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专家解读 
《闵行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政策解读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水务局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3日

水利基础设施是保障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风暴潮等自然环境因素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闵行区防洪除涝存在薄弱环节,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活力不足,智慧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为加快建设与闵行区发展定位相适应的水利综合治理体系,根据市水务局统一部署,闵行区水务局牵头编制了《闵行区水利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历经前期研究规划编制和深化完善等阶段,20221216日获得区政府批复同意。

《规划》呼应国家战略和、区新一轮总体规划的新要求,明确了规划范围规划目标规划标准和规划方案,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防洪除涝布局《规划》立足闵行区自然地理区位特点,坚持“外挡内控、分片治理、以蓄为主、蓄以待排”总体思路和“蓝、绿、灰、管”多措并举的规划理念,明确了闵行区水利建设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规划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上海市闵行区总体规划(2017-2035年)》《上海市防洪除涝规划(2020-2035年)》为依据,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固树立超大城市人民观和安全观,推动新阶段闵行水利高质量发展,以完善格局为基础,坚持“优化格局、外挡内控、分片治理”;以防汛安全为前提,坚持“蓄排结合、强化能力、洪涝兼治”;以提升品质为重点,坚持“水岸一体、亲水可达、连续贯通”;以生态修复为抓手,坚持“生境改善、功能复苏、河湖健康”;以智慧管理为支撑,坚持“两网统筹、系统集成、智能高效”。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近期2025年。

(三)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闵行区行政范围,面积约373.3平方公里。

二、规划目标与标准

(一)规划目标

2035年,建立与闵行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支撑区”相适应的水利综合治理体系。河湖水面率达到10.46%(含片界河道);防洪堤防达标率100%,外围除涝泵站实施率达到100%,外围水闸实施率达到100%,圩区除涝能力全面达标;河湖水质稳定达到II-IV类。

(二)规划标准

1)防洪标准

流域防洪:防御太湖流域不同降雨典型100年一遇的洪水标准。

城市防洪:黄浦江市区段防汛墙按1000年一遇高潮位设防。

2)除涝标准

闵行区浦西地区采用30年一遇、浦东地区采用20年一遇最大24小时面雨量,1963年9月设计暴雨雨型及相应同步潮型,24小时排除,不受涝。

三、规划方案

(一)总体布局

以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等上位规划为依据,进一步巩固黄浦江、苏州河、淀浦河三条防洪战线,完善淀北片、淀南片、浦东片三片除涝体系,构建由30干300支、3线4段、3片4圩”组成的防洪除涝布局。

(二)河网水系规划

闵行区河网水系总体布局为30300”。规划骨干河道30条,支级河道300余条,总长度约801.6公里;全区河湖水面率达到10.46%(含片界河道)

(三)防洪(潮)规划

闵行区防洪(潮)总体格局为3线4段”。3线”指水利分片外围的黄浦江一线、苏州河一线和淀浦河一线,“4段”是由于承担的防洪(潮)任务不同而分成黄浦江(市区段)、黄浦江(上游干流段)、苏州河、淀浦河4段。

(三)除涝规划

闵行区除涝总体格局为343片全市形成的14个水利片中的3个水利分片,即淀北片淀南片和浦东片4圩”指淀南片西部低洼地区的旗忠圩区、沙溪圩区、邻松圩区和铁路圩区4个圩区。规划将完善3个水利分片4个低洼圩区的除涝体系,进一步推进除涝基础设施建设和圩区达标建设,守住闵行防汛安全底线。

外围泵闸建设:规划水利片外围水闸55座,总孔径604外围泵站24座,总规模568立方米/秒。

低洼圩区达标:推进河湖综合整治、提高圩区泵闸能力,实现淀南片西部4个低洼地区达标。

近期目标

2025年,闵行区防洪堤防达标率100%(其中黄浦江市区段按原水电部批复的“84标准”);新增河湖面积100公顷;外围除涝泵站实施率达到70%;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力争达到60%。

五、保障措施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加强行业监管、加强应急管理和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强化联动协调机制,整合各方面优势资源,健全闵行区水利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的科学体系。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