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解读 > 文字解读 
闵行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解读
来源:上海市闵行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闵行区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年9月3日

闵行区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一、 总体思路

(一) 指导思想

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

从“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的全局出发,统筹推进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更高水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高质量助力经济转型创新发展,更高效率提高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

(二) 推进原则

——整体规划、统筹推进;——集约建设、融合发展

——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创新驱动、示范带动

(三) 发展目标

以“南北联动、双核辐射”空间发展战略为牵引,以提高城市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为抓手,聚焦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统筹推进城市经济、生活、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加强闵行区城市治理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实现数字经济活力迸发,新模式新业态创新发展。

——形成面向未来的数字城市底座支撑

——构建高端引领的数字经济创新体系

——打造融合普惠的数字生活应用场景

——强化精细高效的数字治理能力

二、 转型基础

筑牢闵行区城市数字新底座,夯实数字化转型基础。围绕网、数、云、端、安大基础能力,打造支撑服务全区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持续推动城市迭代进化和创新发展。

(一) 推进新一代网络基础建设

推进5G和宽带网络高质量建设

累计建设5000个5G基站,实现区域内5G网络全覆盖。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平均达到1000M以上,家庭宽带平均接入带宽超过500M。

完成政务外网安全高效改造

建设“一网双平面”新型政务外网,实现区级40-100G带宽能力,支持IPv4和IPv6双栈技术。

(二) 加快集约化数字引擎建设

加快数据资源平台建设

构建集闵行区公共数据汇聚、整合、共享、应用、展示、评价“六位一体”的大数据资源体系

建设AI公共型服务平台

以区大数据资源平台为基础,实现统一的算法管理、资源管理、业务场景管理、指标评估、监控预警、模型输出等功能

(三) 推进云平台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区政务云升级

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有序提升CPU总核心数、内存总容量、存储总容量,形成高效统一、弹性可控的计算存储服务。

加快推进行业云平台建设

打造在线新经济发展平台载体,结合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落实国家发改委“上云用数赋智”实施方案,指导2000家中小企业上云。

(四) 加强城市感知终端融合

加快部署城市感知设施

规模化部署10万个以上城市神经元感知节点。在现有区公安分局建设联网的视频监控基础上,复接存量视频监控,全区视频监控总数争取达到70000个,实现每平方公里不少于180个的目标。

加快整合城市感知数据

统筹全区在建筑物、道路、水务、电力、燃气、环境监测点等涉及城市治理设施部署物联感知“神经元”,推进城市要素全面AIoT化。

(五) 加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增强规划建设、运行监测、通报整改等各重点环节的网络安全管理。强化网络安全产业上下游协同,建立安全企业服务要求和能力评估机制。

三、 重点方向

(一)推进经济数字化转型,实现数字经济上台阶

1. “智能工厂”建设行动

培育认定30家闵行区智能工厂,遴选认定10家上海市智能工厂,打造2家上海市标杆性智能工厂,累计为全区300家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2. 工业互联网深度赋能

打造2个以上“5G+工业互联网”先导应用,引进和培育5家以上具有业内一流水平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和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形成2-3个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

3. 数字商贸创优增值

推动数字贸易国际枢纽港建设,培育10+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数字贸易重点企业。加强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构建跨境电商产业集群。

4. 金融科技便利服务

推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加快全区投融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5. 农业生产智慧精准

打造数字农业云平台,加快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信息、农事作业信息全覆盖。深化“申农码”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应用。

6. 科技创新增效赋智

支持上海电气-西门子智慧能源赋能中心、上海“IPv6+”创新中心、华为上海5G产业服务平台等科创龙头企业建设数字化创新平台

7. 硬核技术迭代升级

重点发展消费电子、GPU芯片、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自主化关键芯片,推进壁仞科技、天数智芯等重大项目建设。

8. 在线新经济融合发展

聚焦虹桥商务区,推动在线研发设计、在线展览展示等“数字经济”“内容经济”发展。发展数字文创,推进上海国际新文创电竞中心、紫竹数字创意港(二期)、东方智媒城、世纪出版文创中心建设。

(二)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助力民生应用普惠便捷

1. 推动智慧医疗升级

实现全区卫生健康信息互联互通互认,建设区域卫生健康数据资源集成存储和数据治理平台实现3家以上互联网医院挂牌营业

2. 提高交通出行效率

建设涵盖道路系统、公共交通、静态交通、货运系统等统一的智能交通信息平台

3. 引领文化旅游新风尚

实现市、区、镇(街道)、居村四级公共文化资源线上配送建设博物馆“虚拟展厅”,探索虚拟参观与真实场景相结合的全新网上漫游模式。

4. 塑造数字社区生活圈

基本建成适当集中、布局均衡的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网络,充电设施实现外环内0.9公里服务半径、郊区新城及其他区域1.5公里服务半径全覆盖。

5. 建设智慧教育高地

教育信息系统及各类应用的云服务化达到90%。培育8所数字赋能示范校,推动建设数字校园、数字实验室、全息课堂等,试点建立个性化学生数字画像,创新学生多元化评价体系。

6. 提升社会保障服务

建设人力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信息推送、业务受理、政策审核、征地养老补贴发放等全环节领域的一键响应、智能快办

7. 营造数字无障碍环境

打造1所涵盖日常管理、安全监护、健康监测等功能的智慧养老院。加强与家庭医生、社区服务联动,发展居家“虚拟养老院”新模式。

(三)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赋能政务服务城市治理

1. 打响“一网通办”服务品牌

实现区级各类政府办事窗口100%接入电子证照库。编制“一件事”事项清单和办事指南,实现由“一证一次办”向“一事一次办”升级。

2. 提升“一网统管”管理能级

设计城市环境、交通、城管执法等11个类别、70多项城市生命体征指标,研判城市运行的趋势和规律。

3. 打造经济运行服务模型

搭建经济运行一体化平台,实现宏观经济指标运行监测、中观产业结构和产业链分析、微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跟踪的全方位管理。

4. 提高应急安全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监控与管理,构建立体、智能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5. 改善城市持续发展生态

加强环保数据的整合,在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温室气体排放、环境承载力等方面进行关联分析,形成全景式生态环境形势研判

四、 特色功能区建设

(一)加强虹桥商务区数字化转型

对接国际进口博览会建设一体化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和高能级国际贸易新平台。依托CIM技术,建立覆盖“规划、建设、管理、运营”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孪生平台。

(二)加快马桥AI创新试验区建设

围绕“智生产、智生活、智生态”,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应用综合实践区与城市生活工作深度融合

(三)建设莘庄工业区数字产业园

引导企业实现“技术服务型”的转变,提升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车间普及率

五、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推进机制

(二)拓宽投资渠道,优化评价机制

(三)加强宣传推广,完善参与机制

(四)加强风险防控,形成反馈机制

读屏专用
声音开关
语速
阅读方式
配色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十字线
大字幕
快捷方式
重置
固定
说明
退出服务