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府发〔2025〕5号
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改革创新发展 行动方案(2025-2026年)》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5年3月7日
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年)
为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张江高新区改革创新发展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的若干意见》《张江高新区加快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1]打造成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有力支撑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强化“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引领作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持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通过“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形成一批原创性科研成果落地园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主导产业,打造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培育脑机接口未来产业,产业集聚度有效提升,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吸引高能级科技金融资源、专业化服务机构加速集聚,推动“大零号湾”服务功能加快在园区开放共享。到2026年,初步建成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凸显、主导特色产业优势增强、专业服务完善、空间布局集聚、创新生态活跃的高质量科技园区,园区综合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努力打造创新策源的“核爆点”,为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贡献闵行力量。 ——打造形成创新策源新标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成效显著,园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集聚,园区企业攻关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到2026年,园区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6.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550家,“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达到8家,PCT专利申请量达到200件。 ——打造形成主导产业新高地。以高端装备为主导、以数字经济和生物医药为特色的产业集群生态加速形成,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逐步提升,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到2026年,园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1380亿元、三大先导产业总规模675亿元、劳动生产率(人均增加值)53.3万元/人。 ——打造形成高端资源新品牌。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高能级、专业化成果转化机构、平台逐步集聚。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加速汇聚。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显著完善。到2026年,园区高质量孵化器达到2家,三大先导产业人才达到3.4万人,累计集聚基金规模350亿元。 ——打造形成改革示范新样本。到2026年,“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内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形成新样本,园区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全赋权改革、土地资源复合高效利用、科技金融创新试点等创新治理新方式逐步在园区落地推广,创新治理方式显著优化。 1.提高园区整体统筹能力。区委、区政府整合设立上海市闵行区重点区域开发领导小组,划入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管理职能,由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联动,实现管理服务协同。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管理部门设在闵行区科委,整体入驻“大零号湾”办公,提供零距离园区服务,负责牵头落实规划制定、政策研究、资源统筹、专项资金管理、考核评估等日常工作。 2.做强园区专业运营机构。对标世界知名科创区域,聚焦“大零号湾”运营机构,加强“大零号湾”集团的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能力建设,构建集团化科创功能平台,突出建设、管理、服务一体化,重点提升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专业培训、投融资等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搭建各类创新主体沟通交流平台,推动“大零号湾”先进运营经验在其他区块复制推广。建立完善以“大零号湾”为核心、高效联动其他区块的运营机制,明确“大零号湾”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其他区块做好功能联动,突出成果转化、产业联动、产城融合功能,发挥“大零号湾”科创大厦“一门式”综合服务功能,推动政务、科创、人才等高水平服务在园区开放共享。加强园区运营机构考核,从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人才对接、政策申报、知识产权、企业管理等多个方面,对园区运营能力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估,提高园区专业运营服务的能力、质量和效益。 3.夯实高校院所策源基础。发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等高校院所在健康、信息、能源等领域的基础研究优势,与区块联动发展。设立“大零号湾”区校合作专项资金,开展具有前瞻性、原创性、颠覆性、引领性的重大科研项目研究,推进大健康、大信息、大能源建设,推动磁共振成像技术、量子计算、可持续航空燃料等项目落地园区。加强“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基础科学设施在园区规划布局,催生原始创新和尖端科研成果。 4.打造高端创新功能平台。围绕园区主导特色产业,建设一批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做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人才引进培养功能。推动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开展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等关键技术研发,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园,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和产业链。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推进昇思人工智能框架创新中心建设,面向智能制造、智慧医养、智慧能源等重点领域产出解决方案和产品。上海前瞻创新研究院开展DNA存储、仿生磁感等前瞻技术研究,推进自研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完成上海生物信息交叉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服务园区企业能力。 (三)做强主导特色产业集群 5.重点发展高端装备主导产业。聚焦航天、航空等优势领域,依托重点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打造“国之重器”,加快高端装备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和成果应用,做强高技术转化应用(民用航天)、装备制造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围绕闵行上海航天城,支持莘庄工业区打造商业航天“核心主体”,建设空间信息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推动机载系统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打造闵行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集聚区。支持上海船用柴油机研究所浦江科研产业基地建设,提升先进能源装备制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速推进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等建设,加强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础研究,推动新型储能新赛道底层技术率先突破,加速颠覆性电池技术从概念到实际应用的转化。 6.打造数字经济特色产业。聚焦AI算力生态、科学智能、人形机器人及仿真机器人等重点领域,依托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加速发展智能机器人、智能新硬件系统、智能感知系统等产业,深入推动工业机器人进工厂、服务机器人进生活,突破人形机器人制造关键核心技术。重点依托智能机器人领域领先企业的产品技术优势,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元知机器人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试验证平台等科研创新优势,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培育更多机器人优质企业。围绕智能机器人重点技术环节,着力发展人机接口、视觉系统、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等重点软件环节,围绕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芯片、传感器等核心硬件领域,进一步完善整个产业链上下游体系。依托领军企业,加快浦江创芯之城市级集成电路特色产业园区建设。支持莘庄商务区建设智能硬件芯片及模组设计产业集群,发挥“链主”带动作用,加速形成信息技术服务优势产业生态。 7.打造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加快生物医药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聚焦基因与细胞治疗、合成生物学、创新医疗器械等前沿细分赛道,依托重点企业,推动创新药品和医疗器械研发。培育生物医药龙头企业,支持产业链“链主”企业跨越式发展,建立重点企业服务机制,针对高端人才、场景应用、创新平台、金融服务、企业并购等方面需求,实施个性化服务。推进建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建设基因产业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集研发、检测、制造为一体的基因治疗产业链示范区。推进建设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闵行基地、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零号湾”基地和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合成生物产业园区。建设上海市养老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级银发经济产业园区。建设虹桥前湾生物医药产业园,推动龙头企业研发总部投入运营,打造辐射长三角区域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8.培育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布局建设脑机接口未来产业园,围绕华山医院临床优势,发挥重点实验室策源作用,推进概念验证中心、高能级功能平台、专业型孵化载体、检测认证和工程化基地、国际人才交流培训中心等落地,打造“产学研医”联动的转化模式。聚焦脑机接口、认知障碍干预、人机交互、神经外科手术机器人等前沿技术领域,引进培育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创新团队与头部创新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团队,完善临床(前)试验、审评审批、AI赋能等转化服务链条。布局综合性应用试验场景,打造集概念验证、科创孵化和医疗创新功能为一体的未来产业生态环境,持续推动生物智能和机器智能的深度融合,助推一批脑机智能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加强区块南北联动,积极建设上海(大零号湾)未来产业先导区,开展“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培育形成承接高校创新溢出、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集聚的未来产业集群。 9.强化科技企业梯度培育。落实闵行区新型工业化、现代服务业、科技创新等政策,完善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鼓励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独角兽”“单项冠军”等高质量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小升规”“规做强”“强转股”“股上市”。持续深化重点企业“服务包”建设,不断拓展政策数智包和“闵小通”数字服务管家功能,积极探索数字化企业服务模式。定期发布“大零号湾”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榜单,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协同攻关。率先在“大零号湾”支持一批科技领军企业牵头建设大企业开放创新中心,组建创新联合体。 10.建设高质量科创孵化平台。积极建设高质量孵化器,建成1-2家具有影响力的高质量孵化器,示范带动不少于10家孵化器实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升级。聚焦养老科技、机器智能、合成生物等细分产业链领域,加快推进孵化器建设,育孵一批高成长性的“硬科技”企业。深化区校合作孵化模式,推动区校共建孵化器建设,围绕高校优质科创项目的挖掘、遴选、落地、孵化、发展,建立全生命周期的科创生态服务体系。推动孵化器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进司南生命科技超级孵化器建设,系统性布局以脑机接口调控、中枢神经组织再生、细胞基因疗法为主的未来医学技术孵化和产业化。率先在“大零号湾”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筛选、商业化开发、试生产等专业服务。 11.优化成果转化专业服务。深入推进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支持上海交大建立专业高效的科技成果运营机制,开展国家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在“大零号湾”探索区校合作建立成果转化项目跟踪服务机制,设立一体化服务窗口,实现提前对接、跟踪服务,畅通成果转化和师生创业通道。加强园区知识产权创造和保护,依托“大零号湾”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站,建立“大零号湾”知识产权保护一站式协作机制,集行政执法、司法保护、维权援助、调解等于一体,提供“一站式”知识产权综合服务。做强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集聚一批能够挖掘高校项目、对接产业资源、促进成果转化落地的技术经理人,在“大零号湾”打造科技成果线上发布大厅和服务平台,加速全球技术供需对接,引导和鼓励跨境技术交易转化落地。 12.优化科技创新空间格局。立足区域协同发展,围绕产业链布局全链条创新要素,构建“三圈协同”的科技创新空间格局。依托“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集聚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研发机构、高校等原始创新要素,嵌入孵化器、技术转移机构、概念验证中心等创新孵化功能,打造核心功能圈。依托向阳园、元江路地块等产业集聚区,嵌入小试中试基地等技术转化要素,打造溢出辐射圈。依托外围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莘庄工业区、虹桥前湾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等多个产业集聚区形成产业协同联动,打造产业联动圈。同时,适应创新活动特点和创新人群需求,布局方便、舒适、共享开放的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优化形成功能完善、级配合理的道路交通系统。 13.加快重点区块存量转型。推进产业用地“两评估、一清单、一盘活”专项行动,聚焦产业用地综合绩效提升,立足园区重点区块,强化存量土地盘活,实施低效用地治理。“大零号湾”加大国有载体建设力度,盘活集体建设用地,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成本较低、条件完善、链条完整的科创载体供给。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推进重点地块转型,打造科技企业总部园区优质厂房和合成生物产业园区。莘庄工业区重点开展低效用地二次开发专项规划研究,推进商办用地转研发用地规划调整,提升园区形态和功能配套。 14.探索土地高效利用方式。率先在“大零号湾”区域探索推进“工业上楼”等新模式,重点推动轻生产、低噪音、环保型的企业开展“工业上楼”。深化“大零号湾研发+马桥制造”创新模式,“大零号湾”孵化培育人工智能初创和早期企业,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加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推动园区研发与产业基地(社区)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按照考核评估结果,落实园区地块动态调整,提高园区地块集中度,逐步解决“小而散”问题。 15.加强科技金融服务供给。重点打造南部科创中心金融服务平台,吸引金融服务机构入驻,构建“投、贷、保、扶”联动的高效融资服务体系。设立“大零号湾”创投基金,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带动各类社会资本参与,成立科创金融联盟,形成350亿元以上基金规模,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以股权投资集聚区建设为契机,通过股权投资基金设立快速通道机制,叠加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投资类企业注册绿色通道机制,吸引重点股权投资基金落户,对创新型企业加大资金支持力度。鼓励专业风投创投机构,聚焦细分领域,探索“孵投联动”“超前孵化”等模式。 16.提供精准精细人才服务。设立“大零号湾”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发挥全球引才大使和海内外人才工作站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快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产业发展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建立“大零号湾”高校优秀人才培育制度,联合培养具有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技术创新能力的战略科学家。支持优秀青年人才在园区创新创业,提高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数量在各类人才计划支持总量中的比例。做强上海市海聚英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等资源,优化海内外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体系。深化人才服务全周期“一件事”改革,实施全球杰出人才优享服务,打造“一南一北”国际人才会客厅,构建政府、市场、用人单位、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人才服务链,分层分类给予安居、落户、就医及子女上学等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加大人才公寓筹措力度,打造“人才驿站”,提供零距离公共服务。 17.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溢出带动效应,打造国际企业“引进来”的通道平台。支持优质国际科技组织在“大零号湾”落户或设立分支机构,推动科研数据、人才和资金等创新要素跨境流通便利化。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主办或承办绿色生态创新大会、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等高水平学术会议、科创赛事和论坛活动,参加国际重大会议、展览展示和成果发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支持各类创新主体牵头组织或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提升国际影响力。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优势,依托“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虹桥分中心)和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企业服务咨询站,完善“一站式”信息传递、“国际化”专业服务、“全过程”项目投资、“一体化”风险防范功能,支持企业国际化发展。 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市区综合联动、园区协同,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各区级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在规划、土地、环保、能源、人才、政策、项目等方面,强化责任落实,加强指导支持,对年度重点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责任化落实。完善各区块负责人参加的议事协调机制,推动解决园区发展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完善政策保障。以市级“大零号湾”专项政策为主体,以区级产业、科创、人才、金融、知识产权等政策为支撑,在园区积极探索改革创新政策举措,深化相关政策试点,构建专项支持政策体系,优化政策供给,强化系统集成,实施精准支持。优化财政科技投入支持方式,持续跟踪政策实施效果,动态优化调整政策体系,提升对各类创新主体的政策服务能力。加强考核评估。落实张江高新区考核评估制度,出台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统计分析工作制度,在园区综合评价基础上,定期监测、共享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区块等数据,研判发展趋势,为引导园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推进张江高新区闵行园区管理系统建设,整合火炬统计等各类数据资源,科学评估园区发展情况,提升企业培育和服务能力。
|
留言 |
|||
*姓名 | |||
*联系方式 | |||
*电子邮箱 | |||
*验证码 |
![]() |
||
公众意见 |
|||
咨询人 | 意见与建议 | 回复内容 | 提交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