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基础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共402所,学生22万余人,教师1.5万余人。闵行教育保持了持续多年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当前依然面临着居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与发展不充分、不均衡之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差距、校际差距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不平衡。“十三五”期间,闵行教育坚持“让闵行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核心理念,以“优质化、信息化、国际化、个性化”为发展路径,以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为“引擎”,优化教育供给的结构和质量,实现区域教育均衡、优质、个性发展,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强化顶层设计,整体规划实施路线图 根据“高原上建高峰”的要求,通过“校际合作、以强扶弱、扬峰填谷”,制定了《闵行区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明确了工作推进的制度设计与路线图。 1.确定目标定位。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明确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定位与价值导向:学区化办学以现有街镇行政区域为主要单位,区域内相同或不同学段的学校结成办学联合体,形成同学段横向抱团、跨学段纵向衔接的办学格局;集团化办学以优质品牌学校为核心,组建区域内或跨区域的办学联合体,发挥优质资源辐射引领作用,推进课程共建与资源共享,促进集团成员校优质均衡发展。 2、科学规划布局。立足闵行区城市功能布局和教育事业发展,科学进行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设点布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整体提升本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水平。按照全区14个街镇教育发展实际,规划建设12个学区、8个教育集团,到2019年底,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区100%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公办幼儿园,参加学校大多数成为特色鲜明、公众满意度高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3.明确推进策略。一是行政主导,网格管理。通过“区镇联动,网格管理”,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融合”,共同推动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二是开放协同,联合办学。通过多校协同、抱团发展,打破校际壁垒,缩小校际差距,实现优质资源的辐射推广与合成再造。三是聚焦内涵,共享共建。通过理念辐射、资源共享、师资柔性流动、办学文化生成等策略,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教育品质。四是尊重差异,激发活力。尊重每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校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学校改进、重建与打造特色的能力。 二、统筹协同推进,深化集群内涵式发展 1.加强领导,优化管理机制。拟定《闵行区“学区办公室”管理实施办法》,完善理事会、章程管理、联体评价制等制度。各街镇成立领导小组,规划学区建设目标、组织架构和行动方案,建立工作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持续性运作,一步一步将办学蓝图逐步描绘成现实。 2.内联外引,增加优质资源供给。以“搭平台、聚资源、创环境”为原则,一是借力区内“名校”开展项目合作,如平南小学和世博小学结对、华坪小学与昆阳路小学一体化管理、上宝中学牵手颛桥中学等,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力度。二是积极引入优质高校教育资源,先后与复旦、交大、上师大、华师大、上海中医药大学等合作,高起点开办新学校,打造优质学校引领的教育集团。2017年交大附中(闵行)教育集团、上海中医大附属系列学校(贯穿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相继成立;完成了上师大三附中、三附小的签约工作并开展筹建。以优质资源互动共享为载体,学校办学实力得以提升。 3.资源保障,激发办学动力。对学区、集团内学校资源配置予以优先考虑。核心学校教师编制数按照集团(学区)规模数量给予系数0.5-1的编制增量,保证优秀教师的辐射、带动、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给予核心校(领衔校)安排年度经费20万至60万不等,经费纳入年度预算管理,专款专用;另外街镇设立专项资金,保障街镇学区化办学顺利推进。行政的支持系统,资源的保障到位,大大激发办学动力。 4.以评促建,完善评估机制。坚持“放管服”结合,建立督导评价和激励机制,制订《闵行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发展性督导评估方案》,引入第三方专业教育评估机构。2017年12月对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进行评估,总结其办学经验;另外,基于一年一度的办学绩效数据,对区域学区、集团的办学绩效整体增值度,学区、集团内各学校的均衡发展的达成度,进行科学分析,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促进各成员校聚焦内涵开展深入协作发展。 三、彰显区域特色,提升闵行教育软实力 至2017年底,闵行区已成立4个教育集团、12个学区,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达98所,占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76.6%;公办幼儿园的学区化办学已达90%,并明显推动了各学区集团与学校的优质发展、特色发展。每年的办学绩效评价数据显示,颛桥学区、七中集团、实小联盟的优质度、均衡度及满意度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颛桥学区办学绩效平均数据2016学年比2015学年提高3.03分,位于区域前列)。 1、深耕区域教育“国际化”。各学区集团深化国际理解教育、推进国际交流合作,整体提升了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华漕学区以建设“国际化教育生态区”为着力点,打通本土学校与国际学校壁垒,形成本土学校与国际学校之间的“课程师资共分享,教育活动共举办,地区文化共创建”的协同互惠发展机制,加快了国际教育本土化进程;闵中联盟在本土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建立了“龙文化”系列校本课程、七中集团以“视像中国”远程教育项目实现成员校的跨时空交流及各学区集团引进舞向未来、STEM课程、WAP课程、健康与幸福、PATHS等国际课程,服务于学生培育国际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2、推进发展机制“个性化”。各学区集团深度合作,通过资源共享、课程互通、名师走校、项目联动等方式,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个性化发展机制。 文化融合式:七宝中学以“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校园文化为13个成员校所认可借鉴,形成多元融合的集团文化特色。 项目合作式:各学区集团加强发展项目合作与交流,如共同参与足球联盟、篮球联盟、美育特色联盟、科创项目等。 教学共研式:闵中联盟“智慧课堂”、实小联盟“开放、多元、自主”研修模式辐射所有成员校,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名师共享式:各学区集团的名师工作室及市级、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基地,对成员校实行全天候开放制。 活动共创式:实小联盟的学生活动和学科竞赛,由核心校与成员校共同策划、轮流组织,为学生搭建成长舞台。 3、推动学校发展“特色化”。在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把自上而下的政策设计与自下而上的实践智慧相结合,在保障集群学校进行“公转”的基础上,保证每一所成员校进行“自转”,注重激发每一所学校主动发展的活力,尊重每一所学校的办学传统和特色,激励每一所学校自主创生力,呈现“和而不同、百花齐放”学校特色化发展态势。2017年底,全区已有5所高中成为上海市特色高中创建项目学校(全市共三批56所,闵行占比8.9%);6所学校被评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全市两批共93所,闵行占比6.5%),区内21所初中学校参加新优质学校集群发展项目。另外有25所学校被新民晚报和上海教育总社联合推荐做 “家门口好学校” 宣传。 四、聚焦机制完善,持续提升教育满意度 2018年,将夯实12个学区、4个集团内涵建设,新建2个教育集团,聚焦机制建设,致力于提升学区集团的发展度、增值度与社会满意度,稳步推进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践。 1.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在不同学区、集团成立学区/集团办公室,设立学区办公室主任,发布《学区办公室管理实施办法》。采用“第一责任人 多元主动担当”模式,选举产生理事会及成员,依据管理章程落实职责,力争在学区化集团化的运行与管理机制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2.优化常态运行机制。落实“三保四有”运行机制,确保人员、经费、制度到位,有计划、有报送、有总结、有展示。实施项目责任制,选取2-3个学区、集团为典型案例,研究学区集团的“共享与创生”机制。确立学区发展特色项目,确立项目实施主体和责任人,推动学区集团文化建设。 3.完善评价激励机制。一是落实集群评价管理。制定《闵行区学区建设和管理实施意见》,完善学区集团发展性督导评价方案,形成学区集团集群督导评价办法。二是强化发展度评价与结果应用,基于办学绩效和社会满意度数据,对各学区与集团进行增值评价,致力于学区与集团的优质与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