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基于区情以及闵行教育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过程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重点聚焦体制机制问题、聚焦制约区域教育转型发展的瓶颈问题,以确立若干重点项目的形式,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改革成果。 《闵行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2015-2020年)》(以下简称《闵行综改方案》)明确提出改革总体目标:初步构建起政府、社会、学校权责明晰、管办评分离的教育治理体系,提升以适应时代发展、主动发展意识强为标志的教育治理能力,形成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基层活力为根本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营造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积极教育生态,初步建成具有现代化新城区特征的教育强区,为上海教育综合改革作出贡献。 围绕总体目标,主要落实八方面的具体目标:一是建立适合区域教育转型发展的治理体系;二是形成协同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联动机制;三是完善区域教育资源统筹配置的顶层设计;四是构建引领区域教育转型发展的评价体系;五是健全社会资源共建共享的学生培养体系;六是创新师资队伍管理与专业发展机制;七是提升区域教育的内涵品质和特色品牌;八是健全全覆盖高品质的终身教育体系。 结合已有工作基础和改革目标定位,《闵行综改方案》重点围绕“一条主线、三个层面”推进各项改革举措。一条主线,即“创新治理、优化生态”;三个层面,即“优化教育外部生态、激发教育内在活力、提升教育内涵品质”。 优化教育外部生态 完善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落实政府管理教育职责,形成推进区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合力。加强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领导;建立教育综合改革的例会机制和议事机制等。 优化教育资金投入模式,提升教育资金使用效率,发挥好资金的支撑保障作用。建设教育资金监管及绩效分析信息化系统;完善区镇两级教育资金统筹与分配机制;建立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等。 提升教育基础设施设备标准,探索学校个性化建设模式。科学设定提升教育品质的投入标准、配置标准,研制使用适度超前的学校基础建设标准;建设有鲜明建筑特色的学校等。 深入挖掘社会的教育资源,让课堂从校园走向社会,完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深化“体教结合”“医教结合”“艺教结合”“科教结合”机制与实施;建立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立校园到社会的资源共享机制等。 营造区域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氛围。充分利用政府网站、电视台、报纸、户外媒体等媒介,大力宣传闵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以及优秀典型事迹等。 激发教育内在活力 推进管办评分离,激发基层学校和教师的创新动力,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社会、学校参与的行政管理效能测评体系;探索建立民办教育的非营利和营利分类管理机制等。 以学校绩效评价为主线,建立基于大数据平台的区域教育“三级四类”数字化评价系统。搭建学生管理、学校管理、政府管理三级管理评价框架,形成学生发展评价、教师专业发展评价、学校发展评价、社会感知度评价四大评估指标系统;在区域层面统筹督政、督学与质量检测等。 建立起数据链为基础的教育管理流程,提升教育管理和服务效能。形成以数据为基础,以测量分析为主要手段,定量与定性、内控与公开相结合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系统;形成评价目标、内容、方法相融合,评价结果与绩效直接挂钩的评价机制等。 尊重、扶持、放大基层创造,完善相关激励制度,生成更多基于学校实践的闪光点和教育智慧。完善激励制度,创新“智慧传递”“新优质学校”等展示平台等。 总结“新基础教育”生态区建设的成型经验,不断完善基于片区学校共同发展的整体转型性变革实践。完善生态区建设机制;探索生态区背景下的学区化建设新路;创建生态区共生文化等。 完善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与管理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自主发展力。建立绩效工资以外的区级教师激励方案;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形成以师德为核心的重绩效、重激励的教师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构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积极利用各类专业发展平台实现专业提升;建立并实施教师退出机制等。 提升教育内涵品质 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探索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课堂渗透路径;打造“养成教育”“责任教育”品牌;建立有效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融合机制与举措等。 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选择,让课程营养大餐为学生未来奠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游泳、围棋、手球等专业化的师资和课程;激励学校结合自身优势研制校本课程,建立区域优质校本课程图谱,在区内实现课程共享;建设幼儿园运动游戏、语言、美术、音乐等区本课程等。 依托大数据平台实现学生成长的全息记录,形成个性化指导和有效干预。全面建成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形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强有力的支撑系统;充分挖掘与分析学生成长数据,通过白皮书和建议书形成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指导和干预等。 深化课堂教学改进,形成理念、技术、方法不断融合的常态追求。推进新一轮闵行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进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用“网络教研组”,深入建设“云录播课堂教学评价系统”;推广“电子书包”项目,构建数字化学习环境下的成熟教学模式;加快推进上海市数字化教学研究所建设等。 营造“公平和谐、多元共生、协作融合、进取超越”的教育生态环境,实现教育发展型态的多样化。在学校办学绩效评价中加大学校办学特色比重,引导学校结合自身优势,走特色化发展道路,整体提升区域教育内涵品质;结合高考改革方案,形成并实施普通高中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方案等。 深度推进教育信息化、国际化、职成教一体化等项目,培育区域教育品牌。实现以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核心的数据互通,初步建起全区数据交换平台与机制;建立基于全样本数据的管理、评价、教学与专业提升体系;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国际课程本土化和本土课程国际化,建设国际融合教育研究所和闵行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做强“普职融合”“职成教一体化工程”“中高职贯通”等品牌项目;鼓励企业参与职教办学;建立技术技能需求发布制度;打造“双师型”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立激发社会活力推进终身教育的体制机制;试点建立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检测制度;试点建立终身学习资源配送体系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