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府发〔2021〕36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公司: 现将《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2021年9月18日 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性事业,是人民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是市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支撑。体育发展是闵行开启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建设新征程的重要助力,也是全面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力量。为统筹“十四五”期间我区体育发展的各项工作,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总体部署和“十四五”时期我区体育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成效 “十三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体育局的大力指导下,闵行体育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围绕“搭建交流发展平台、打造全民健身声势、借助社会各方力量”的总体思路,推动群众体育、青少年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全民健身发展指数上升至全市前三,闵行区连续多年被市体育局评为创建体育强区(县)先进单位。 (一)全民健身充满活力 加快创新体育公共服务举措,逐步完善全民健身体系。百所学校体育场地开放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年接待健身市民逾300万。积极打造青少年体育功能区,通过区域资源共享提供青少年课外就近参与体育锻炼场所。进一步深化“体医融合”,完善区镇两级体质监测服务体系,构建“1+14+N”市民体质监测服务网络,每年免费为万名以上市民提供体质监测服务。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完善全民健身四级网络,结合街镇、社区特色,培育一镇一品特色项目,创设想锻炼、能锻炼、会锻炼的健身环境。截至2020年,闵行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指本区每周参加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中等的人)比例达到45.1%,市民体质监测健康达标率为96.77%,共有社会体育指导员6015人,占常住人口比例2‰,区级品牌体育健身团队135支,健身团队4609支,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89个,覆盖全部街镇,基本形成契合居民习惯、触达基层社区、参与人群不断扩大的全民健身特色。 (二)体育设施建设推进 结合“五违整治”工作,加快打造“15分钟体育生活圈”,制定并实施《闵行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完成浦江郊野公园28公里自行车骑行道建设工作并向市民开放,参与规划苏州河南岸滨江休闲生态廊道10.5公里生态健身步道。结合绿地资源,推进60公里生态慢行绿道配套健身步道规划建设。针对老旧小区、农村地区体育设施现状,完成206个美丽家园改建小区、58个美丽乡村改建村配套体育设施验收。截至2020年12月,闵行区共有各类体育场地5501片,体育场地总面积469.02万平方米。闵行区社区体育活动中心街镇覆盖率达90%以上,全区共有16个社区体育活动中心、55条健身步道、13条非标准步道、200公里健身绿道、1562个健身苑点,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达90%。全区基本形成通达便利、覆盖全面的体育设施布局。 (三)竞技体育成绩优异 “十三五”时期,闵行竞技体育运动水平持续保持在全市第一集团序列。4名闵行区输送运动员入选里约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入选人数居全市首位,2名运动员获里约奥运突出贡献表彰,被市政府授予二等功;78名闵行籍运动员参加第十三届全运会竞赛项目比赛,57人次获得前八名,取得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1300余名运动员参与第十六届市运会,涉及28个大项、34个分项的竞赛类项目,以及10项系列展示赛和4个活动项目。竞技体育教练团队表现出色,3名教练被评为市青少年体育训练“优秀教练员工作室”带头人,4名教练被评为“明翔计划”青年骨干教练员。持续推进《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2016-2020年)》,构建青少年体育人才培养网络布局,促进后备人才全面成长,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2500人,国家、市、区体育传统学校68所,市级以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21家,阳光体育推广学校86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0所。加快推进“会游泳、学打球”项目,游泳普及教育累计惠及近11万学生,球类运动项目覆盖全区中小学,“三大球”等重点项目校园联盟建设持续推进。引入社会优质课程资源,打造“围棋进课堂”“网球进校园”“足球一条龙”“舞向未来”等具有闵行特色的校园体育品牌。 (四)体育产业转型加快 不断推进体育产业转型发展,加快体育产业创新。持续推动体育产业发展集聚化,发挥马桥全国体育特色小镇、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引领效应,结合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规划打造体育产业集聚区。根据虹桥商务区功能定位,引入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项目,计划打造体育消费新业态集聚区。探索大型场馆社会化运营模式,旗忠网球中心委托久事集团运营管理。2019年闵行区体育产业总产值183.83亿元,增加值为44.06亿元,均实现快速增长。围绕“体育+”发展模式,不断挖掘竞赛表演市场潜力,推动体育与文化、旅游、传媒、会展、康体等业态融合发展。在大赛效应、产业集聚的双重推动下,闵行区市民体育消费意识得到提升,2019年本区居民人均体育消费为2942元,高于全市2849元的平均水平。 (五)赛事活动效应凸显 全面实施《闵行区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闵行区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计划(2018-2022年)》。大师赛作为闵行的标志性名片,连续五年获评全球最佳ATP1000赛事。成功引进第十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别克LPGA锦标赛等国际重大赛事,被国际武联、国际乒联授予赛事突出贡献奖。体育彩票销售额稳步增长,连续多年位居全市前三名,获销售突出贡献奖。新民晚报红双喜杯新春乒乓球公开赛、马桥国际半程马拉松等原创品牌赛事影响力不断提升。业余赛事在大赛辐射效应下蓬勃发展,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职工运动系列赛事,指导街镇深入开展多项赛事活动,每年吸引220万人次参与各级群体赛事活动。不断丰富全区校园体育赛事的层级和种类,每年举办多项青少年体育赛事,吸引10万余名学生参与。适应防疫工作需要,积极探索线上办赛模式。 (六)体育改革成效初显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区体育总会对单项体育协会的枢纽化管理作用,指导和规范协会自我建设。体育公共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步伐加快,“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市场参与”多元合力的全民健身体系逐步构建。积极探索多元供给模式,社会资本投建的体育设施占比提升至14.3%。探索体育设施社会化、商业化运作,华漕镇、金虹桥公园足球场分别与老克勒明星足球俱乐部和金贵足球体育基地达成合作,五星体育在七宝等地投资建设足球公园,洛克公园与商业中心融合,打造运动购物中心,“体汇+”投建江川体育中心PPP改建项目、名都体育公园等9个综合性体育场馆。持续推动办赛主体多元化,别克LPGA锦标赛由旗忠高尔夫俱乐部自筹办赛。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开办游泳场所“一件事”改革和公共体育场所名称、地址、开放项目备案无人干预自助办理。 表1:“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序号 | 指标名称 | “十三五” 目标值 | 属性 | 2015年基期 | “十三五” 完成情况 | 1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 人数比例 | ≥45% | 预期性 | 44% | 45.1% | 2 | 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本区常住人口比例 | ≥2‰ | 约束性 | 1.5‰ | 2‰ | 3 | 区级品牌体育健身团队 | 100个以上 | 预期性 | 65支 | 135支 | 4 | 体育健身团队 | 4600支以上 | 预期性 | 4164支 | 4609支 | 5 | 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 | 66个以上 | 预期性 | 51个 | 89个 | 6 |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率 | ≥90% | 约束性 | 82.4% | 90% | 7 | 市民体质监测健康达标率 | ≥95% | 预期性 | 94.3% | 96.77% | 8 |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 | 30万平方米 | 预期性 | 十二五期间新增40万平方米 | 39.09万平方米 | 9 | 社区体育活动中心 | 16个以上 | 预期性 | 9个 | 16个 | 10 | 百姓健身步道 | 45条 | 约束性 | 24条 | 55条 | 11 | 自行车健身绿道 | 10公里 | 预期性 | - | 28公里 | 12 | 国家、市、区体育传统校 | 50所以上 | 预期性 | 33所 | 68所 | 13 | 阳光体育推广学校 | 86所以上 | 预期性 | 68所 | 86所 | 14 |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 40所 | 约束性 | 23所 | 40所 | 15 | 市级以上青少年 体育俱乐部 | 16家 | 预期性 | 11家 | 21家 | 16 |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 | 2000人 | 预期性 | 1589人 | 2500人 | 17 | 入选奥运代表团运动员数 | 3-5人 | 预期性 | 3人 | 4人 | 18 | 体育彩票销售总量 (五年累计) | 超过15亿元 | 预期性 | 10亿元 | 17.5449亿元 | 19 | 体育产业总产值 | 位居全市前列 | 预期性 | - | 全市前列 | (七)存在问题 与上海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相比,闵行体育发展也面临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全民健身品牌效应不强;体育活动设施总量和布局仍有短板;体育产业发展集聚效应有待加强;设施智慧化改造转型比较缓慢;体教融合机制有待深化;青少年体育活动参与度有待提升;赛事分类组织体系有待完善。“十四五”时期,闵行体育要围绕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大格局及进博会外溢效应,立足区域自身发展需要,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实现体育新发展。 二、“十四五”发展趋势 “十四五”时期,闵行体育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体育是不可或缺的现代生活方式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体育发展,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相继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明确体育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新的增长点和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中重要风向标的定位,持续推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转变,推进上海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5G为核心引擎的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都将处在革命性应用的爆发期,将极大改变传统体育市场图景、扩大市场规模、创造体育新需求,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体育新消费,为体育发展提供持续原动力。疫情加速体育科技化、智能化转型,带来体育产业升级、体育服务线上线下加速融合的机遇。闵行区作为长三角桥头堡和国内外门户,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中央对上海发展新部署下,体育将在助力闵行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和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相结合、弘扬体育精神与坚定中国特色相结合,加快构建闵行体育发展新格局,推进闵行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闵行打造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凝聚更大的体育力量,为上海加快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本价值作为推动体育发展的核心取向,作为改进体育治理的重要标尺,作为检验体育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以更优的供给满足人民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 坚持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制度优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创新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体育发展活力,巩固和完善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体育发展新机制,为闵行体育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坚持高端引领。把握体育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在新时代上海改革开放总体布局中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谋划闵行体育发展,把握好闵行体育特色元素和优质资源,学习借鉴国际大都市体育发展的经验成果,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现体育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联动协同。加强市区联动、部门联动、区域联动,立足闵行“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加快体育公共服务能级,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商贸、旅游、健康、科技等产业联动协同发展,形成高品质的商务活动集聚区。积极承接和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主动融入长三角体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大局,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国际文体功能,积极争取建设多功能特色体育场馆,引进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赛事活动,更好地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体育强国建设国家战略。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闵行体育发展水平全方位提升,形成以“健康活力城区、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赛事集聚发展区、体育消费目的地”为支撑的“三区一地”发展格局,使体育成为闵行建设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重要力量,打造“活力、智慧、创新、融合”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战略支撑区。 全民健身工作取得新突破。构建具有闵行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多元化、灵活化、针对性强的体育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基本形成,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打造“全闵健身e起来”(e是everybody人人、everyday每天、everywhere处处、exercise运动的首字母,e同时与“一”谐音,意为人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参加健身活动)全民健身品牌,积极创建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建设健康活力城区。 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服务均等、市民喜爱、层次分明、分布合理、形式多元的闵行公共体育设施布局基本形成,社区市民健身中心实现街镇全覆盖,总数达到22个以上,新增体育场地面积30万平方米。 青少年体育素养与竞技体育实力达到新高度。青少年运动健身意识加强,基本实现学生人人学会2项体育技能。竞技体育稳步发展,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保持在全市第一集团序列。体教融合深入推进,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具活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效益进一步提高,形成闵行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新格局。 体育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基本形成“一核多点”体育产业集聚区布局,体育产业空间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体育产业智慧能级进一步提升,形成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体育与文化、旅游、科技、医疗康复等行业的融合效应不断显现,体育消费环境不断优化,体育消费需求有效释放,打造体育消费目的地。到2025年,全区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300亿元。 体育赛事发展再上新水平。基本形成以网球等项目为特色,形成国际大赛、高质量品牌赛事、特色群众赛事活动的多层次赛事体系。不断丰富赛事项目和类型,成功打造3个以上体育赛事集聚区,打造赛事集聚发展区,体育赛事的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持续凸显。 体育交流合作呈现新特点。长三角优质体育资源更加集聚,打造长三角体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实现长三角区域体育合作互赢。进口博览会溢出效应进一步彰显,闵行体育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表2:“十四五”时期闵行体育发展的主要指标 序号 | 指标名称 | 属性 | 2025年 | 1 |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 | 预期性 | ≥46% | 2 | 体育健身团队 | 预期性 | 4800支以上 | 3 | 市民体质达标率 | 预期性 | 全市前列 | 4 | 新增体育场地面积 | 约束性 | 30万平方米 | 5 | 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 预期性 | 22个以上 | 6 | 市民健身步道 | 约束性 | 60条 | 7 | 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 | 预期性 | 2500人 | 8 | 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 预期性 | 3个 | 9 | 体育后备人才向上输送人数 | 预期性 | 40人/年 | 10 | 体育产业总规模 | 预期性 | 300亿 | 11 | 人均体育消费 | 预期性 | 3600元 |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健康活力城区 1.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供给 树立“生命在于运动”理念,让经常参与体育锻炼成为市民健康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大媒体宣传、知识普及等工作,增强市民健身意识。发挥ATP1000大师赛等大赛的带动效应,搭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层级清晰的群众体育活动平台,打造“全闵健身e起来”全民健身品牌和平台,以群众体育赛事和活动为核心,拓展线上线下全民健身主题的活动与服务。争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6%以上,市民体质达标率位居全市前列,争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 2.积极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发展 坚持推进政社分开、管办分离,认真落实“放管服”的各项要求,全力拓展和深耕体育组织。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充分发挥体育社会组织在体育服务、发展群众体育方面的作用。完善市民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网络,促进体育社会组织和健身团队规范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加强区体育总会的枢纽作用,健全体育总会工作机制,发挥体育协会专业优势,推动体育社会组织向社区和基层下沉,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加强区域内不同体育社会组织间的互动,优化和改善市民体育服务内容。以社区为重点,鼓励引导市民积极参与体育志愿服务,鼓励基层、数字化体育健身组织健康发展。拓展线上全民健身服务供给,鼓励社会体育指导员以直播、短视频录制等方式,开展线上体育指导,推动市民居家健身活动,与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相结合。发展体育健身团队,总数达到4800支以上。 3.推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体质监测工作,拓展区镇两级体质监测网络,力争做到街镇全覆盖。提高体质监测和运动健身指导站的科学健身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的频次及质量,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健康指导、入户定制及相关延伸服务。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年龄、等级结构,推动体育教师等各类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立闵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资源库,涵盖运动健康专家、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体育专业人士以及体育健身俱乐部、健身团体等体育社会组织和体育健身服务类企业。以健康驿站为载体,扩大全区“体医融合”覆盖范围。完善吴泾体质监测站慢病干预试点模式,至2025年达到2-3个慢性病运动干预工作点。探索与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高校合作模式,以紫竹上海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建立“体医融合”科研试点。实施“体医融合”进企业行动,开展职工运动促进健康项目。深化体医养融合,以古美路街道、江川路街道、华漕镇、梅陇镇等地区的“为老服务中心”为依托,嵌入老年运动健康空间,推广建设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健身、康复、养老等“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依托“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平台,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信息平台。 (二)完善体育设施空间布局,打造健身休闲新载体 1.丰富公共体育设施供给 制定体育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形成服务均等、层次分明、分布合理、形式多元的闵行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持续推进市民健身中心、市民益智健身苑点、市民球场、市民健身步道等市区两级政府实事工程建设,保障“15分钟体育生活圈”全覆盖。优化公共体育资源均衡分布,推动中小型社区体育活动中心规划建设,重点加强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特殊人群健身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地区体育健身设施改造升级。加强重点区域体育设施规划,推进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外环梅陇段配套体育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盘活存量资源,加大土地空间复合利用,加强“都市运动中心(USC)”建设,探索发展“商场+体育”“厂房+体育”建设模式,以万象城、爱琴海购物公园、游悉谷等大型商场、体育综合体为试点,搭建运动体验场景,开展体育活动,打造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全民健身城市服务综合体。加大“体绿结合”,结合各类公园、水域资源等绿地空间打造城市体育休闲场所。持续推进体育设施公益性开放,确保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程度与利用效率满足群众实际健身需求,进一步提升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水平。 2.创新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及运营机制 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与运营体育场馆,加快研究完善政策措施,拓宽社会力量的参与渠道与方式。全面提升体育设施运营管理效益,改善场馆利用率低、运营项目单一的现状,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对于新型项目的体育设施需求。推进江川体育中心PPP改建项目,探索华漕市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模式。对现有体育场馆进行运营模式改革,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进一步增加现有场馆利用率,提升场馆服务能级,提高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完善监督机制,健全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标准和评估体系。依托社区体育设施信息管理平台,提升社区体育设施的完好率和使用功能。 3.推动体育场馆设施智慧化升级 探索5G时代下的体育场馆设施管理与运营方式,强化高端技术引领,以科技赋能,鼓励通过智慧化手段对体育场馆、健身房等体育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升级,推动设施智能化、功能多元化改造。开展智能化提升工作,以马桥体育公园体育设施为试点,在全区范围内打造智慧健身公园、智慧体育馆、智慧健身步道。提升闵行体育信息化管理水平,探索建设体育场地智能管理平台,统筹全区体育设施资源,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实现场地预约信息、实时运动人数、空气环境指数、设施运营情况等多项数据互联、信息实时共享。 (三)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增强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 1.提升青少年体育素养水平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持续推进学生“会游泳、学打球”项目,鼓励青少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中等及以上强度身体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2-3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和锻炼习惯。大力开展幼儿体育、亲子体育,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活动网络。发挥青少年体育竞赛的杠杆作用,进一步健全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分层分类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承办曲棍球、棒球、垒球等项目青少年体育赛事,每年举办20项以上区级青少年体育赛事。支持全区各中小学校建设多个项目学校代表队,鼓励成立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鼓励体育场馆、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企业在寒暑假积极举办赛事活动、训练营,营造良好的青少年体育社会氛围。 2.提高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质量 加快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学校为基础、区级体校为骨干、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 “围棋进课堂”“网球进校园”“足球一条龙”等校园特色体育品牌,实现“三个衔接”,即项目布局与学校内涵特色相衔接,与学生升学就读相衔接,与区域特色品牌相衔接。深入建设体育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实现小学-初中-高中后备人才培养输送衔接。大力推进体校改革,加大与普通中小学合作力度。完善优秀教练员指导带训机制,提高青少年训练科学化水平,对重点苗子加强科学训练监控。打造以区阳光体育大联赛为代表的区级校园品牌赛事,通过阳光体育活动的推广与深入开展,促进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投身体育。制定出台社会力量办训扶持政策,积极创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拓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渠道。 3.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发展 巩固田径、自行车、曲棍球、射箭等项目基础优势,积极寻求与市级单位、兄弟区县单位、优势教育资源合作,加强项目布局经费保障,建设一批优势项目基地。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数达到3个,体育后备人才每年向上输送人数达到40人。巩固棒球、垒球、曲棍球三小球项目,推动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项目发展。健全闵行业余训练考核机制,创造良好业余训练发展环境。完善闵行教练员管理模式,优化教练员队伍,充分发挥“名教练工作室”带头人、“明翔计划”青年骨干教练员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加强重点项目的团队建设和辐射作用。注重培育复合型人才,探索建立精英运动员、精英教练员培养机制。 4.宣传推广青少年体育精神文化 坚持“体育即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弘扬传统文化,切实强化青少年价值引领,让体育回归教育本质,充分挖掘体育育人的多元价值。利用网络、电视、报刊和广播等传播渠道,强化“生命在于运动”和“主动健康”的理念,加强体育知识的传播,营造“健身即时尚”的社会氛围,推动形成“晒运动”“晒健康”的新潮流。积极宣传体育与健康知识,加大体育文化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力度。以校园为青少年体育文化宣传主阵地,通过运动明星进校园、观看体育赛事等活动,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体育赛事文化和体育礼仪文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文化宣传矩阵,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青少年体育的良好舆论氛围。 (四)推动体育产业优化转型,释放智慧创新发展动力 1.优化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立足闵行区“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的空间发展战略,积极创建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单位、示范项目。打造华漕、新虹、南虹桥北部地区“体育+”联盟,依托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影视动漫、广告会展、网络传媒、金融保险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体育产业集聚区建设,以马桥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为核心,以莘庄、七宝、梅陇、浦江、浦锦、新虹、南滨江等多个区级体育产业集聚区为多点,形成“一核多点”的发展布局。建立健全推动体育产业市场主体发展相关政策,完善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吸引高质量、新形式、多样化的全球顶级体育科创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培育优质体育企业、体育小巨人企业、原创品牌,激发集聚区的活力和发展潜力。 2.发展多元体育市场主体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培育、壮大、吸引一批顶级、知名的体育产业市场主体落户。抓住上海实施国家战略的契机,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进口博览会等重大战略任务,吸引全球顶级体育科创企业入驻,推动知名企业落户闵行。支持闵行本地民营体育企业发展,扶持中小微体育企业,努力培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体育领域“独角兽”企业和上市公司。完善体育行业人才培训、交流与鉴定机制,引导激励社会体育人才队伍成长发展。鼓励围绕“一核多点”体育产业集聚区设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培育一批体育产业众创空间。鼓励电子竞技、冰雪运动、智力运动等新兴业态发展,推进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 3.加快打造智慧体育产业 紧跟5G、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大趋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催生的新模式、新业态,快速推动体育发展向智慧化转变,促进体育产业消费升级。抓住马桥建设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上海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的双重机遇,大力推进智慧体育建设,打造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在推动智慧体育配送服务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培育数字体育、在线健身、智慧传媒新业态,支持线上培训、网络体育赛事活动等新业务,赋能区级全民健身平台。推动探索大数据、VR技术、智能穿戴、5G技术等前沿科技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中的突破应用。 4.深入挖掘体育消费潜力 以体育赛事为引领,以健身休闲为基础,鼓励多元主体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假日体育经济、社区体育经济、商圈体育经济、郊游体育经济、夜间体育经济。拓展体育健身、体育培训、体育赛事旅游等体育消费新空间。突破政策瓶颈,积极鼓励开拓小型化、多样化、灵活化的体育服务和消费空间。优化体育消费发展环境,加强体育消费市场管理,落实市级相关政策法规,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切实保护体育消费者权益。 (五)完善体育赛事布局,提升赛事辐射力 1.优化体育赛事结构 打造由国际大赛、高品质品牌赛事、特色群众赛事活动构成的多级赛事体系。立足闵行区办赛资源,强化各级各类赛事间的互动,促进闵行区体育赛事良性发展。积极配合市级申办和筹备国际重大赛事。发挥ATP1000大师赛的影响力,带动各层级的网球赛事与活动。把握全球体育赛事的最新发展趋势,优先吸引时尚、新颖的体育赛事落地,推动赛事内容多样化,积极引进或举办智力运动、攀岩、轮滑、滑板、街舞等新型体育赛事。积极响应国家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的要求,打造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特色冰雪运动赛事与活动。依托各区域体育场馆、自然资源、体育项目基础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体育赛事态势,扩大体育赛事综合效应。注重赛事形式多样化,鼓励发展线上竞赛、直播运动会等新型赛事举办方式,打造闵行云端赛事品牌体系。 2.创新体育赛事管理模式 探索闵行体育赛事活动管理服务新模式,建立由体育、公安、应急管理、交通、卫生健康、文化旅游、建管、经济、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等部门组成的体育赛事综合管理服务机制,提升赛事管理和服务保障水平。拓宽社会化办赛渠道,编制闵行区体育赛事活动办赛指南,提供咨询和业务培训,强化办赛指导服务,优化办赛环境。严格按照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体育赛事举办指引,探索国际赛事重启方案,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一赛一策要求,建立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国际赛事运营保障体系。 (六)加强体育交流合作,发挥体育开放创新价值 1.深度参与长三角体育一体化协作 以建设华漕、新虹、南虹桥北部地区体育+联盟为契机,加强会商旅文体区域联动,打造长三角体育总部集聚区。加强赛事申办、举办的区域合作,积极筹办面向长三角的特色体育赛事,加快引进智力运动品牌赛事,推动长三角智力运动联盟落户闵行,在闵行打造长三角智力运动及电子竞技比赛示范基地。依托长三角金融业发展联盟服务基地(虹桥基金小镇)、南虹桥国际金融园区等重点区域,对接长三角体育资源交易平台,积极导入优质体育产业项目,进一步集聚长三角优质体育资源,实现长三角区域体育合作互赢。依托七宝、召稼楼等古镇江南水乡特色、浦江郊野公园等优质旅游度假资源、南虹桥及闵行北部区域枢纽“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试点等优势,提升闵行运动休闲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发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的体育产业发展机遇,探索“体育+文旅”“体育+健康”产业合作发展、体育人才合作交流的模式,助力长三角地区体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2.积极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 建构体育发展大局观,承接进博会“6天+365天”展示交易溢出效应。以体育用品及赛事专区进驻进博会为契机,发挥虹桥商务区保税仓储和物流功能,搭建虹桥体育进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助力打造进口商品集散地、上海购物新地标。积极开展体育企业和赛事精准招商,全面梳理国际知名体育赛事、体育品牌、体育科技供应商参展情况、相关上下游企业数据,形成精准招商目录,吸引国际体育企业总部、行业协会、国际体育组织落户闵行。引导支持闵行体育企业、体育社会组织、体育科研院所等机构以及体育领域工作者借助进博会平台,开展国际国内体育交往合作。 3.加强体育对外交流合作 鼓励体育赛事、全民健身活动、体育旅游、体育文化等领域的特有品牌开发,与友好城市、兄弟区县的体育组织进行合作交流。提高ATP1000大师赛、马桥半程马拉松、“全闵健身e起来”等品牌影响力。加大国际体育发展先进模式和高端人才引进的力度,引导国际优质体育资源集聚,把闵行打造为国际体育人才和企业高地。依托虹桥镇、华漕镇等国际化特色社区,积极引进、打造国际化社区体育赛事活动,发展国际化特色体育项目,鼓励闵行体育品牌赛事活动“走出去”,扩大闵行体育国际声誉。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将推动体育发展作为维护人民利益和促进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建立协调机制,加强区体育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统筹解决体育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协调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推进规划实施,明确部门责任、落实工作任务,共同推进本区体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引进社会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群众满意”的体育工作新局面,让全社会共享体育发展成果。 (二)加大投入保障 加大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重点区域的支持力度,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估。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管理、赛事活动承办、体育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政策。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强化科研与实践结合,鼓励开展跨界创新研究项目,强化智力支撑。 (三)强化人才培育 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完善体育管理人才、带训人才和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探索建立体育人才库。抓住三大功能区发展契机,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联系,探索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的交流合作,加强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加强本区体育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鼓励街道、社区聘用体育专业人才从事群众健身指导工作。 (四)优化发展环境 落实“放管服”各项要求,实现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丰富体育服务供给,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营理念,加强对体育市场的培育,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 (五)加强监督落实 实施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制度,加强重点任务工作督查,按时组织开展实施情况和效果评估。健全规划实施动态调整机制,跟踪分析规划实施情况,为调整目标任务和制定政策措施提供依据,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附件:1.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指标解释 2.“十四五”闵行区体育产业聚集区“一核多点”布局 3.“十四五”闵行区体育发展“三区一地”建设内容 附件1 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 规划主要指标解释 一、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 指标解释:指本区每周参加运动3次以上,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运动强度中等的人(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评估办法)。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抽样调查。 二、体育健身团队 指标解释:在本区登记或备案的,有固定活动项目、固定成员、固定地点、固定活动时间,10人及以上的的健身团队(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评估办法)。 统计方法:查询登记或备案记录。 三、市民体质达标率 指标解释:包含成年人和青少年的体质达标率。 统计方法:采集上海市国民体质监测网络数据库数据。 四、新增体育场地面积 指标解释:5年累计新增各类体育场地面积。 统计方法: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年度评估。 五、社区市民健身中心 指标解释:由政府主导建设或引导社会资本建设的,以室内为主,以街镇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公共服务的综合性体育设施(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300指数)评估办法)。 统计方法:每年开展全区体育场地普查。 六、市民健身步道 指标解释:集运动与休闲于一体的健身步道,符合上海市体育局的相关建设标准。 统计方法:每年开展全区体育场地普查。 七、注册青少年运动员人数 指标解释:通过上海市体育局平台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审核的注册数据。 八、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指标解释:获市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等命名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名单。 九、体育后备人才向上输送人数 指标解释:5年累计向市级、国家级运动队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数量。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国家体育总局审核的输送人数。 十、体育产业总规模 指标解释:本区体育产业企业总产出。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统计公布数据。 十一、人均体育消费 指标解释:本区常住人口体育消费。 统计方法:市体育局统计公布数据。 附件2 “十四五”闵行区体育产业集聚区 “一核多点”布局 一、马桥旗忠国家级体育产业集聚区 依托马桥体育公园开发等重大项目,探索“体育+”发展模式,智能化建设马桥体育公园体育设施,提升马桥森林体育城能级,从运动赛事、智能场馆、健康管理、数据服务四大应用场景,探索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探索智能可穿戴设备及摄像头、数据建模应用分析、大空间游戏场景虚拟互动、人工智能算法模拟等智能化技术创新。 二、新虹体育产业总部集聚区 依托体育用品类总部企业入驻资源,大力发展体育旅游、体育中介、运动娱乐等新型体育产业,吸引更多知名体育企业总部、体育科研机构入驻,形成体育产业总部集聚效应。推进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体育品牌及体育产业融合发展。 三、七宝体育休闲文化集聚区 以七宝古镇区域为中心,整合闵行体育公园、闵行区体育馆、热带风暴、诺宝中心等公园、场馆资源,逐步形成生活化的体育休闲文化集聚区。发挥世界武术锦标赛等高品质赛事的遗产及联动效应,积极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结合区域定位,推动体育创意、体育文化,体育展示类企业和项目入驻,打造体育休闲活动基地,实现体育产业空间与公共休闲空间的功能性整合。 四、南虹桥电子竞技体育产业集聚区 依托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建设,以电子竞技产业为发展核心,集电子竞技赛事区、游戏研发展销区、国际电竞俱乐部区、电竞产业大数据研发区、电竞黑科技体验区、新媒体及教育产业集聚区、新番影视体验区、多动能产业配套区为一体,形成全天候运营的电竞产业集聚区。积极发挥EDG电子竞技俱乐部行业领头效应,打造电子竞技、运动休闲、文化创意产业地标。 五、梅陇都市休闲体育产业集聚区 依托以力波啤酒厂房改造为主要项目的各类老厂房转型升级改造的契机,大力发展以废旧厂房、产业园区、仓储、闲置地改造升级为载体的集约型都市体育休闲产业,大力吸引时尚、休闲、亲子等类型的都市运动体验业态,打造新型都市体育休闲产业集聚,改善城市面貌,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六、浦江郊野公园体育旅游集聚区 依托郊野公园、滨江绿地资源,规划建设健身步道、自行车骑行生态绿道,积极开展半马、微马、公益徒步、路跑、自行车赛等户外赛事活动,打造市民体育休闲、旅游度假地标。发挥归园居等民宿辐射优势,探索开发房车篷客露营、镭战真人CS等项目,吸引足球等项目青少年体育培训基地落户。依托江月湖、浦锦绿地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皮划艇、场地高尔夫球等休闲运动系列赛事和体育培训。结合召稼楼古镇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建设,探索开发乡村趣味运动项目基地、拓展训练基地,引入亲子定向赛、垂钓俱乐部等体育休闲旅游项目。 七、浦锦水上运动体育休闲集聚区 依托浦锦绿地水域资源,积极打造市民水上体验基地和青少年水上运动基地,推动皮划艇、龙舟、皮艇球等水上运动项目。与市水上运动中心、市船艇协会加强合作,发挥皮划艇俱乐部、皮艇球俱乐部、龙舟赛事基地等项目的引领作用,积极开展皮划艇市民体验活动,举办各级龙舟赛事活动,辐射虹桥商务区以及周边区域。 八、滨江体育休闲集聚区 依托滨江区域开发,重点聚焦吴泾工业区等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预留区,做好重大项目落地的战略储备,预留大型综合性、专业性国际赛事场馆建设用地,引入高等级体育产业集聚,带动城市更新和地区发展。与上海交通大学等周边高校加强合作,积极争取滨江夜跑基地、赛艇俱乐部等项目落户,组织开展马拉松、迎新跑、水上运动锦标赛等体育赛事活动,激发区域活力,打造融生态保护、生态休闲、生态度假于一体的滨江体育休闲带。 附件3 闵行区体育发展“十四五”规划 “三区一地”建设内容 “十四五”期间,闵行区体育发展将形成以健康活力城区、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赛事集聚发展区、体育消费目的地为支撑的“三区一地”发展格局。 一、“全闵健身e起来”引领健康活力城区建设 以全民健身四大品牌赛事、四季主题活动、十大职工体育系列赛、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为重要载体,形成“全闵健身e起来”品牌系列赛事基础。不断挖掘扩大赛事覆盖项目,选取本区有一定基础的太极拳、武术、龙舟、乒乓球、篮球、网球、路跑等的项目开展街镇对抗赛,打造让市民乐于参与且富有成就感的体育健身赛事。逐步丰富赛事形式,打造老年运动会、学生运动会、职工楼宇和园区运动会、外籍人士运动会等,扩大覆盖人群。不断创新赛事模式,线下引流,线上办赛,同时加大闵行体育线上线下媒体矩阵全民健身宣传力度,打造“破圈”“爆款”赛事活动,把“全闵健身e起来”打造为闵行区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总体形象、品牌标识,融入闵行创新开放、生态人文的现代化主城区的总体城区形象。逐步建立与完善“全闵健身e起来”系列赛事与活动的品牌认证、评估、扶持体系,保障赛事可持续发展。以赛事活动为核心,从群众需求出发,积极开发线上线下运动激励、科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运动知识讲座等活动,不断扩大“全闵健身e起来”全民健身品牌的内涵,营造全民健身氛围,建设人人运动的健康活力城区。 二、打造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 加强政策支持,集成本区发展体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新经济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智能体育产业发展,打造体育产业智能创新区。抓住马桥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和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建设契机,依托马桥体育公园开发等重大项目为主要载体,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集中引进新兴运动装备、智能体育装备研发制造、体育大数据、体育互联网企业等智能化技术创新企业,打造“智能体育装备器材+运动健康服务”等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促进优势资源与智能体育企业有效对接,依托ATP1000大师赛、“全闵健身e起来”、全民健身四大品牌赛事、四季主题活动、十大职工体育系列赛、青少年阳光体育大联赛等赛事活动鼓励企业以大数据、云服务、物联网技术为平台,整合行业资源,丰富智能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 三、加快形成赛事集聚发展区 依托ATP1000大师赛和旗忠网球中心的赛事基础和场馆优势,加快形成网球赛事集聚,打造国际级网球赛事高地,吸引国内外网球企业总部、网球体育组织落户,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网球赛事集聚发展区。依托浦江郊野公园、滨江绿地资源、苏州河南岸滨江生态健身步道、华翔绿地水上资源等户外健身资源,加强与旅游、文化、商业融合力度,打造户外运动赛事聚集区。依托虹桥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中庚漫游城、游悉谷文体园区等电竞文创综合体,大力发展高质量电竞职业赛事,打造代表闵行的高水平电竞职业俱乐部,推动一批电竞、赛事会展及科技创新体验项目,打造具有海派特点的电竞体育赛事聚集融合发展区。 四、打造体育消费目的地 优化闵行体育消费整体布局,突出各区域体育消费特色,激发大众体育消费热情。立足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发展战略,全面打造体育消费引领下的产城融合新平台;提升社区体育活动与体育消费场景相结合,带动体育消费升级;探索东部宜居宜业文化新市镇背景下的体育与文创产业相融合,突破体育消费壁垒。依托七宝体育休闲文化集聚区、南虹桥电子竞技体育产业集聚区、梅陇都市休闲体育产业集聚区、浦江郊野公园体育旅游度假区体育产业集聚区、浦锦水上运动体育休闲集聚区、滨江体育休闲集聚区等重要载体,加强“体文”“体旅”“体商”等领域联动,推进“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休闲”“体育+民宿”的融合发展,提升相关业态的体育特色,努力拓展体育服务供给的内涵与外延,扩大体育消费的黏性和宽度,促进体育消费升级,打造体育消费目的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