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关于印发《闵行区科委2023年工作要点》的通知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3年2月24日

闵科委〔2023〕14号

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相关部门,科委科协各科、部、室及事业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区第七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现将《闵行区科委2023年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紧密联系各自工作实际,扎实推进,确保顺利完成全年工作目标及重点任务。

         特此通知。

 

         附件:闵行区科委2023年工作要点

 

 

                                                                                                                                                                                                                                           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2023年2月15日 

 

闵行区科委2023年工作要点

 

        2023年,区科委将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及区第七次党代会部署,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打造创新发展新引擎。

         一、 主要目标

         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推动各类主体加强研发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R&D)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保持在10%左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亿元;推动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4000家,新增科技小巨人企业40家;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产值达350亿元;持续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提升数据赋能能级,提高基础设施布设广度,加大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和推广力度。

        二、重点任务

       (一)全力塑造“大零号湾”建设“新优势”

         将“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作为闵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的最佳实践地,奋力开拓科创新格局。

        凝聚共识强推进。以市级建设方案为指引,牵头出台并落实好“大零号湾”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优化协调沟通合作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管委会会议,加强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联动,及时梳理、解决问题,形成建设合力,推动重大项目、重点任务逐项落实,提高“大零号湾”品牌影响力。

        联动各方强策源。谋划设立“大零号湾”专项发展资金,研究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大零号湾”金融联盟,引导高校、科研院所、风险投资机构与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人才高密度、高效率集成聚合,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在“四个面向”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找准方向、定位和重点,集聚力量支持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强化区域创新策源功能。持续推动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前瞻创新研究院等现有功能型平台建设,发挥好平台统筹力量、整合资源作用,面向产业领域形成可应用的技术成果,以原创技术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促进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技术需求,孵化转化一批项目在闵行落地。

        激发动能强转化。持续完善成果转化生态服务体系,让创新的种子从萌发、成长、壮大都能得到全过程、全要素的支持和服务,推动形成科学家敢干、资本敢投、企业敢闯、政府敢支持的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形成生产力,实现全链条加速扩散。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区校合作的上海交大新工科教育科创营教改班为抓手之一,加强高校师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苗育苗”,联动筛选引育一批“硬科技”项目,探索建立区校合作孵化成果转化项目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聚焦扶持优质成果转化项目。持续做强大学科技园核心功能,瞄准未来产业,布局新赛道,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深入推进“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未来产业科技园”建设试点,培育、集聚一批新能源、智能机器人等未来产业创新项目和企业。进一步发挥市场作用,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强化科技要素和金融资本对接,以政府基金引导更多科创基金投资科技成果、驱动转化;依托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打造线上线下成果供需平台,线下常态化举办科技成果直通车、创新挑战赛等成果对接活动,线上发挥InnoMatch全球供需平台作用,打通从成果端到企业端的信息壁垒,发布技术成果和企业需求,发挥技术经理人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相结合。提升技术交易活力,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30亿元。

       (二)持续增添科技创新创业“新力量”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构建发展链条,加速企业培育。全力支持锚定战略必争领域、面向全球市场展开竞争的优秀企业加速成长,构建“创新创业大赛获奖企业-新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小巨人企业-行业领军企业”的科创企业梯队,打造优质企业培育库;围绕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优化支持政策,更加注重精准发力,推动区域科创企业快速发展,2023年,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达4000新增市区科技小巨人企业40家。培育、新增20家创新研发中心,发挥“大企业创新联盟”作用,通过大企业创新需求“发榜”,更好地链接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团队、投资机构,以开放式创新引领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认定一批科创载体,载体总数达30家,进一步引导建设专业孵化器,提升现有孵化平台能级,坚持服务赋能,着力提升孵化器发现培育、孵化服务创新企业的能力,促进“四链”融合,服务初创企业“创业-孵化-产业-生活”一站式创新创业需求。充分发挥“穿针引线”作用,联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及产业园区,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集成式创新服务。

        做强产业优势,推动特色发展。进一步做强生物医药产业优势,工业产值力争达350亿元。持续推动形成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围绕国内外生物医药产业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构建数据库,助力精准招商引育;围绕“3+X”载体空间布局,做好创新药、智慧医疗、基因检测等相关细分产业领域空间载体建设;实施补链固链强链,推动园区联合产业龙头共建专业孵化平台,共享大企业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打造产业创新生态。持续推动产业特色园区建设,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度高的生物医药专业园区,集聚上下游企业,优化产业创新生态。

        提升服务能级,优化创新环境。聚焦资源集成,打造“科创资源库”,打开高校院所大企的“无形”围墙,发布资源清单、举办专题活动,推动创新基地、创新技术、仪器设备、科研人才等创新要素的便捷共享和流动。聚焦服务集成,打造“科创服务会客厅”,在闵行科创服务大厅集聚并用好一批技术转移机构和平台,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技术交易、专业人才、科技金融等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服务。不断提高服务科创人才能力,完善外国高端人才工作指南,建立和实施重点专家联系制度,动态建立外国专家人才库和重点企业绿色通道,为外国专家人才提供更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10家,为企业创新聚合更多院士专家力量。提高科技金融服务力度,建立金融支持企业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深化与各类资本合作,发挥科技创业公益基金作用,为更多初创企业提供零成本公益贷款;持续开展科技金融超市等活动,利用微贷通、履约贷等科技金融产品,帮助100家企业获得科技信贷3亿元。

        (三)不断拓展城市数字化转型“新效度”

        在经济、生活、治理领域广泛开展数字化发展创新实践,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构筑人民美好数字生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引擎,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坚持夯实底座,提升数据支撑服务能级。优化数据管理制度,强化政策引导,制定发布政务云、政务外网管理办法等规范,推进修订网络安全相关制度,不断推进基础设施、数据资源和运营管理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绩效考核、监管通报双管齐下,确保各项规范落实,充分发挥标准化制度在数据治理、系统建设、数据安全等领域的作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布设5G基站,聚焦重点区域,推动5G信号深度覆盖。优化政务网络,推进政务网络多网融合,形成政务办公一张网,建设“一网双平面”,实现数据流量和视频流量的分离传输;提升政务网络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构建网络安全综合监控和应急响应体系;按需扩容政务云,提升硬件支撑能力,建设自主可控的政务云。打造高质量特色主题数据集,进一步优化提升人口、法人和房屋三大基础数据库质量,提升基础数据赋能基层能力,为全区经济发展和城市治理提供强有力的大数据支撑。扩展灵活便捷的数据工具箱,提升全区数据洞察能力和对各场景的数据挖掘能力。探索数据开放标准化模式,提供社会面利用数据的途径,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的互动与融合。

        坚持统筹协同,打造数字赋能生态。推动经济、生活、治理领域专班实体化运作,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以考核为抓手,量化任务目标,确保建设成效。通过揭榜挂帅、服务商遴选、分享企业优秀案例等方式,引导更多区内企业参与数字化转型。抓好新建数字化转型场景打造,从小切口、小应用出发探索新场景,推动智慧笔、德育第一课堂等新建场景出亮点。深化“随申办”建设,提升移动端服务能力,持续拓展随申办“闵行航旗店”应用覆盖事项,不断推动服务内容整合、上新。推进“随申办·企业云”,为企业提供事项办理、信息查询、惠企政策发布、利企项目申报等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依托企业码推动助企服务,打通法人相关税务、许可、备案和处罚等监管信息数据,进一步集成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以“轻应用”形式事项迭代开发更多为企服务特色内容。梳理全区信息化项目,优化新建、运维项目构成,提高政务服务效能。抓好示范场景牵引,夯实数字家园、易就业等重点场景的建设效果,复制推广可延续、示范带动效应强的标杆场景。

        (四)着力开拓科学技术普及“新路径”

         进一步发挥新时代科普作为创新发展“一翼”的作用,识变、应变、求变,紧扣发展脉搏,科教融汇、培育人才、服务创新,大力提升区域公民科学素养。

        紧贴科创中心建设大局塑造新品牌。聚焦“大零号湾”建设、前沿科技、科创企业,深入挖掘科技资源,认定一批“科技感”更强的科普教育基地,立项一批立足科技、产业的科普项目;与创新功能型平台、科技企业、科创载体联合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科普主题活动,探索科普内容创作新模式,当好科技发展的“翻译官”,让科学更接地气、更具活力;聚焦科技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先导性科普,提高公众接受度,助推未来产业可持续发展。

        践行“中央厨房”理念推动广渗透。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推动具有闵行特色的新科技馆建设。持续扩大科技节、科普日影响力,突出微童话、科学秀、科普阅读等特色品牌活动效应,将科普融入各个重要领域。扩大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社区书院的示范效应,充分激发全区科普教育基地活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科普服务圈。以科普挂画、智慧盒子等为抓手,向学校、社区、党建服务中心等配送“科普菜单”,推动科学普及广泛渗透。

相关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