源和服务整合,汇聚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院团、民间文艺社团、群众文艺创作、民间文化技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数字化资源,聚焦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的获取与反馈,构建方便、立体、快捷的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信息服务平台。专门开始文化消费咨询板块。二是全面建立和完善闵行区文化管理信息化。为有效推动各级各类文化协会机构团体、文化类社会组织、群众自办文化实体、群众文艺团队、文化科技企业、其他社会力量或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及文化创意产品提供的其他主体等,全面纳入信息化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文化服务“一张网”,在掌握全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全局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全区的文化服务管理和运行效率。 (五)调动社会各方资源,推进文化融合发展 一是推动文化与教育融合发展。通过区校合作方式,继续加大与在地各高校的融合发展,就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实践基地和项目合作等开展长期战略合作,形成一系列合作项目,实现文教融合。二是用精品文化助推旅游发展。落实《上海文化与旅游合作发展三年推进计划》,会同区旅游局等相关部门,制订文化服务信息进宾馆、进景点、进机场、进地铁、进公交等实施方案,启动境内外游客的文化旅游信息推送服务。三是文化与金融融合。依托文金合作平台,探索文化金融政策创新,支持参与公共文化领域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主力企业进入非上市股份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四是文化与商业融合。依托各大商圈、产业园区的场地和人气资源,探索社会资本、资源参与公共文化建设模式,推动全民阅读工程、数字文化服务就近便利为消费者服务,提升商圈整体文化氛围。五是文化与贸易融合。以文化重大项目为契机,全面推进网络视听、游戏动漫、创意设计、广告会展、传媒、出版等领域,鼓励和扶持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海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