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创新 > 科创推进 
关于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推进情况自评估报告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闵行区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年9月15日

一、工作背景

2017年10月,闵行区获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2018年6月12日,上海市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出台《上海市建设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行动方案(2018-2020年)》。由10项重点任务、5项保障机制、47项重点举措组成的行动方案,标志着上海将全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2018年6月12日,闵行区召开建设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动员会,启动“闵行区科创服务平台”,与10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揭牌落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全面启动示范区建设。

《行动方案》紧扣《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的通知》要求,明确了“三三四五”的工作思路,即突出高校技术转移机制改革、国际化网络建设和军民融合双向转化“三个特色”;紧扣释放源头转化动力、激发主体转化活力、提升机构转化能力“三个环节”;建设技术转移体制机制改革的先行地、成果信息和技术交易的活跃地、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人才的集聚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孵化高地“四个高地”;着眼技术网络全球化、科技资源共享化、创新主体多元化、科技服务专业化、军民融合产业化“五个示范”;确定了10项主要任务、5项保障机制,并落实了31个市级相关责任单位。

二、基本情况

(一)吸收全球先进成果,构建国际技术转移新平台

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打造以国际技术转移为重点、长三角紧密互动的技术转移协同网络。一是大力推进功能平台建设。与市科委合作共建“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选址虹桥商务区,建成近1000平米的实体空间,吸引长三角服务机构入驻、开展国际技术项目展示、线上线下路演对接,联合长三角三省一市技术市场设立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虹桥)办公室。以虹桥商务区为核心,以长三角为主要辐射区,加快推进国内外科技成果在闵行转移转化,打造国际技术交易的集散地。二是大力引进国际技术转移机构。闵行区已与法国、加拿大、荷兰、英国、美国等建立23个国际技术转移渠道,引进了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上海技术转移中心、麻省理工学院区域创新中心等38家国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在闵行落地,各类机构常态化开展国际技术转移服务、技术转移人才培训,打造了全球技术转移大会、伦敦科技周上海站等活动品牌,举办近40场国际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引进365个国际优质科技项目与闵行本土企业对接。三是大力吸引外资龙头企业建设创新中心。闵行区积极打造开放新高地,出台外资功能性机构区级配套政策,促进外资功能性机构在闵行集聚发展。美敦力、西门子能源创新中心纷纷落户,全区共有外资研发中心45家、外资跨国地区总部企业52家。

(二)联动大院大校大企,建立成果转移转化新机制

加强区校联动,努力将拥有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和众多科研院所等科创资源的“聚宝盆”真正转化为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动力源”,形成了高校、园区、社区联动发展的全球创新创业集聚区。闵行区与上海交大各出资2.5亿元共建上海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杨广中担任院长,带领一流科研队伍致力于突破医疗机器人的“卡脖子”关键技术,建成5大研究中心、9个临床联合研究中心,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0多项,申请专利36项,发表高水平论文25篇;上海市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挂牌,国家(微纳)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方案已向科技部汇报。医疗机器人产业园持续对接和华瑞博、普锐医疗等行业代表性企业,加快推动相关产业项目落地。与上海交大、临港集团、商汤科技共建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毛军发院士领衔,立足于数据、算法、芯片三大要素,开展成果产业化工作,完成创新生态中心、综合运营中心、学术智库中心、培训中心4个子平台建设,推进智能网联中心、链网协同中心2个创新中心建设,重点突破与打造6项关键技术和产品,推出4个行业解决方案及示范;与人工智能行业头部企业海尔卡奥斯签约共建“海立方·AI实验室”,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和工业制造场景的深度融合。区校合作打造升级版大学科技园。2020年10月上海市大学科技园高质量发展推进工作会在闵行召开目前大学科技园已建成载体面积近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超250家闵行区“环高校科创带”建设初具规模上海交大科技园落地闵行,13.6万平米空间投入使用,引进入驻企业近200家;华师大科技园紫竹基地启用;华理工科技园围绕梅陇基地打造“环华理创新带”,吸引了信念医药等科学家领衔的优质企业入驻,现有在孵企业62家。大连理工大学(上海)区块链研究院落地闵行,发布全球第一肝胆数据链、全球第一个肝胆机器人等多项科技成果。

(三)促进双向转移转化,推动军民技术转化新发展

发挥闵行军工产业集聚优势,推动航天、航空、船舶、核电等军民双向技术转移转化,形成“军转民”、“民参军”的双向发展态势。一是构建“一体多翼一基地”的发展布局。“一体”:莘庄工业区申南路515号核心服务区,集聚展示交易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孵化中试基地等功能,落户企业27家。“多翼”: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零号湾孵化器”、“中航紫竹特思创联合孵化器”、“保大和众产业园”,打造各具特点的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一基地”:上海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预留了4平方公里土地资源,用于军民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建设,已引进企业5家一体多翼一基地”共落户重点项目110个。二是市区联动布局前瞻创新研究院通过军地创新要素资源合理配置和自身能力建设,初步建立集前瞻技术研发、军民关键技术攻关和军民技术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成果转化平台。已储备军民两用优势技术项目366项,立项军民两用技术项目23项,累计投入资金总额达1.69亿元,累计投入科研项目人数700余人次。三是聚焦打造重点产业集群。国家和上海市军民协同产业基金落户闵行,累计认缴金额119.7亿元。航天产业领域,与航天八院合作共建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重点为航天航空及相关产业配套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目前已针对商业卫星、智慧交通雷达、打磨机器人、激光服务和装备等项目进行产业推进,已入驻企业26家。航空产业领域,中航机载总部落户闵行,项目总投资96亿元,预计产值73亿元,将推动形成以上海(闵行)为核心的“机载系统长三角航空产业聚集群”。船舶产业领域,中船711所核心技术与产品在国内处于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齐耀重工船舶动力配套件项目预计打颤产值10亿元,推进顺利,另有708所在闵行新建产业化项目。闵行区连续三年组团参加长三角高技术成果交易会,展示闵行区优质军工项目、产品、技术150多件。闵行区共有西工大上海闵行协同创新中心等各类专业平台11个,引进“军转民”和“民参军”重点项目33个,全区共有协同创新企业131家,总产值343.88亿元。

(四)集聚专业服务资源,构建成果转化服务新体系

集聚技术转移各类要素资源,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搭建链接技术转移转化供需双方的桥梁,为促进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催化剂”,服务企业创新能级提升。一是服务企业创新需求解决。闵行区连续三年承接长三角创新挑战赛,在促进长三角区域的创新与协作中不断发挥积极作用。三年来共精准挖掘企业需求817条,开展供需对接会100多场,在长三角范围内征集到解决方案300多个,深度服务区内企业开放式创新。二是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闵行区充分利用国家级、市级平台资源优势,积极搭建闵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引进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提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和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引进唯一的国家级版权公共服务机构——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在闵行设立华东版权登记大厅,提供版权登记和服务。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2017年成立以来,累计挂牌知识产权交易额16.2亿元,华东版权登记大厅累计完成计算机软著登记量69218件,作品著作权登记22385件。是完善成果转化政府服务聚焦成果转化关键环节和难点,相继制定出台多个专项政策,形成了科创“1+10”科创政策体系。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科创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闵行科创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构建“闵行区大型仪器设施信息服务数据库”;打“大零号湾”科创大厦,开展“零距离”科创服务,活跃区域创新创业氛围。是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破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难问题,推动重大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成立上海闵行国家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政府引导构建多元化科技金融体系,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引导基金规模达62亿元,投资企业725家,先后引进及新注册落户投资类企业50家,通过加速资本集聚推进产业聚拢。

三、实施效果

2018年以来,闵行区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提出的“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的要求,以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为抓手,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源头释放、强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全力构建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形成了国际化技术转移活跃、院校成果转化平台集聚、军民双向技术转移转化三大特点,初步构建了具有闵行特色的成果转化新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不断增强。2020年,闵行区有85项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在全市占比四分之一。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10项,其中一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75项,包括3项特等奖;全区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88.59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60.21件)。

二是科技企业支撑区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311项,高新技术企业1764家,占全市总数9.73%;高新技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67.3%,高于全市40%的平均比重;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2.2%。

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区功能日益夯实。2020年闵行区技术合同登记2085项,同比上升32%,成交金额140.72 亿元,同比上升240.8%;2020年,落实与科技成果转化有关的财政资金37.67亿元。全社会R&D经费支出253.11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10%(全市4%左右)。

四、存在问题

(一)功能型平台亟需市区联动共同推进

闵行区南部虽然具有诸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创资源和园区、科技企业的产业资源,但由于市级层面战略目标、功能定位不明确,目前缺乏大的功能型平台支撑。近年来全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由“自上而下”改为“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由于平台建设前期投入大产出率低,各方主体积极性不高,而地方政府能整合的行业资源有限,因而亟需市级层面进一步整合资源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另外,《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管理办法(试行)》于2020年5月1日有效期届满后,市级层面关于新一轮推进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的相关文件或指导意见尚未出台,平台建设条件和程序、平台的运行管理、财政资金投入模式等尚未明确,有待市级层面明确并加强指导。

(二)载体空间不足,资源紧缺与低效并存

科技成果溢出、转化及产业都需要承载空间的支撑,而闵行南部地区作为上海老的工业基地,当前存在空间资源紧缺与低效用地并存的现状。一方面目前环交大、华师大周边可用于项目落地的载体较少,且由于土地紧张、商务成本上升等情况,承载空间和配套设施相对缺乏,导致成果转化项目无法落地甚至创业企业外流;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打造的一期空间也仅有2万平米,入驻空间已达饱和,目前也没找到适合科技园拓展二期空间的场地亟待解决;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土地物业资源权属复杂,用途多元、碎片化,导致用地低效,浪费严重。

(三)区域融合度不高,创新要素存短板

目前,区域内高校、院所、企业、园区之间的融合程度不够,人才、资金、服务、配套等各类要素中还存在短板。科技服务机构和职业化技术经纪人队伍尚未形成南北联动的服务布局,虽然已通过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集聚了一批机构和人才,但在闵行南部大零号湾地区,提供科技服务人员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还不高、数量还不够多。产业集聚、生活设施、创新创业氛围也有待进一步优化,这些都阻碍了区域对人才和企业等创新要素的吸引力。

五、下一步计划

闵行将积极贯彻落实《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要求,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先试,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打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以科技成果转化引领示范区高质量发展。

(一)以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模式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先行先试力度

支持高校、科研机构、国有企业开展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积极支持上海交大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鼓励区域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开展成果使用权试点,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华谊集团等市属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参与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试点,激发职务发明人创新的内生动力。

(二)以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为重点,提高成果转化专业化服务能力

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定期沟通机制,与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成果信息定期沟通和工作联动机制,组织开展“科技企业走进高校”活动,推动科技企业深入了解、有效利用区内科创资源,有效开展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建立科技成果全流程跟踪服务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专员队伍,从政策服务、项目落地等方面,对有意转化的项目提前介入、加强全流程服务。从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遴选成果转化技术经理人,为高校、院所成果转化提供专业服务,促进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推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常态化开展创新挑战赛,委托专业服务机构挖掘企业技术需求,并面向高校、科研院所征求解决方案。与高校、科研院所推进成果转化的专门机构加强互动,组织专家团队针对企业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与相关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三)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积极支持区内高校、科研院所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打造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科技项目,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重点建设“大零号湾”创新创业集聚区,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校院所共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产业化基地。大力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千亿级规模的“环高校科创带”。推动由交大科技园牵头建设长三角大学科技园联盟,推动科创资源在长三角范围的共建共享,进一步扩大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的辐射范围。加强产学研协同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大学科技园、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联合实验室,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产业链集聚创新发展。支持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企业,开展成果转化落地。聚焦闵行主导产业的需求,开展卡脖子技术和颠覆性技术攻关计划专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

(四)以集聚成果转化要素资源为重点,促进技术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做强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与产业龙头企业合作,建立行业创新中心和研发总部。依托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参与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建设,支持和推广上海国际技术交易市场正在建设的长三角技术市场一体化协同平台,形成国际联通长三角的枢纽门户。加快培育技术转移专业机构和人才。支持各类技术转移机构发展,探索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绩效奖励机制,培育和发展一批特色明显、服务能力突出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进一步发挥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南部分中心的作用,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新型技术交易市场和服务机构,依法合规开展技术成果在线交易,完善技术市场技术交易规则、服务标准规范和从业信用体系。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