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减实施前后校外培训机构的总体情况 闵行区培训机构数量较多,总量上一直排在全市第二。在2021年7月国家“双减”政策发布前,全区登记注册的各类培训机构约有2000家,实际经营的办学主体1500家左右。其中,经教育审批的文化学科类培训机构266家。经过1年多“双减”政策治理,加上疫情的叠加影响,目前全区实际开展培训业务的各类培训机构约830家。 二、校外培训落实“双减”的举措及成效 自2021年7月、8月国家和市“双减”政策颁布以后,为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双减”工作要求,针对校外培训“双减”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区工作专班,并多次召开“双减”工作推进会。区教育局切实履行区培联办赋予的牵头协调职能,扎实有序推进校外培训“双减”治理各项工作, 确保实现“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目标。 (一)强化领导细化任务分工。依托区培训市场综合治理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强化政府统筹,落实部门职责,贯彻属地化管理原则。围绕市《“双减”实施意见》,制定和细化闵行区《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意见》,形成3大内容、16个方面和43条任务分工,逐项明确牵头部门和完成时间,确保任务落细、责任到人。 (二)统筹推进学科类机构的压减和培训行为的规范。按照中央明确的“切实压减机构数量”要求,教育局第一时间停止学科类培训机构的审批。在2021年下半年,多措并举,依法依规,在街镇、市场、民政、公安等多部门协同支持下,对266家存量学科类培训机构进行“关停并转”,将双减前266家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25家,压减率达90.6%。全面规范和约束学科类培训时间,条块结合,以街镇为主导,建立常态巡查检查机制,在寒暑假、法定节假日、双休日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基本得以遏制和规范。 (三)着力做好对非正常停业机构的维稳处置。为了更好应对因政策推进产生的机构非正常关停,由教育局牵头市场、民政、人社、公安、法院等成员单位,在分管领导和科室长层面上成立“双减”工作组。截至2022年10月,我区有效处置了45起校外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包括“精锐教育”、“启文教育”、“绿光教育”等规模较大的学科类机构停业事件。 (四)强化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实施“双减”政策以来,区教育局始终把对培训机构的资金管控作为“牛鼻子”措施对待,尤其对规模较大的校外培训机构大额资金支出实施管控。因对校外培训机构的资金管控,在政府监管和逐步释放下,校外培训机构对预收费和最低保证金的合理使用,促成了“昂立”、“乐课力”、“尚孔”等规模较大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软着陆”,保障学员培训服务顺利完成。 (五)抓实抓细教育宣传引导工作。为减轻阻力,争取社会协同,区教育局充分发挥培训行业协会作用,按14个街镇片区组织培训机构负责人学习中央和上海市“双减”政策和精神,指导培训机构遵照“双减”政策规范办学。利用寒暑假开始“窗口期”,通过中小学校、幼儿园和教育公众号向学生和家长发放告知书,要求家长和学生双签字回执,确保每一个家长和学生都知晓“双减”新规,同时做好培训预警,区教育局按季度向社会更新发布校外培训机构“白名单”,引导市民理性选择校外培训。 三、校外培训落实“双减”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类培训“防反弹”、“防变异”任务艰巨。不可否认,从家长端来看,在当前“中考”“高考”这两根指挥棒下,学科类培训的“刚需”还是存在的。从机构端来看,一些校外培训机构在“疫情”和“政策”双重压力下,为了生存,可能就会打着“暑托班”、“素养成长中心”及开展各类非学科类培训等名义开展学科类补课。同时,随着一大批学科类培训的关门倒闭,原先在这些机构从业的老师有些可能转入“地下”、“化整为零”,搞违规补课,这反而增加了治理难度。 (二)规范非学科类培训目前仍存在政策性瓶颈。双减后,不管从数量还是规模上看,非学科类机构都占主导地位。如何规范非学科类培训,防范非学科类培训风险,减轻家长经济压力,是下一步校外培训落实双减政策面临的重要问题。非学科类培训涉及文旅、体育、科技、人社等部门,目前,市层面在审批和管理的配套政策上仍不齐全,有的还欠缺操作细则,从而造成艺术类、科技类、体育类的校外培训无法许可审批,也给此类机构的资金监管带来困扰。 (三)对校外培训监管执法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为保障“双减”政策的实施推进,对违规违法的校外培训开展一定程度的监管执法是必要的。目前,依据上海市发布的“一意见一办法”,对校外培训的监管执法基本形成了以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各行业主管部门分工协作、各街镇落实属地责任的培训市场综合监管执法体系。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仍存在“线索移交难”、“调查取证难”、“处罚执行难”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