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一、 总体思路(一) 指导思想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 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二) 推进原则——整体规划、统筹推进;——集约建设、融合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创新驱动、示范带动 (三) 发展目标以“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为牵引,以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抓手,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强闵行区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实现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 ——构建高端引领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打造融合普惠的数字生活应用场景 ——强化精细高效的数字治理能力 二、 转型基础筑牢闵行区城市数字新底座,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围绕“网、数、云、端、安”五大基础能力,打造支撑服务全区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持续推动城市迭代进化和创新发展。 (一) 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建设推进5G和宽带网络高质量建设 累计建设5000个5G基站,实现区域内5G网络全覆盖。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0M以上,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超过500M。 完成政务外网安全高效改造 建设“一网双平面”新型政务外网,实现区级40-100G带宽能力,支持IPv4和IPv6双栈技术。 (二) 加快集约化数字引擎建设加快数据资源平台建设 构建集闵行区公共数据汇聚、整合、共享、应用、展示、评价“六位一体”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建设AI公共型服务平台 以区大数据资源平台为基础,实现统一的算法管理、资源管理、业务场景管理、指标评估、监控预警、模型输出等功能。 (三) 推进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区政务云升级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序提升CPU总核心数、内存总容量、存储总容量,形成高效统一、弹性可控的计算存储服务。 加快推进行业云平台建设 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平台载体,结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落实国家发改委“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方案,指导2000家中小企业上云。 (四) 加强城市感知终端融合加快部署城市感知设施 规模化部署10万个以上城市神经元感知节点。在现有区公安分局建设联网的视频监控基础上,复接存量视频监控,全区视频监控总数争取达到70000个,实现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80个的目标。 加快整合城市感知数据 统筹全区在建筑物、道路、水务、电力、燃气、环境监测点等涉及城市治理设施部署物联感知“神经元”,推进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 (五)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增强规划建设、运行监测、通报整改等各重点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上下游协同,建立安全企业服务要求和能力评估机制。 三、 重点方向(一)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经济上台阶1. “智能工厂”建设行动培育认定30家闵行区智能工厂,遴选认定10家上海市智能工厂,打造2家上海市标杆性智能工厂,累计为全区300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2. 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打造2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引进和培育5家以上具有业内一流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形成2-3个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 3. 数字商贸创优增值推动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培育10+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加强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4. 金融科技便利服务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快全区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 农业生产智慧精准打造数字农业云平台,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农事作业信息全覆盖。深化“申农码”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应用。 6. 科技创新增效赋智支持上海电气-西门子智慧能源赋能中心、上海“IPv6+”创新中心、华为上海5G产业服务平台等科创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化创新平台。 7. 硬核技术迭代升级重点发展消费电子、GPU芯片、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自主化关键芯片,推进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等重大项目建设。 8. 在线新经济融合发展聚焦虹桥商务区,推动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展览展示等“数字经济”“内容经济”发展。发展数字文创,推进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紫竹数字创意港(二期)、东方智媒城、世纪出版文创中心建设。 (二)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助力民生应用普惠便捷1. 推动智慧医疗升级实现全区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建设区域卫生健康数据资源集成存储和数据治理平台,实现3家以上互联网医院挂牌营业。 2. 提高交通出行效率建设涵盖道路系统、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系统等统一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3. 引领文化旅游新风尚实现市、区、镇(街道)、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资源线上配送。建设博物馆“虚拟展厅”,探索虚拟参观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全新网上漫游模式。 4. 塑造数字社区生活圈基本建成适当集中、布局均衡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充电设施实现外环内0.9公里服务半径、郊区新城及其他区域1.5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 5. 建设智慧教育高地教育信息系统及各类应用的云服务化达到90%。培育8所数字赋能示范校,推动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实验室、全息课堂等,试点建立个性化学生数字画像,创新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 6.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建设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推送、业务受理、政策审核、征地养老补贴发放等全环节领域的一键响应、智能快办。 7. 营造数字无障碍环境打造1所涵盖日常管理、安全监护、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慧养老院。加强与家庭医生、社区服务联动,发展居家“虚拟养老院”新模式。 (三)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赋能政务服务城市治理1. 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 实现区级各类政府办事窗口100%接入电子证照库。编制“一件事”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实现由“一证一次办”向“一事一次办”升级。 2. 提升“一网统管”管理能级 设计城市环境、交通、城管执法等11个类别、70多项城市生命体征指标,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 3. 打造经济运行服务模型 搭建经济运行一体化平台,实现宏观经济指标运行监测、中观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分析、微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的全方位管理。 4. 提高应急安全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监控与管理,构建立体、智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5. 改善城市持续发展生态 加强环保数据的整合,在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进行关联分析,形成全景式生态环境形势研判。 四、 特色功能区建设(一)加强虹桥商务区数字化转型对接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一体化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和高能级国际贸易新平台。依托CIM技术,建立覆盖“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平台。 (二)加快马桥AI创新试验区建设围绕“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用综合实践区与城市生活工作深度融合。 (三)建设莘庄工业区数字产业园引导企业实现“技术服务型”的转变,提升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车间普及率。 五、 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 (二)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评价机制 (三)加强宣传推广,完善参与机制 (四)加强风险防控,形成反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